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台灣話是福爾摩沙原住民語


依據現今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的遺傳基因研究,所有人類的起源地是非洲,人類在冰河時期末期開始沿著歐亞大陸較為溫暖的南方海岸往北方遷徙。父系血緣的Y染色體DNA的單倍型類群在約7萬年前開始,從A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s A)變異到R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s R)。

在冰河時期,福爾摩沙島和印支半島(Indochina)以及支那大陸(China)是連在一起。
最先沿著歐亞大陸的東南地區遷徙擴散的是C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s C)和D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s D)的遠古人類,他們往東南方最遠擴散到澳大利亞,往東北方穿越支那大陸到日本最遠越過白令海陸橋到北美洲。支那大陸的氐族就是屬於C單倍型類群,氐族和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相近,屬於棕色的澳大利亞人種(Australoid race)。在福爾摩沙島曾經生活過的矮黑人(Pigmy Negroid)就是屬於D單倍型類群。

在離約3萬5千前更近的冰河時期,另一批O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s O)的近古人類,他們從中亞的鹹海( Aral Sea)地區開始,往南沿著歐亞大陸往東擴散遷徙到印支半島和支那大陸的南部地區。他們逐漸取代第一批遷徙的C單倍型類群和D單倍型類群的遠古人類。

依據現今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的遺傳基因研究,福爾摩沙原住民父系血緣主要是O1和O3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 O3)。O1單倍型類群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peoples ) 共同的基因特徵。

福爾摩沙原住民父系血緣的Y染色體DNA的O1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 O1 )是全世界數值最高的。這個基因型是在福爾摩沙(台灣)突變產生,之後往外擴散。也就是福爾摩沙(台灣)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people) 的祖源地,這與現今語言學家的考據相符。

另外,福爾摩沙原住民父系血緣O1和O3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 O3)在支那大陸東南和印度支那半島也有。這顯示在冰河時期福爾摩沙島和支那大陸的閩地連結時,福爾摩沙是遠古東南亞人類聚居的地方,福爾摩沙和當時是內陸的支那大陸閩地是說相同的語言。現今的台灣話遠早在冰河時期時就已經在福爾摩沙島使用,屬於福爾摩沙的原住民語之一。後來在大航海時代,台灣話和閩南語又重新連結在一起。

這點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報告中也有提到:荷蘭東印度公司聘用的翻譯是說支那閩南語的人。

台灣話確實就是台灣話,是在冰河時期就已經在福爾摩沙島南部使用的原住語言。不是外來語,更不是從支那北方河洛南遷的語言。

相反的,支那中原說的古河洛語是從福爾摩沙和現今中國福建一帶北傳擴散的。應稱為台閩語。

別再說台灣話是閩南話或河洛話!

另外再依據母系血緣mt DNA的遺傳基因研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

Haplogroup O1 (Y-DNA)
↑有興趣的可以看這篇英文維基的文章。這是最新的遺傳基因研究。

也就是說構成台灣人的父系基因主要分成兩個部分O1和O3單倍型類群。O1是在福爾摩沙突變產生,O3則與支那大陸東南閩地和印支半島同屬,都是越人的基因。

到目前為止,馬偕的林媽利醫師所做的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的科學研究資料是:

85%的台灣人帶有福爾摩沙南島原住民的血緣。
母系血緣有
47%屬於福爾摩沙南島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的族群,
48%屬於亞洲大陸,
5%屬於日本的母系血緣。
父系血緣有
41%來自福爾摩沙南島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族群,
59%的父系血緣來自亞洲大陸。
其中的亞洲大陸血緣大部分是南方越人(東南亞的越南,緬甸,泰國屬於越人)

這和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的研究結果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
台灣人和印支半島族群的關係
台灣史與基因比對呈現的「台灣人圖像」
福爾摩沙人是漢人(華僑)的後代嗎?
人類遷離非洲(Out of Africa)之一:母系血緣粒線體DNA單倍群(mtDNA)
人類遷離非洲(Out of Africa)之二:Y染色體DNA單倍群(Y-DNA)
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

5 則留言:

ESIR 提到...

400多年前的明帝國末年,義大利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這些記錄至今尚保存著。利馬竇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當時的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並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這說明瞭當時的北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徵。同時也說明瞭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帝國的官話(考證為吳語)。

吳國在支那大陸南邊的長江下游地區。朱元璋的出身就是在吳地。

在滿清帝國以前,內支那大陸主要使用的語言是南方的語言。

結果現在的支那人竟然把原先的吳語變成是方言。

ESIR 提到...

口語在先,文字在後。冰河時期人類的遷移方向是從溫暖的南方往北遷移,文字的出現要更晚。簡單說啦,現今的支那語是從南方開始往北發展的。支那象形文字是在黃河區域才開始出現,而後再往外傳播。後來蠻南語借用支那象形文字,但是依然還有很多有音無字。

現今北京話是在滿清帝國入關後才開始使用,北京話屬於滿族語的一支,滿族是通古斯族的一支,滿族語就是通古斯語的一支。

通古斯族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主要是C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 C),他們是第一批自非洲遷移到支那大陸的人類之一。後來,他們被第二批O單倍型類群逐漸取代。

最原先在內支那通行的語言是南方北傳的語言。也就是說,粵(越)語應該是比蠻(閩)語更早,蠻南語又比吳語更早,吳語又比滿族語更早。

支那史書記載當時在現今中國福建一帶居住的是閩族,與北方部族不同。依據支那象形文字「閩」,門內有虫,虫的原意是虺,也就是毒蛇,閩族是崇拜蛇的部族。支那史書又稱閩族為蠻。

有關記載如下:以蛇為拜物,紅髮白膚,野蠻強悍。水行而山處,住干欄居,鑿齒、斷髮、紋身,迷信崇鬼,喜生食。

閩南語,台語不念敏南語而是念作蠻南語,蠻就是閩。支那史書史記記載: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閩(蠻)人的鑿齒、紋身和南島語族相同,另外以蛇為拜物,排灣族也是如此。紅髮白膚?這倒是很奇特。

ESIR 提到...

客家之名,始於支那周帝國時期

根據清福州閩學專家蔡永兼《西山雜記》載: “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蜑戶,劍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

從以上史料記載看,支那周帝國已確有客家種族,是七閩之一。
---------------
客家人也是蠻(閩)之一。

根據現代醫學 HLA血液檢驗比對的結果,客家人、蠻南人、越南人最接近,都是古代越人的後裔。

客家人和蠻南人都是屬於南方越人,都是蠻(閩)族,別再數典忘祖自認為是北方自稱是漢人的羌人後裔。

所謂的南遷說,只是一些流亡南下逃難的一小撮能讀能寫的士大夫,他們自己的狼狽逃難流亡,變成其他當地人跟他們一樣也是逃難流亡來的。笑屎人了。

「客家」的本意應該是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畲族舊名「山客」、「木客」。不是客居的意思。

蠻南語和客語原本就是支那大陸南方的語言,不是從北方南傳的語言。

ESIR 提到...

台灣血源七千年之證言-沈建德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沈建德教授的這篇歷史文獻考據與現代的遺傳基因相符。

但是台灣話是福爾摩沙原住平埔族語之一,後來在清治時期廣泛在全島使用。至今依舊流傳下來,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巴達維亞日記,那時候的原住民使用的語言是馬來西亞與支那語(chinese),而chinese應該解釋成普遍在東南亞地區所使用的語言, 在台灣就是台語,在福建就是蠻(閩)南語。

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翁佳音
http://www.riccibase.com/docfile/eth-tw18.htm

17世紀大航海時代,橫行東南亞的海盜和海梟商,主要是蠻南人,比如李旦和顏思齊和鄭芝龍。也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蠻南語就是chinese,但當時明帝國的官語應該是吳語,也就是南京語。

蠻南語在大航海時代當時是通行東南亞海域的語言。

ESIR 提到...

台灣人的族譜 98.4%可疑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91768
蕭泰雄2009/07/05
大學時期(一九六○年代),去聽一位國民黨政權的御用歷史學者演講說「鄉下民間村莊奉祀什麼菩薩,就知道該村莊的人從大陸那個地方搬來的」,而一直認為祖先是來自廣東饒平(記載著嘉慶年間來台)。

一九八七年開放中國探親後,因生意關係,在所謂的「祖國」待了八年,退休回台前,特地到廣東饒平去尋根,花三天時間,卻發現,原來所謂的祖籍地是假的,連當地政府官員都坦承台灣許多祖籍地都是假的。

所謂的「祖籍地」,可能是私塾的老師(社師)所賜給的,領取漢文畢業證書,並賜給「祖籍地」,一變而成為漢人,免得被人叫做「番仔」。因此想回唐山尋根時,要先看清楚來台先祖來自何地。族譜地址不對,那你就是平埔族人。如果地址正確,那你就要向私人借用經政府機構認證的族譜,千萬不要找所謂「姓氏族譜」。透過經政府機構認證的族譜,再找源自那一房;若是遷台之祖先大名正確,族譜上均有那一年遷台的記載。

應注意的是,宋代以前不准民間私修族譜,而由官方公布;為了統治或政治目的,其族譜往往不可靠。明代之後,私修族譜才成風氣。據王世慶的《台灣公私收藏族譜目錄》,一二一八件現有族譜及九十三件功德榜之中,蔣介石在一九五一年後編印的有八三五件,佔全數的六十三.七%;乾隆二十三年賜姓以前編印的只有二十二件,佔一.六%。可見台灣人的族譜,至少九十八.四%可疑。

中國沿海住民,大部分均選擇南洋地區移民,主要原因應該是橫渡黑水溝的風險性很高,而往南洋一路順著南下的洋流,可一帆風順到達,並且順著陸地的海岸邊而行,一點風險性都沒有。往台灣的風險性很高,第一關要渡過黑水溝,第二關是台灣的瘴癘。所以在廣東饒平尋根時,看到中國人之族譜時,很多都移民南洋的記載。

虛假的「祖籍地」害得平埔族先民消失在自己的國度裡。還是漢人精於虛構,天天罵你「番仔」,使平埔族先民精神錯亂,而趕緊學習閩南話,才有資格進入漢人虛構的漢人社會。一七七八年(乾隆四十二年),官方明令戶籍登記上,台灣平埔族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社番」,而登記為「民」,聚落稱「民社」。甚至到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將台灣各縣平埔族皆劃為漢籍。從此平埔族先民們消失了!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