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四)
羅馬教廷大分裂(六):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西元324年,西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在克瑞索波利斯戰役擊潰東奧古斯都李西紐斯,整個羅馬帝國完全歸由君士坦丁一人統治。隔年325年,君士坦丁隨即召集帝國境內所有基督教區的主教(bishop),在尼西亞(Nicaea)*舉行宗教會議,以解決耶穌和神之間關係的教義爭辯對立越演越烈的問題。
尼西亞信經
關於耶穌與神之間的關係,在早期使徒傳教的時期,並沒有爭論到依據新約聖經所記載的神子(Son of God)耶穌和天父神(God the Father),兩者之間究竟是本質(substance)完全相同,或者是僅是相似的問題。直到西元3世紀初的一位迦太基拉丁文*神學家特圖良(Tertullian)論述三位一體(Trinity)的教義。他依據新約福音經書的經文創述聖父聖子聖靈(the Father, Son and Holy Spirit)是神的質體合一(one in essence)而顯現的三種位格(person)。*。後來,迦太基特圖良的三位一體教義論述在埃及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教會引起對立兩派的爭辯。
其中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Alexandria)一派支持三位一體教義,另一主教阿瑞烏(Arius)一派反對耶穌和神是質體同一的三位一體教義。雙方在神學教義的爭辯對立越演越烈,使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因此而不合,奧古斯丁君士坦丁為了解決可能發生的教會分裂而成為統治問題。為此,他召集帝國境內的主教,西元325年在尼西亞召開會議。這是基督教創立以來,首次舉行的普世主教會議(ecumenical council),又稱為第一次尼西亞普教會議(The First Council of Nicaea)。
第一次尼西亞普教會議
這是一場盛大隆重的主教會議,羅馬帝國境內總共有1800名主教受到邀請,其中1000名屬於東部教會,800名屬於西部教會*。但是僅約有300名主教出席,雖然如此,主教們的隨從和其他自行前來參見的眾多信徒,依然使這次會議盛大隆重。他們繼續爭論著三位一體教義,最後投票表決,只有兩個主教支持阿瑞烏一派的教義。於是,「三位一體」成為正統的信仰教義,並制定成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藉以規範所有基督信徒的信仰。而阿瑞烏教義淪為被譴責的異端(heresy)。這是第一次的基督教義異端分歧,也是原本是被迫害的基督教開始迫害異端教派的開始。
尼西亞信經
在這次尼西亞普世主教會議後,羅馬和亞歷山大和安提阿(Antioch)*被推舉為三個地位崇高的教區。其中又以富裕且是聖彼得和聖保羅殉教地*的羅馬教會最為崇高。自此,羅馬教會更加確立在所有普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至高頭銜地位。
*:尼西亞位於現今土耳其伊茲尼克(İznik)。
*:拉丁文原本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義大利語為Lazio)的方言,後來則因為發源於此地的羅馬帝國勢力擴張而將拉丁語廣泛流傳於帝國境內,並定拉丁文為官方語言。早期的基督教大部分是用希臘文轉譯希伯來文的經書。
*:所謂的本質相同(substance)的概念,是指質的相同,沒有位格(person)的意涵,質相同又具有位格就是質體(essence)。比如說,木頭人沒有位格,但是木材本質相同,而真人具有位格,就是質體的相同。可以如此定義:「位格」是有意志(will)可意識(conscious)的靈體(Spirit)單元(the Person is a Spiritual unit, whose will being conscious.)。而靈體也是質體。
這也可適用於佛教的覺識教義的闡述,在佛教教義中這個位格靈體單元可以切分到無限小,但絕不會是空無,如果變成虛空,那就沒有任何覺識可生起。而這個靈體單元可以因緣識而結集成無限大。靈體單元在這無限小和無限大之間又可因緣識不同而相互結集成大小型態不同的無限多種。如此種種全是妄念假象,即使如此,依然必定有覺知如此種種妄念假象的靈體單元存在。這種佛教教義的闡述可從楞嚴經中得到領悟。當然,這必定會有個問題存在,最先初的覺識是哪個靈體的覺識?這是無法窺探的問題。
空間和時間和自我都是覺識,在這些覺識生發之前必定存在超脫一切的靈體單元,這個最先初的靈體就只能是「成就萬物的永恆存有」,也就是唯一的神,沒有其他。而祂的無限小等同無限大,祂的唯一等同於無限多,祂的短暫也是永恆,也因此空間和時間和自我對祂而言都是沒有意義的。
雖然父、子、靈(the Father, Son and Spirit)這三種名稱,確實有出現在新約聖經,但是三位一體論(Trinity)的教義並沒有在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的經文中出現。特圖良原本是精通羅馬律法的律師,或許他是因為屋大維身兼奧古斯都、凱撒和大統帥三種稱號而得到的啟發(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奧古斯都的羅馬皇庭)。
在新約聖經四部福音書中,約翰福音記載父子靈的有關經文最多,而約翰據傳是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依據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1章第32節到34節的記載:施洗約翰幫耶穌施洗,他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身上,而這見證了耶穌是神的兒子。又依據第10章第30節記載: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I and My Father are one)。又依據第14章第11節記載:耶穌說,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裏面的父作他的事。
依據如此的相關記載,確實很容易歸納出「三位一體」的論述,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一神教義不會有矛盾產生。
延伸閱讀:「三位一體」與「無限多位一體」
*:亞歷山大城是埃及地中海岸的海港。亞歷山大是按其奠基人古希臘馬其頓(Macedon)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命名的,後來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為古希臘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規模和財富僅次於羅馬。但埃及由伊斯蘭教統治後,改以開羅為新首都,亞歷山大城的地位不斷下降。
*:當時東部和西部教會是以使用的語言來分別。東部教會使用希臘文,西部教會使用拉丁文。
*:安提阿位於現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亞(Antakya)。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十九):聖彼得的羅馬教廷
*:Catholic的希臘文原意是公開普及普遍的意思。最早使用Catholic Church(普公教會)名稱的是西元2世紀初期的安提阿教會主教伊格那丟斯(Ignatius)。後來Catholic Church成為最高權威教會的頭銜稱號,而這個頭銜由羅馬教會取得。Catholic Church也就是漢文翻譯的天主教會。
君士坦丟斯家族相互殘殺
雖然在尼西亞普教會議後,支持「三位一體」教義的教派得到優勢的正統地位,但是,如此強大一致的基督教會,必定會使統治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感到威脅不安。隨著基督教勢的越顯龐大,為了鞏固統治權力,君士坦丁轉而支持阿瑞烏異端來牽制,並且還反過來將捍衛「三位一體」教義最有力的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斯(Athanasius)撤職流放。西元337年,君士坦丁他臨死前,他是由阿瑞烏教派的主教施洗來正式成為基督徒。在他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君士坦丟斯二世(Constantius II)以及君士坦斯(Constans)繼位為奧古斯都,共同統治羅馬帝國。除了君士坦丟斯二世是支持阿瑞烏教義,其他兩個奧古斯都都是支持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一體」教義。但是不到幾年,那兩個同樣是支持「三位一體」教義的奧古斯都兄弟開始相互殘殺。
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
西元340年,統領高盧和伊比利亞半島和不列顛的君士坦丁二世出兵攻擊統領潘諾尼亞(Pannonia)*和義大利半島和非洲的奧古斯都弟弟君士坦斯。君士坦丁二世被他的奧古斯都弟弟君士坦斯擊敗,並在戰場中死亡。在他死後,君士坦斯接領他的統治領域。自此,羅馬帝國分別由東西兩個奧古斯都兄弟統治,一直到西元250年,一個駐守萊茵河邊境的將領馬格涅丟斯(Magnentius)在軍團軍隊的支持下篡稱為奧古斯都,他殺死了沒有軍團軍隊支持的君士坦斯,並且統領整個帝國西部領域。
西元251年,東奧古斯都君士坦丟斯二世在潘諾尼亞的莫薩大戰役(Battle of Mursa Major)中擊潰東進來勢洶洶的篡皇馬格涅丟斯。敗戰的馬格涅丟斯領著破敗的軍隊一路逃回高盧,西元253年,他又再次被擊敗後,他刎劍自殺。自此,整個羅馬帝國歸由支持阿瑞烏教義的君士坦丟斯二世一人統治。
君士坦丟斯二世朱立安
他統治著龐大的羅馬帝國,他猜忌提防並殺害任何可能會意謀篡位的貴族親戚。但是他又無力一人治理龐大又內亂叛亂頻頻加上東方波斯帝國和北方日耳曼蠻族的強大外患進逼的羅馬帝國。於是,西元355年,君士坦丟斯二世只能提舉最後僅存的一個男性貴族親戚,也就是他的堂兄弟朱立安(Julian)*為凱撒。
*:潘諾尼亞行省大致相當於今日匈牙利西部、奧地利東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塞爾維亞北部。
*:朱立安的祖父母是君士坦丟斯一世和狄奧多拉(Theodora)。狄奧多拉是四帝共治時期東奧古斯都麥西米恩的繼女,她嫁給西凱撒君士坦丟斯一世作為第二任妻子。君士坦丟斯的第一妻子是海倫,也就是君士坦丁的母親。
蠻族大入侵
西元361年,統領羅馬帝國西部疆域的凱撒朱立安在高盧軍團的擁立下,自稱為奧古斯都。君士坦丟斯二世在準備領軍西往征戰期間病死。在他死後,他的堂兄弟朱立安接任為奧古斯都,一人統治著內憂外患不斷的龐大羅馬帝國,他上任後隨即清算審判君士坦丟斯二世的親信官員,一一將他們放逐或處死或囚禁。他不是基督徒,他既不支持阿瑞烏教義也不支持尼西亞信經,但是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基督教會,他試圖回復舊有的羅馬多神教為國教。即使朱立安信奉柏拉圖的哲學主義,他是最後一位不是基督徒的羅馬帝國奧古斯都。
西元363年,羅馬帝國奧古斯都朱立安領軍東往與波斯薩珊尼帝國(Sassanid Empire)的傑出帝王沙普爾二世(Shapur II)的軍隊作戰期間受傷身亡。朱立安死後,他的隨行軍團將領卓維安(Jovian)接任為奧古斯都。基督徒的卓維安一上任隨即告令恢復基督教在帝國的尊崇地位,並且支持以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一體」教義為正統。由於戰事持續不利,卓維安與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談判和平協議,自此羅馬帝國勢力撤離自迪歐克雷提恩以來所收復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西元364年,卓維安領軍回君士坦丁堡期間可能是因為食物中毒死在床上*。卓維安死後,他的軍團將領法楞廷尼(Valentian)接任為奧古斯都。法楞廷尼上任後,再任命他的弟弟法楞斯(Valens)為東奧古斯都統治羅馬帝國東部疆域,兄弟兩人共同治理內憂外患不斷的龐大羅馬帝國。雖然他們是具有軍事才能的奧古斯都兄弟,但是龐大又內亂叛亂頻頻加上東方波斯帝國和北方日耳曼蠻族的強大外患進逼的羅馬帝國,使他們不停領軍征戰疲於奔命來勉強守護帝國的邊境。
匈奴人騎馬攻擊作戰
未料,西元371年前後,突如其來的匈奴人大舉西進攻襲哥德人。更高大的匈奴人騎馬攻擊作戰兇暴無情,日耳曼蠻族哥德人遭逢未久,即喪失抵抗的勇氣而敗退。哥德人無計可施,只能往西四處逃難,企圖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西元375年,積勞暴怒的西奧古斯都法楞廷尼突然腦溢血死亡後,他的東奧古斯都弟弟法楞斯與他的兩個兒子法楞廷尼二世(Valentinian II)和格拉提恩(Gratian)共同治理羅馬帝國。尋求庇護的西哥德人請求在君士坦丁堡的法楞斯准許他們渡過多瑙河,移居羅馬帝國境內。他以必須交出武器為條件答應他們的請求。自此,羅馬帝國的邊境逐漸開始潰解。
西元378年,法楞斯率軍和叛變的西哥德人交戰,戰敗被燒死陣亡。這是第一次日耳曼蠻族部隊擊潰打敗軍備整齊訓練有素的羅馬帝國軍隊。羅馬帝國軍隊不再無敵,之後,開始了一連串的蠻族大入侵羅馬帝國。*
在東奧古斯都法楞斯死後,他的姪子格拉提恩任命軍團將領狄奧多西(Theodosius)接任東奧古斯都。與支持阿瑞烏教義的法楞斯不同,狄奧多西支持尼西亞信經。法楞斯是最後一個支持阿瑞烏教義的奧古斯都,在他死後,阿瑞烏教義淪為一直被迫害的異端教派。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
*:依據後來的考證,卓維安應該是因為燒碳取暖而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日耳曼蠻族大入侵
君士坦丁堡的基督國教
支持尼西亞信經教義的東奧古斯都狄奧多西上任後,他隨即罷黜放逐支持阿瑞烏教義的主教,並逐步建立以尼西亞信經教義為正統的教會組織。西元381年,狄奧多西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普世主教會議,頒布一系列法令支持以「三位一體」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並確立如此正宗教義的基督教為國教。另外,並告令教會在管轄教區有司法裁判的權力,以及提舉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崇高的地位僅次於羅馬教會。君士坦丁堡成為東部希臘教區的政教合一權威中心,自此,帝國東部的教會稱為東方正統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與西部的拉丁羅馬普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分庭抗禮。
羅馬帝國的最後統一
雖然在君士坦丁堡普教會議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但是內憂外患不斷的羅馬帝國開始迅速衰敗。在狄奧多西繼續鎮壓征撫西哥德人叛亂期間,西元383年,西奧古斯都格拉提恩在一次篡皇叛亂中被殺,狄奧多西與法楞廷尼二世聯合敉平叛亂後,西元392年,法楞廷尼二世原因不明自殺。在他們死後,狄奧多西一人統一治理兵荒馬亂即將崩潰的龐大羅馬帝國。
狄奧多西
西元395年,狄奧多西病死,他是最後一個統一治理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在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領西東羅馬帝國疆域,自此以後,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不再合併。
西羅馬帝國滅亡*
而在狄奧多西死後,日耳曼西哥德蠻王阿拉列(Alaric)也趁機開始領軍大舉入侵橫掃羅馬帝國。在此之後的80年期間,各個日耳曼蠻族相繼入侵瓜分西羅馬帝國的高盧和不列顛和伊比利亞半島與非洲疆域,並且永恆的城市羅馬城兩次遭到蠻族洗劫*。羅馬人看著雄偉的建築物被搗毀,珍貴的典籍被付之一炬,繁榮的城市被廢棄,纖弱高貴的婦人成為野獸手中的玩物。在此日耳曼蠻族大入侵期間,又有「上帝之鞭」匈奴酋王阿提拉(Attila)率領兇猛匈奴大軍直撲暴走蹂躪。
西元476年,最後一位西奧古斯都羅慕路斯(Romulus)被蠻族將領歐多法卡(Odovacar)廢黜後,西羅馬帝國自此滅亡。而羅慕路斯這個的名字,正好也是羅馬史詩神話中建立羅馬城的人的名字*。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三):匈奴蠻族大暴走
*:在羅馬的神話史詩中,羅馬城是由一對雙胞胎羅慕路斯(Romulus)和瑞慕斯(Remus)所建立,他們的父親是戰神馬爾斯(Mars),而他們的母親則是特洛伊戰爭中流亡逃難的特洛伊人的後代。後來羅慕路斯殺死瑞慕斯成為國王,並以他自己的名字Romulus命名羅馬城(Roman)。
法蘭克王國興起*
西元五世紀後半,當西羅馬帝國的統治逐漸衰絕期間,日耳曼蠻族之一的法蘭克人已經趁機佔領了高盧北部萊茵河下游到北海的大片領域,分散成若干小部落王國。相較於其他日耳曼蠻族,法蘭克人是最落後和最野蠻的一支。除了法蘭克人,在高盧東南有勃艮地人*佔領,上游則有阿拉曼人,另外在高盧中部則有一個羅馬將領塞格里勒(Syagrius)佔領統治。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元481年,佔領萊茵河在北海出海口一帶低地的日耳曼法蘭克撒利恩族(Salian Franks)由年僅15歲克羅維(Clovis)承繼一統各部落王國。西元486,他率領法蘭克蠻軍擊敗塞格里的羅馬軍團,接後十年期間,克羅維東征南討,將原有的萊茵河下游出海口低地領域往東擴展,並擊敗阿拉曼部落王國,再併獲萊茵河上游領域。
西元493年,克羅維再與勃艮地王國的公主克蘿緹爾妲(Clotilda)通婚。克蘿緹爾妲是虔誠的羅馬普公教會信徒,在妻子的勸信下,西元496年,克羅維與他的手下部眾在理姆茲(Rheims)受洗皈依信奉基督教。他並且以羅馬普公教會的護教戰士自居,擴張領域建立起法蘭克墨洛溫王朝(Merovings)。
西元511年,克羅維死後,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持續擴張統領高盧全境,更再往東越過萊茵河爭奪其他日耳曼人的領域。一直到西元751年,掌權攝政的矮子丕平三世(Pepin Ⅲ,the Short)廢黜墨洛溫王朝的傀儡國王,僭位為法蘭克國王,開始卡洛林王朝(Carolings)。後來,矮子丕平應羅馬普公教會教宗求援,兩次出征義大利半島驅退倫巴地王國壓迫圍逼教廷,並以自己的名義,將征領得到的土地贈與教宗。羅馬教宗獲得丕平的贈地,自此得以擁有獨立的統治主權國家,稱為教宗領。西元768年,矮子丕平三世去世之後,法蘭克王國由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三年後,其中一兒子去世,法蘭克王國歸由另一個兒子查理(Charles,the Great)一人統治。
利奧三世加冕查理
西元800年耶穌誕生之日,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聖誕彌撒後,教宗利奧三世(Leo III)將一頂皇冠加冕在查理頭上,並在眾人的擁護歡呼下,被尊稱為皇帝(emperor)*。而法蘭克王國也取代西羅馬帝國和羅馬普公教會緊密結合,與東馬馬帝國政教合一的君士坦丁堡東方正統教會分庭抗禮。
*: 註:勃艮地人原本佔領分佈在萊茵河中游流域一帶。西羅馬帝國主政將領阿依特斯(Aetius)曾擊敗勃艮地人,最後將勃艮地人徙置在高盧東南,承認為另一個藩屬王國,擁有現今瑞士、法國和義大利交界區域的統治主權。(見英法百年戰爭(三))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四):法蘭克王國
*: 註:emperor(皇帝)源自羅馬帝國的最高行政獨裁官屋大維的大統帥(Imperator)稱號,表示為羅馬軍隊的最高司令。屋大維身兼奧古斯都、凱撒和大統帥三種稱號。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奧古斯都的羅馬皇庭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
西元814年查理大帝死後,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Louis,the Pious)繼任為國王。路易的懦弱使查理大帝的法蘭克帝國立即開始有瓦解危機。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繼承的領地而兵戎相見。西元840年,虔誠者路易死後,長子洛塞爾(Lothair)繼承王位,試圖聲張王權,其他的兩個兄弟日耳曼人路易(Louis,the German)和禿頭查理(Charles,the Bald)聯合起來,誓約結盟對抗洛塞爾。後來三兄弟瓜分了法蘭克帝國成為中東西三個法蘭克王國。
西元869年,中法蘭克王國的繼承人洛塞爾二世死後,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挑起戰端,又分瓜了中法蘭克王國在高盧的大部分領土。自此,一如羅馬帝國的分裂,法蘭克也分裂成西東兩個王國。西法蘭克成為法蘭西王國(France),東法蘭克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而在此法蘭克蠻族王國興起取代西羅馬帝國,旋即又如羅馬帝國分裂的期間,遠東方崛起的伊斯蘭教帝國也取代了波斯帝國,成為歐洲所有基督教國家的宿敵。
*:西元962年薩克森公爵(Duke of Saxony)奧托一世(Otto I)在羅馬由教宗約翰十二世(John XII)加冕稱帝。973年,他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西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文章分類
- 「以諾書」(Book of Enoch)臻英譯本 (5)
- 「物縱」地理分佈 (45)
- 543雜文 (19)
- 三分之二斃淘汰亽「666」獸印記 (114)
- 不厷平的審判就是不義 (146)
- 不要褻瀆「神」! (644)
- 天災地禍 (184)
- 日本天理教原典《御筆先》 (17)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 (4)
- 扔到「硫磺火湖」焚燒的對样 (954)
- 末世神學 (220)
- 正本清源 (21)
- 西緬加利未亽軍事廛業 (232)
- 科學新知 (46)
- 英法百年戰爭 (30)
- 真理國度經貿通關傿證 (168)
- 神示(Signs) (117)
- 國際軍事廛業統計 (165)
- 國際競賽廛業統計 (32)
- 敝禔亽得勝者 (49)
- 義斯蘭御彌赫迪教瞺 (16)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 (3)
- 福穆薩通貨度量衡歷史考據 (186)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 (4)
- 臻字典 (22)
- 臻醫學 (34)
- 臻譩古蘭經 (15)
- 臻譩英臻字選 (50)
- E言堂 (547)
- E篇散文 (9)
- E篇諰冊心得 (28)
- EUSO寓言 (8)
- EUSO演義福穆薩史 (54)
彽遮連結
網誌存檔
-
▼
2010
(339)
-
▼
3月
(79)
- 先知(prophet)和使者(messenger)和神示(miracle)的分別
- 遙紀1947年228
- 荒謬的謊言
- A lady in sleeping
- 山櫻花
- 母體
- 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
- OCEAN
- 英法百年戰爭(三十)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九)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八)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七)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六)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五)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四)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三)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一)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
- 英法百年戰爭(十九)
- 英法百年戰爭(十八)
- 英法百年戰爭(十七)
- 英法百年戰爭(十六)
- 英法百年戰爭(十五)
- 英法百年戰爭(十四)
- 英法百年戰爭(十三)
- 英法百年戰爭(十二)
- 英法百年戰爭(十一)
- 英法百年戰爭(十)
- 英法百年戰爭(九)
- 英法百年戰爭(八)
- 英法百年戰爭(七)
- 英法百年戰爭(六)
- 英法百年戰爭(五)
- 英法百年戰爭(四)
- 英法百年戰爭(三)
- 英法百年戰爭(二)
- 英法百年戰爭(一)
- 300年前哪來的阿里山和日月潭?
- 中華流亡民國王的新衣
- 圍陳事件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三)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二)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一)
- 真十字架的傳奇故事
- 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下
- 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上
- 伊斯蘭遜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對立
- 在西伯利亞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Czechoslovak Legions)下
- 在西伯利亞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Czechoslovak Legions)中
- 在西伯利亞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Czechoslovak Legions)上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四)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三)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二)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一)
- 社禡教(Shamanism,薩滿教)加祖靈信仰
- 羌姜秦和蚩尤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四)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三)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二)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一)
- 姓漢名閩客的平埔越人
- 福穆薩(福爾摩沙)真理國國徽(National Emblem of Formosa)
- 福獨是福爾摩沙從日本獨立建國。完成舊金山和約不完全的程序。
- 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七章「最後條款」
- 日本戰後對亞洲各國的戰爭賠款
- 台灣話是福爾摩沙原住民語
- 沒有歐洲帝國,也沒有支那帝國
- 麻豆協約◎福爾摩沙第一份簽署的主權讓渡和約
- 「國家論」(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漢文節譯二
- 「國家論」(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漢文節譯一
- 先有人類,還是先有亞當?
- 神學經典的作者和真實可信度
- 創世記亽宇宙模型
- 創世記(Genesis)亽前四仝
- 三位一體獨生子的妄言
- 蹟象(Signs)
- 「三位一體」與「無限多位一體」
- 神大?還是宇宙大?
-
▼
3月
(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