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一)

蒙古帝國國璽印

永恆的火焰
蒙古利亞高原(Mongolia)位在中亞阿爾泰山(Altai Mountains)的東側,滿州(Manchuria)大興安嶺(Greater Khingan Range)的西側。南邊有戈壁沙漠(Gobi desert)隔鄰支那(China),北邊是廣漠的西伯利亞(Siberia)。突厥語的原意,西伯利亞的意思是沈睡的大地(sleeping land)。蒙古(Mongol)的意思是永恆的火焰(everlasting fire)。

突厥人的領地
突厥(Turk)源自古波斯語,意思是戰士。
依據集結古波斯傳說故事的史詩列王紀的記載:寬大公義的偉大國王費雷伊頓(Fereydun)有三個兒子。第一個是沙姆(Salm),第二個是突爾(Tur),第三個是伊拉茲(Iraj)。費雷伊頓把他的中間領地分給最喜愛的小兒子伊拉茲,伊拉茲的領地稱為伊朗(Iran);西邊領地分給沙姆,沙姆的領地稱為羅姆(Rûm);東邊領地分給突爾,突爾的領地稱為突朗(Turan),突朗包括所有中亞到遠東方支那地區。

突爾的古波斯語原意是勇敢。依據古波斯的傳說故事,突厥人是突爾的後裔。

阿爾泰語族
Photobucket
說突厥語和蒙古語和通古斯語(Tungusic languages)的游牧民族是屬於阿爾泰語族(Altaic languages)。他們原先主要的游牧根據地在阿爾泰山脈周圍地區,後來在廣大的歐亞大草原輻射擴散。

從東邊的支那大陸到中亞到歐洲大陸,他們經常掠劫南方富饒溫暖的農業民族。他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結盟征戰掠劫,擴張可供牲畜游牧的水草領地。依據支那史書的記載,匈奴(Xiongnu or Hsiung-nu),鮮卑(Xianbei or Hsien-pei),拓拔(Tuoba),柔然(Rouran or Jou-jan),突厥,回紇(Uyghur),契丹(Khitan),吐蕃(Tibetan),都是源屬於阿爾泰語族。

蒙古帝國就是所有剽悍橫行歐亞大陸的游牧部族的統一結盟。

:Siberia(西伯利亞)名稱的起源,另一說是與一支古老的游牧部族西比拉(Sibilla)有關。西比拉也屬於突厥民族。
:古波斯的列王紀(Shahnameh)是由伊斯蘭帝國阿拔希德皇朝時期的波斯人弗爾多西(Ferdowsi)在西元1010年左右完成的史詩巨集。記述從唯一的神Ahura Mazda創世開始到被伊斯蘭帝國征服之間的波斯歷史。列王紀依據古波斯的傳說故事編輯寫成,主要是查拉斯特教的記述。有關於查拉斯特教,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相關註釋。
:波斯人和突厥人以及阿拉伯人泛稱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地區為羅姆。以現在語言學的考據分類,沙姆和伊朗茲的領地正好是印歐語族分佈的地區。有關於印歐語族,詳見: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簡史相關註釋。
:阿爾泰語族的分類名稱,原先是一個瑞典官員兼地理學家史托蘭伯(Philip Johan von Strahlenberg)在西元1721年俄國和瑞典的大北方戰爭結束後,他被俘虜期間,旅經中亞和西伯利亞各地。史托蘭伯歸結在阿爾泰山脈周圍地區的突厥語和蒙古語和通古斯語的游牧民族關係密切,應是屬於同樣的語族。這個語言分類,後來被語言學家命名為阿爾泰語族。

羌姜秦和蚩尤
蚩尤

支那史書所記載的古老羌戎胡狄人,他們是最早與內支那地區(Inner China or China proper)的農業部族交戰的游牧部族。

羌(Qiang or Chiang),依據支那象形文字,上字羊下字人,羌人應是與牧羊有關的部族。羌人的根據地在古支那秦地(Qín or Ch'in),也就是現今中國(Chung-kuo)陝西省地區。秦,上字羌字形下字禾,秦地原意應是牧羊和農耕並存之地。

依據支那最早的國別史書「國語」的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依據支那象形文字,左字女右字臣,臣字原意為事奉君主的奴役。姬字原意為臣妾,姬水原意應是鄰近臣妾部族居住的河川。姜,上字羊下字女,姜姓應是與牧羊有關的部族,也就是羌族。姜水原意應是鄰近牧羊部族居住的河川。姬水與姜水位於現今中國陝西省境內,也就是在羌人的根據地古支那秦地。

炎帝

依此,支那史書所記載,黃帝應是臣役部族的後代,炎帝則是牧羊部族的後代。他們依母系社會的傳統來分姓,兩人同是少典的後裔,少典原本應是出身自游牧民族,炎帝繼承游牧的祖傳產業。隨著當時羌人居住的地區,游牧社會逐漸轉為強勢墾居的農耕社會,羌地成為種禾的秦地。游牧的牧羊部族不可避免與農耕的臣役部族為爭奪土地利用而交戰。這是支那大陸游牧部族與農耕部族長久交戰的開始。

歸納支那傳說故事的史書記載:炎帝部族與黃帝部族發生阪泉戰役,黃帝擊敗炎帝。之後,同屬於炎帝姜姓部族的蚩尤,再次集結部族武力與黃帝部族交戰,發生涿鹿戰役,黃帝擊潰蚩尤。蚩尤戰敗被殺後,所屬的部族遷離古支那秦地。支那大陸的中原成為黃帝部族後裔強勢墾居的農耕社會。中原以外,依舊是游牧部族的領地。

支那的原意是羌人的領地
支那(Chi-na or Sina)源自於古印度梵文(Vedic Sanskrit)的Cīnā,用來稱呼亞洲東北方的支那大陸。後來,Cīnā經由波斯傳到歐洲轉為Chi-na。後來,古印度梵文的Cīnā也經由佛教經文的翻譯為支那文的「支那」。

Cīnā源自於Ch'in,也就是秦地。秦地原是羌人游牧的根據地,也是自稱為炎黃民族或華夏民族的支那人的起源地。依據支那史書的記載,炎黃的出身都是秦地的羌人;支那第一個皇朝夏國是由禹建立,禹的父親是鯀,鯀的姓是姬,他是源自於羌人黃帝和螺祖的兒子昌意所生的後代。歸結支那史書的記載,「支那」原意是秦地,也就是游牧部族羌人的領地(Land of the Chiangs)。

:內支那地區是指不含現今支那大陸的滿州和蒙古利亞和東突厥斯坦(East Turkestan)以及圖博(Tibet)地區,也就是支那傳統稱為關內地區。內支那以外,稱為外支那(Outer China),也就是支那傳統稱為關外地區。內支那地區是自稱為炎黃民族或華夏民族或漢人的農業部族建立國家皇朝的領域。
自古以來,內支那地區或分裂成分立的王國或統一成帝國或被外支那地區的強大游牧部族入侵。現今內支那地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統治,外支那地區的滿州和東突厥斯坦以及圖博也歸由中國統治。蒙古利亞由蒙古國統治。
:秦,無論是在發音和字形,都與羌姜類似,這三個字都有羊字形。
:依據支那史書的記載,最早是神農氏教導古支那人農耕。由於年代久遠和口述訛傳,不同年代的支那史書有不同的說法。有說神農氏就是炎帝,同樣姓姜,或是炎帝和黃帝都是神農氏的後代。依據古支那傳說故事,神農氏嚐百草找出藥物。有此一說,薑就是神農氏以自己的姓氏姜來命名。
:一說或是源自於秦王國。但是,依據支那史書的記載,秦王國的建立約在西元前778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在支那大陸已經有許多王國分立。何獨單以秦王國來指稱支那大陸?口語在先,文字在後,古印度梵文的Cīnā在文字出現前,早已經口語存在更久。因此應該是指秦地。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王國是由周國(Zhou or Chou)封建而來。周國皇朝姓氏為姬,也是源自於秦地的羌人黃帝。

外支那的東胡和肅慎和濊貊
除了秦地周圍的羌族,東胡和肅慎和濊貊是支那史書所記載的其他最古老的三支強大游牧部族。

西元前2200年左右,支那大陸北方廣大區域是東胡部族(Donghu)的領地,他們的主要游牧根據地是蒙古利亞。東北方滿州黑龍江流域(Amur River or Heilong Jiang)是肅慎部族(Sushen)的領地。滿州南方的渤海(Bo Hai)周圍的朝鮮半島和山東半島區域是濊貊部族(Hueimo)的游牧領地。

貝加爾湖的丁零
Photobucket
外支那蒙古利亞的東胡游牧領地北方的貝加爾湖(Lake Baikal)周圍區域是丁零部族(Dingling)的游牧根據地。

內支那羌人的夏商周農耕王國
古支那秦地周圍沿黃河(Yellow River)流域的狹小區域是轉為農耕部族的羌人後裔的領地。成功治理黃河洪水的大禹(Yu the Great)建立農耕羌人部族的第一個王國夏國(Xia or Hsia Kingdom)。夏國領地逐漸往土地肥沃更適合農耕的黃河流域中下游遷移,他們離開羌人的原本的游牧根據地秦地。

內支那商朝

西元前1600年左右,內支那的夏國被另一個商部落推翻,商朝(Shang Dynasty)開始,這是農耕羌人部族的第二個王朝。商朝將首都遷到黃河流域中下游的殷地(Yin)。農耕的羌人部族開始往南方的淮河(Huai River)和長江(Yangtze River)流域墾居。

內支那周朝

西元前1040年左右,內支那的商朝被黃帝後裔的周部落推翻,周朝(Zhou or Chou Dynasty)開始,這是農耕羌人部族的第三個王朝。內支那周朝的領地除了佔有黃河中下游流域兩岸一直到渤海區域,並且墾居擴張到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小部分地區。

犬戎匈奴的崛起
隨著內支那羌人農耕王國往黃河中下游和南方的淮河和長江流域遷移。外支那游牧部族的羌人逐漸進佔秦地。他們被內支那農耕部族的周國人稱為犬戎和氐。犬戎的部族圖騰就是犬。他們成為內支那周國的強大外患。

內支那的春秋戰國
西元前771年左右,周幽王(King You of Zhou)以烽火調戲部落諸侯來討好他的寵姬褒姒。他的荒蕩引起其他部落諸侯的不滿,他們聯合外支那的犬戎攻伐周國首都鎬京。周國首都被迫東遷到洛陽,東周朝開始。
周國東遷後,開始逐漸衰落,由其他日漸強大的部落諸侯王國獨立取代,內支那春秋戰國時期(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開始。

內支那的春秋戰國時期,外支那的犬戎游牧部族逐漸統一結盟強大。他們被內支那農耕王國稱為匈奴。他們往南侵掠內支那的各農耕王國,他們更往北擴張取代了東胡,進佔蒙古利亞。東胡被匈奴擊敗後,往東遷移到滿州。



秦帝國和長城
西元前221年,以內支那秦地為根據地的秦王國擊敗其他諸侯王國,建立內支那第一個帝國秦(Qín or Ch'in Empire)。為了防止北方強大游牧部族匈奴南侵,秦帝國的秦始皇(Ch'in Shih-huang)修築長城。這是支那大陸北方游牧帝國和南方農耕帝國的關界。

:黑龍江是世界第9長的河流。俄國人稱為阿姆河。滿族人稱為薩哈里楊河(Sahaliyan Ula),意思是黑色的河,後來翻成支那文的黑龍江。
:殷地位於現今中國的河南省安陽。
:丁零部族,依據支那史書的記載,丁零又被稱為敕勒或赤勒或鐵勒或高車。
:犬戎的源出,依據古支那山海經的記載:「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犬戎屬於羌人。不過,應該說黃帝出自羌人。另一支游牧氐部族的源出,依據現今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的遺傳基因研究,氐族與澳大利亞人種(Australoid race)相近。犬戎和氐經常結盟侵掠內支那的農耕王國。
:鎬京位於現今中國陝西的西安,就是後來的長安。
:春秋之所以稱為春秋,是因為一部編年史「春秋」。春秋或認為是魯國史官集體編寫,或認為是儒家的孔丘(Confucius)編寫。

延伸閱讀:
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簡史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