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上

I fought in so many battles seeking martyrdom that there is no place in my body
but have a stabbing mark by a spear , a sword or a dagger,
and yet here I am, dying on my bed like an old camel dies.
May the eyes of the cowards never sleep.

Khalid ibn al-Walid
Photobucket

征戰美索不達米亞
伊斯蘭曆6年,也就是西元628年,遵循安拉的啟示,穆罕默德命令麥地那的穆斯林準備好牲畜要前往麥加朝覲(Hajj)。察見他們浩浩蕩蕩約有1400人逼臨麥加城,敵對的古萊氏族人派出武裝騎兵隊出城攔阻。穆罕默德不想在朝覲的過程中,爆發流血的戰爭,於是以迂迴的方式避開麥加的騎兵隊。雙方在哈代比亞(Hudaybiyya)對峙談判。最後雙方達成了十年停戰的協定,以及兩個城市的居民可以自由往來。

在哈代比亞協定簽署後,麥加古萊氏族的麥赫札姆家族(Makhzum)的驍勇戰將哈立德(Khalid ibn Walid)皈依伊斯蘭教來到麥地那成為穆斯林,穆罕默德告訴他,他將會以安拉的旨意來使用刀劍作戰。

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
伊斯蘭曆10年,也就是西元632年,伊斯蘭教團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阿布巴克爾成為哈理發。他開始領導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軍隊討伐趁著先知死後的紛亂來脫離伊斯蘭教團統治的阿拉比亞叛教部族。因為他們聲稱他們只臣服先知穆罕默德,在他死後,他們由自己部族的先知來領導,他們和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已經沒有臣服的關係,也沒有繳納貢稅的義務。

除了在阿拉比亞中部的內志(Nejd)高原東部地區的亞瑪瑪(Yamamah),有一支信仰基督教的強大哈尼法部族(Hanifa),不受麥地那哈理發的統治。另外,在阿拉比亞東部波斯灣的巴林(Bahrain),和南部的阿曼(Oman)和葉門(Yemen),這些原本是波斯帝國統治領地的部族王國,也脫離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管轄。

伊斯蘭曆11年,在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派出11支穆斯林兵團,橫越過魯卜哈利大沙漠(Rub' al Khali)遠征,開始進行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Ridda wars)。

安拉之劍
I will not sheathe a sword which Allah has drawn for His service.

這11支遠征作戰的穆斯林兵團中,最精銳的一支4000人軍隊,是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The Sword of Allah)的戰將哈立德(Khalid ibn Walid)所率領。他曾經在木塔戰役與拜占庭帝國的羅馬軍團作戰,當時他在戰場上砍斷九把刀劍,率領3000人穆斯林軍隊重創約10000人的羅馬軍團而光榮戰敗。如今,他再次握著「安拉之劍」率領穆斯林軍隊前往亞瑪瑪和阿拉比亞的部族軍隊作戰,開始他不曾敗戰的神奇勝戰的光榮軍旅。

他首先率領穆斯林軍隊與內志高原東北地區的塔敏部族(Tamim)作戰。他們的領袖是能詩能武又寬大的馬立克(Malik ibn Nuweira),他在戰敗投降後被哈立德毫不留情的處死。在阿拉比亞馬立克是個有名聲和有眾望的部族領袖,對於哈立德毫不留情的處死所引來的調回責難,哈理發阿布巴克爾說,安拉之劍已經拔起,不能插回刀鞘。

亞瑪瑪戰役
在輕易敉平內志高原周圍地區的叛教部族後,哈立德集結約13000人的穆斯林軍隊,準備討伐最強大的哈尼法部族軍隊。他們的領袖是穆賽利瑪(Musaylimah),他精通神奇魔術又自稱也是安拉的先知。雙方在哈尼法部族的居住地亞瑪瑪交戰,這是哈尼法部族的的存亡戰爭,他們動員約40000人的軍隊做最後的殊死戰。但是,安拉之劍哈立德所率領的穆斯林軍隊擊潰了他們。哈尼法軍隊將近約有21000人傷亡,而戰勝的穆斯林軍隊僅約有1300人傷亡。
在這場血腥交戰的亞瑪瑪戰役(Battle of Yamama)中,有許多能背誦古蘭經的穆斯林戰士陣亡,使古蘭經的傳承出現危機。哈理發阿布巴克爾在奧馬爾的建議下,下令開始蒐集所有散亂的古蘭經經文抄寫成冊,編輯成唯一的版本,這也就是後來的古蘭經定本。

在亞瑪瑪戰役後,其他叛教部族也已經被敉平歸降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所有在阿拉比亞東部和南部殘餘的波斯帝國勢力也被清除。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所領導的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不到1年就大致底定。這是完全由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統領的阿拉比亞,自此,安拉之劍開始乘勝向外遠征和波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正面交戰。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六):穆罕默德的穆斯林戰鬥教團
:內志(Nejd)位在現今阿拉伯半島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高原地帶。內志(Nejd),阿拉伯文的意思就是高地。內志的東邊地區稱為亞瑪瑪。
:Rub' al Khali(魯卜哈利)阿拉伯文原意是空曠的四分之一,翻成英文是(Empty Quarter)。魯卜哈利大沙漠位在阿拉比亞半島的中南部地區。
:據傳穆賽利瑪可以將蛋放進密封的瓶子,還可以將鳥的翅膀切斷,然後再黏癒,讓鳥可以重新飛翔。

鐵鍊戰役
Submit to Islam and be safe. Or agree to the payment of the Jizya, and you and your people will be under our protection, else you will have only yourself to blame for the consequences, for I bring the men who desire death as ardently as you desire life.

伊斯蘭曆12年,也就是西元633年,在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大致底定後,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決定向外擴張伊斯蘭教團的勢力領域。他下達一項新的軍事任務給剛在亞瑪瑪戰役戰勝的哈立德,要他即刻率領穆斯林軍隊會合阿拉比亞東北方的三個部族軍隊,轉往攻襲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Persian empire of Sassanid dynasty)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並佔領行政首府希拉(Hira)。接到任務命令的哈立德率領總計約18000人的穆斯林軍隊征戰美索不達米亞。

他很清楚的知道波斯軍隊和穆斯林軍隊的優劣差別,波斯軍隊裝備優良訓練有素,但是缺少機動的戰鬥能力,而機動迅速正是穆斯林軍隊的優勢。於是,他為了讓笨重的波斯軍隊更加疲憊,他先派人送一封信給他們的將領侯穆茲(Hormuz),跟他說:要不就改信奉伊斯蘭教,要不就被處死,不然就是繳納貢稅。如果不照辦,你將只有怨悔的下場,因為我率領著一群你想著活命,他們就想著死的人。

接到哈立德的宣戰書信,侯穆茲率領約20000人的波斯軍隊前往應戰。為了防堵敵軍騎兵攻擊突破側翼,波斯軍隊的編制,在左右兩翼有鐵鍊軍。面對如此笨重的波斯鐵鍊軍隊,哈立德先不與對方正面交戰,而是移動軍隊轉換陣地,讓波斯軍隊追趕疲憊。最後,疲憊的波斯軍隊在卡吉瑪(Kazima)和穆斯林軍隊對壘交戰之前,他們的將領侯穆茲下挑戰書要與哈立德決鬥,哈立德殺了他。見到他們的主帥被殺死後,波斯軍隊大亂。哈立德下令穆斯林軍隊發動攻擊,波斯軍隊的笨重鐵鍊軍撤退不及,幾乎全被殺滅。

瓦拉賈戰役
在鐵鍊戰役(Battle of Chains)後,穆斯林軍隊乘勝長驅追擊進入美索不達米亞與再度集結的約20000人的波斯軍隊又發生河邊戰役(Battle of River),波斯軍隊再度傷亡約有6000人慘敗。緊接著,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再率領軍隊更深入美索不達米亞,如同騎乘駱馲奔馳在無人的沙漠一般,繼續追擊一再落荒而逃又再度在瓦拉賈(Walaja)集結的龐大波斯軍隊。

他們聯合阿拉比亞部族的基督教軍,總共約有將近25000人,他們的指揮將領恩達扎哈(Andarzaghar)自認為一定可以戰勝穆斯林的軍隊,因為他已經部署好萬無一失的陣勢來嚴陣以待。哈立德見此,他隨即從約15000人的穆斯林軍隊當中抽調出4000人的騎軍,趁夜暗的掩護,分成兩路繞遠埋伏在波斯軍陣後方的山坡後面等待突襲的時機。雙方在交戰前,波斯軍隊的指揮將領恩達扎哈派出最厲害的戰將先與哈立德決鬥,哈立德殺了他。緊接著,雙方開始拉鋸逆襲(counterattack)接戰。恩達扎哈想要以波斯軍團的人數優勢來使穆斯林軍隊疲憊。而哈立德則佯裝邊打邊退,想要將波斯軍隊誘離陣勢後方的靠山逐漸往前推進。


瓦拉賈戰役的前後圍擊戰術

眼看著穆斯林軍隊越退越遠,恩達扎哈誤以為這是發動最後致命攻擊的時機,下令波斯軍隊全面往前挺進。未料,正當此時,哈立德準抓住這個時機,打出信號下令埋伏在山後的穆斯林騎軍殺出,前後圍擊(double envelopment)波斯軍隊。最後,慌亂的波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約有20000人傷亡。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以傷亡約2000人的代價,贏得這場瓦拉賈戰役(Battle of Walaja)。據傳波斯軍隊的指揮將領恩達扎哈逃往阿拉比亞,他在沙漠中渴死。

烏來斯血河戰役
O Allah! If You give us victory, I shall see that no enemy warrior is left alive until their river runs with their blood!

在瓦拉賈戰役後,僥倖逃離的波斯軍隊又再度在幼發拉底河畔的烏來斯(Ullais)集結約30000人掙扎應戰。隨後追擊而來的約15000人穆斯林軍隊,在哈立德的率領下,為了避免讓慌亂害怕的敵軍有時間可以整軍研擬作戰計畫,當天隨即與波斯軍隊在幼發拉底河畔正面搏殺交戰。

這是一場不分勝負的血戰,除了刀刃砍殺沒有任何戰術,沒有任何一個人顯出懦弱。面對如此的僵局,厭煩又暴怒的哈立德向安拉祈禱:安拉啊!如果要賜給我們勝利,就讓我看見敵軍的戰士沒有一人可活,直到他們的河流,流著他們的血。

如此驍勇強悍又毫不留情的穆斯林戰士,確實令他們害怕。被重重包圍的薩珊尼皇軍和阿拉比亞基督教軍的波斯聯軍想要突圍撤離,但是,哈立德不想讓他們離開,以免讓他們又再次集結抵戰。於是,他下令穆斯林騎軍將想要活命突圍的波斯敵軍戰士,全部趕回河畔的戰場繼續與想死的穆斯林戰士正面搏殺。最後,所有被迫戰死到最後的波斯敵軍戰士,總計約30000 人,全部被殺滅,他們的血流成河。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以傷亡約2000人的代價,打贏這場烏來斯血河戰役(Battle of Ullais)。

佔領希拉
在一連四場的鐵鍊戰役和河邊戰役和瓦拉賈戰役以及烏來斯血河戰役決定勝負後,一路橫掃的穆斯林軍隊在哈立德的率領下,輕易就佔領美索不達米亞的行政首府希拉。緊接著,穆斯林軍隊再一路輕易進佔希拉周圍的其他大城市。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在沒有一場敗戰的短短四個月期間,完成佔領控制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的任務,並且重創殲滅波斯帝國的精銳軍團。奄奄一息的波斯帝國只能謀求與宿敵拜占庭帝國的羅馬軍團聯合掙扎應戰。

美索不達米亞大城市圖

擊潰波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聯軍的費拉茲戰役
在佔領控制美索不達米亞後,哈立德領軍轉往阿拉比亞北部支援另一支穆斯林軍隊討伐一支約10000人的基督教軍,輕易殺戮殲滅後,他再領軍趕回美索不達米亞,將四支正在倉促集結的波斯軍隊和基督教軍,趁暗夜掩護分別一一削滅。之後,他再領軍到美索不達米亞邊境的費拉茲(Firaz)與波斯和拜占庭的聯軍作戰。

伊斯蘭曆12年,也就是西元634年的1月,面對這支約有10萬以上的龐大帝國軍團,他僅以約15000人的穆斯林軍隊應戰,毫無驚慌畏懼地靜待帝國軍團聯軍渡過幼發拉底河。他將穆斯林軍隊分成機動緩慢行進的縱隊,像是張開的刀網逐漸緊縮包圍龐大的兩大帝國軍團,在兩大帝國軍團一渡河後,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下令指揮穆斯林軍隊突襲佔領河橋,切斷他們的後路。之後,全面圍擊戰開始,10萬人以上的帝國聯軍如同入網的魚群,驚慌畏懼的他們,唯一的出口是幼發拉底河。兩大帝國的軍隊在自相擠踏和落河的戰局下慘敗,至少有超過5萬人以上尚未和穆斯林軍隊作戰就已經先被踩死和淹死。幼發拉底河成為漂流著帝國屍體的墳場。

一天之內,費拉茲戰役(Battle of Firaz)結束。這是哈立德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最後一次戰役。之後,他接到哈理發阿布巴克爾的指令,率軍轉往征戰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行省。

:Jizya,吉茲亞稅,也就是人頭丁稅。依據古蘭經第9章第29節的記載:安拉說,不信安拉和末日,不遵安拉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地交納丁稅。
:美索不達米亞就是兩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當時的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的皇帝正好去世不久,在篡位頻頻內亂不定的情況下,年少的耶茲吉爾德三世(Yazdgerd III)接任皇帝。最後波斯帝國被阿拉比亞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軍隊進襲而滅亡,他成為最後一個薩珊尼皇朝的帝王。薩珊尼皇朝信奉查拉斯特教(Zoroastrianism)。有關查拉斯特教,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相關註釋。
:卡吉瑪(Kazima)位於現在科威特境內。
:當時的阿拉比亞部族的基督教軍,主要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拉赫姆王國(Lakhmids)的基督徒。他們信奉的是一性教義(Monophysitism)的基督教。拉赫姆王國在西元602年左右,被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併吞。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