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二)
西元1274年,蒙古和支那和朝鮮的蒙古帝國海陸聯軍第一次入侵九州作戰時,遭遇熱帶風暴,他們敗退。西元1281年,蒙古帝國聯軍第二次入侵九州作戰時,遭遇更強大的颱風,他們幾乎全軍覆滅。接連兩次有突變天氣的祐助,日本的神道教徒稱為「神風」(Kamikaze)。
雖然擊退蒙古帝國的入侵,鐮倉幕府的全力動員使國力透支,封賞不均和加稅造成內亂,不滿的地方武士和農民聯合發起反抗鐮倉幕府的執權(Shikken)北條氏家族(Hōjō clan)*。鐮倉幕府逐漸衰敗,皇室也分成兩個派系相互爭位。
南北朝時代(約西元1333年到西元1336年)
西元1259年,大和帝國第88代天皇後嵯峨(Emperor Go-Saga)強迫接任他的皇位的第4個皇子後深草天皇(Emperor Go-Fukakusa)退位讓給他的第7個皇子恒仁親王(Prince Tsunehito)。恒仁親王接位後成為龜山天皇(Emperor Kameyama)。被迫讓位的後深草天皇到持明院修業。
西元1274年初,龜山天皇提早退位讓給他的第2個皇子世仁親王,他退隱成為院政(Insei system or cloistered rule)的太上天皇(Daijō Tennō)*。世仁親王接位後成為後宇多天皇(Emperor Go-Uda)。
同年底11月,蒙古帝國聯軍第一次渡海入侵日本列島。蒙古帝國入侵期間,龜山上皇到伊勢神宮(Ise Grand Shrine)*祈禱神的祐助。
蒙古帝國潰敗撤軍後,先前被迫讓位的後深草天皇認為龜山天皇應將皇位轉讓回給他的子嗣。兩派皇室相爭不讓,鐮倉幕府強力介入調解,達成輪流接位的方式解決皇權紛爭。
西元1287年,第91代天皇後宇多被迫讓位給後深草天皇的兒子。被迫讓位的後宇多天皇到大覺寺修業。自此,大和帝國皇權分由「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兩統迭立。
西元1318年,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Emperor Hanazono)讓位給大覺寺統的尊治親王。尊治親王接位後成為第96代天皇後醍醐(Emperor Go-Daigo)。他企圖趁著內亂集結武力來倒幕,收回政權。但是,屢次被鐮倉幕府事先預防而失敗。
西元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企圖起兵倒幕,但是被鐮倉幕府擊敗。掌握政權的鐮倉幕府改擁立持明院統的光嚴天皇(Emperor Kōgon)。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被放逐到隱岐島(Oki Islands)*。
後醍醐天皇
西元1333年,後醍醐天皇逃離隱岐島回本州,他再次集結軍隊倒幕。他得到鐮倉幕府的叛離武將足利太郎的投靠,他們擊滅鐮倉幕府。日本列島進入天皇實質(De facto)執掌政權的南北朝時代(Nanboku-chō period)。他賜「尊」氏給倒幕有功的足利太郎。
西元1336年,後醍醐天皇所實施建武新政(Kenmu restoration),他改重用貴族文官,引發倒幕有功的武士階級的不滿。足利尊氏(Ashikaga Takauji)再次叛離。他領軍攻打回京都(Kyoto),後醍醐天皇逃離。
後來,後醍醐天皇寄送給足利尊氏假造的象徵大和皇權的三種神器(Imperial Regalia of Japan)*。他攜帶真的神器南逃到大和國的吉野(Yoshino)*建立南朝(Southern Court)。足利尊氏則擁立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Emperor Kōmyō)在京都建立北朝(Northern Court)*。
*:「執權」是征夷大將軍幕府內的最高的行政幕僚官職。鐮倉幕府的第3代將軍源實朝被暗殺後,執權的北條氏家族成為幕府內的實際掌權者。也就是說,「將軍」也可變成是虛位。後來,北條家權力沒落,變成是虛位的「職權」又可被代理。這種代理掌權卻不敢僭位是日本君權神授體制的特徵,而且授予代理的權力也可以被收回。有關於神授君主權(sovereign)的絕對和永久以及授予代理,詳見:「國家論」(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漢文節譯二:有關國家主權
*:「院政」和「太上天皇」是日本大和帝國特殊的皇權運作方式。當現任天皇提早讓位給指定的皇子,雖然他已經退位,但是依然可以干涉影響皇權的運作,他成為退穩的「太上天皇」,簡稱「上皇」(Jōkō)。如果,退位的天皇到佛寺僧院剃度出家,他就成為太上法皇(Daijō Hōō),簡稱「法皇」(Hōō)。
這種「院政」運作方式是在西元1084年,平安時代晚期的第72代天皇白河(Emperor Shirakawa)提早退位後開始。後來,西元1158年,第77代天皇後白河(Emperor Go-Shirakawa,「後」是二世的意思)也是提早退位以「法皇院政」來運作皇權,並且是他重用平氏和源氏的武士,源平兩家族的宿敵自此開始。就在西元1185年,也就是在白河天皇開始以「上皇院政」後的滿約100年,武士幕府實際掌權來代理皇權的執政。
後白河法皇
*:三重縣伊勢神宮主祭女神天照大御神(Amaterasu-ōmikami)。天照大御神是神道教經典「古事記」記載的神話故事中,日本天皇的祖先。伊勢神宮據傳是大和國第11代天皇垂仁(Emperor Suinin)在西元前4年所建。
*:象徵大和帝國皇權的三種神器是,草薙(音替)劍、八咫(音只)鏡和八尺瓊曲玉。象徵的意義,分別是:勇氣、智慧和仁慈。
*:隱岐群島位於日本海內,也稱為隱岐國。吉野位於現今的奈良縣南部。奈良縣是大和帝國的發源地。
*:有關於朝代(Dynasty)和國代(Realm)的差別,詳見:沒有歐洲帝國,也沒有支那帝國
延伸閱讀:
「國家論」(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漢文節譯二
沒有歐洲帝國,也沒有支那帝國
室町時代(約西元1336年到西元1573年)
西元1336年,日本列島的大和帝國分成在吉野的南朝和在京都的北朝。掌握三神器的南朝由大覺寺統的天皇實質執掌政權,北朝則是由擁立虛位的持明院統的天皇的足利尊氏,他建立了將軍幕府執掌政權。日本列島進入室町時代(Muromachi period or Ashikaga period)。室町是位於京都的一處街道地區。*
北朝的足利幕府為了與南朝的皇室對抗,他們盡其所能將統治權力和莊園領地封授給管領(Kanrei)和大名(Daimyo)*,來換取武士階級的效忠。
足利尊氏
西元1350年左右,足利尊氏與他的弟弟足利直義(Ashikaga Tadayoshi),因為封授的管領而不合。後來,足利直義轉投靠南朝的後村上天皇(Emperor Go-Murakami)。足利幕府因而發生觀應擾亂(Kannō disturbance)。觀應是北朝在位的崇光天皇(Emperor Sukō)的年號。
西元1352年左右,足利直義引領南朝的武士軍團攻下京都,他們擄走北朝虛位的崇光天皇和接位的親王。不久,足利尊氏與他的兒子足利義詮(Ashikaga Yoshiakira)引領北朝的武士軍團收復京都,他們另外再扶植另一旁系親王為後光巖天皇(Emperor Go-Kōgon)。
西元1352年左右,北朝的武士軍團擊敗在鐮倉的足利直義。南朝勢力開始逐漸衰落。
南北朝對立的結束
西元1368年,在他死後,足利義詮的11歲兒子足利義滿(Ashikaga Yoshimitsu)繼位為足利氏幕府的第3代征夷大將軍。
足利義滿*
西元1392年,足利義滿說服南朝的後龜山天皇(Emperor Go-Kameyama)交出象徵皇權的三神器退位讓給北朝的後小松天皇(Emperor Go-Komatsu),回復以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迭立的方式來解決南北朝的對立*。
西元1412年,在室町幕府的護持下,後小松天皇違反兩統迭立的約定,提早退位讓給他的兒子實仁親王(Prince Mihito),以院政運作皇權。大和帝國的南北朝對立結束。
戰國時代
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Ashikaga Yoshimasa),原本沒有兒子的他想要退隱讓位給弟弟足利義視(Ashikaga Yoshimi)。未料,足利義視準備要接位後,他的哥哥足利義政的妻子生下兒子足利義尚(Ashikaga Yoshihisa)。
室町幕府將統治權力封授給三大管領,斯波氏(Shiba clan)和畠山氏(Hatakeyama clan)和細川氏(Hosokawa clan),他們又是受封有莊園領地的守護大名。*
室町幕府又設置四大侍所(Samurai-dokoro)*,負責幕府的軍政職務。四大侍所是直屬於幕府的機關,他們不受三大管領管轄。他們也是受封有莊園領地的大名。
三大管領和四大侍所合稱為「三管四職」,他們都是封授世襲的武家大名。
西元1467年,支持將軍的弟弟足利義視的管領細川氏家族,和支持將軍的兒子足利義尚的御所山名氏家族(Yamana clan)對立,室町幕府因而發生應仁之亂(Ōnin War)*。應仁是大和帝國第103代天皇後土御門(Emperor Go-Tsuchimikado)的年號。
對立的兩氏族家督*細川勝元領導東軍,山名宗全領導西軍。同時期間,兩大管領斯波氏和畠山氏亦發生家督繼承紛爭,他們選邊分別加入東西軍對戰。
西元1473年,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相繼死亡。虛位的將軍由年幼的足利義尚接位。
西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9代將軍足利義尚死後,他的叔叔足利義視的兒子足利義稙(Ashikaga Yoshitane)接位。
西元1493年,繼位紛爭再起,管領細川氏家族廢黜足利義稙,又另外扶植前將軍足利義政的養子足利義澄(Ashikaga Yoshizumi)*為第11代將軍。
西元1508年,足利義稙投靠前西軍的強大的大名大內氏家族(Ōuchi clan)*,他們進軍京都廢黜足利義澄。
日本列島進入以下剋上,武家大名左右幕府將軍廢黜的戰國時代(Warring States period)。
西元1561年,日本列島戰國時代末期的川中島之戰(Battle of Kawanakajima)
*:「室町」是足利幕府的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的住邸所在的地區。在此之前,並沒有「室町」幕府。日本歷史上的幕府是採用地名來表示,室町位在京都,照說應該是用京都幕府,或許是為了不和皇室所在地混淆,因此稱為室町幕府。
*:「管領」是鐮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氏家族再授予的權階,原本稱為「執事」(Shitsuji)。當「執權」虛位時,由「執事」代理掌權。足利尊氏將執權改稱為「管領」,管領成為室町幕府內最高的行政幕僚官職,而「執事」輔佐管領。
「大名」原本又稱為守護大名(shugo daimyo),「名」就是名田,也就是莊園領地。守護大名是幕府分封給武士部將的地方權階,他們在地方上代理幕府將軍行使管治權力並可收取稅賦。本質上,大名不是直接由皇室所分封的貴族,他們是武士,並不等同於王公諸侯(vassal state)。
*:西元1394年,足利義滿提早退位讓給他的兒子足利義持。之後,他退隱以「院政」來運作將軍的治權,如同皇權的院政運作方式。日本著名的卡通「一休和尚」裡的將軍就是足利義滿。
*:西元1911年,日本帝國第122代天皇明治(Emperor Meiji,the Great)頒令持有三神器的南朝的皇室才是傳承的合法正統,北朝只留名號不列入正統。依此,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和接位的後小松天皇,分別是第99代和第100代天皇。
*:斯波氏源自於東山道的陸奧國斯波郡。畠(音田)山氏源自於東海道武藏國男衾(音親)郡畠山鄉。細川氏源自於東海道三河國額田郡細川鄉。
室町幕府初期,斯波氏家族的勢力原本是三大守護大名之首,但因為室町幕府的守護大名必須留駐在京都,因此,守護大名的封授領地另由「守護代」來代管。因此,距離封授領地最遠的斯波氏逐漸被畠山氏取而代之,而後,畠山氏又被細田氏取而代之。而細田氏家族主要的封授領地是離關西(近畿)地區附近的南海道。
*:「侍所」是鐮倉時代設置的軍務和政務機構,處理軍警內政、財政、文書和訴訟等四大職務。
*:山名氏源自於東山道的上野國多胡郡山名鄉。山名氏家族主要的封授領地是離關西(近畿)地區附近的山陰道。
*:「家督」就是氏家繼承人。家督象徵著一個氏家的世襲繼承權,而一個大名氏家的家督更是象徵統治權力和封授領地。因此,武士家督繼承權的爭奪,往往就是一場戰爭。
*:足利義澄的父親足利政知是足利義政的異母弟。足利義澄和足利義稙是堂兄弟。此次繼位紛爭稱為明應政變。
*:大內氏家族的根據領地是山陽道的周防國,後來,他們成為稱霸中國地方(Chūgoku region)的大名。後來,大內氏家族的勢力被安藝國的毛利氏家族取代。
日本列島的中國地方,原本是指本州西半部的山陽道和山陰道地區。現今,中國地方是指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和山口縣五縣。
日本本州的中國地方
安土桃山時代(約西元1573年到西元1603年)
西元1521年,室町幕府復位的第10代將軍足利義稙被管領細川氏家族廢黜放逐。細川氏家族改擁立第11代將軍足利義澄的長子足利義晴(Ashikaga Yoshiharu)為第12代將軍。
西元1546年,室町幕府第12代將軍足利義晴被迫提早退位讓給他的兒子足利義輝(Ashikaga Yoshiteru)。
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
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他有高超的劍術,他又被稱為劍豪將軍,他試圖重振征夷大將軍的權威。他多方調停拉攏各地方武家大名之間的紛爭,他的作為引起在京都的管領代三好氏家族(Miyoshi clan)*的不滿。
西元1565年,足利義輝被山好氏的掌權家臣松永久秀(Matsunaga Hisahide)率眾圍殺身亡後,松永久秀改擁立第11代將軍足利義澄的次子足利義維(Ashikaga Yoshitsuna)的兒子足利義榮(Ashikaga Yoshihide)為第14代將軍。
日本大和帝國東山道的美濃國
西元1568年,原本是斯波氏的守護代*織田氏(Oda clan)家督的織田信長(Oda Nobunaga)自根據領地美濃國(Mino Province),他聯合他的武士部將羽柴秀吉(Hashiba Hideyoshi)和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領軍攻入京都,他們改擁立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Ashikaga Yoshiaki)為第15代將軍。
西元1573年,強大的織田信長武家軍團再攻入京都倒幕,他驅逐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後,他奏請第106代天皇正親町(Emperor Ōgimachi)改年號為「天正」。日本列島進入安土桃山時代(Azuchi-Momoyama period)。安土是織田信長在琵琶湖畔的城邸名稱*,桃山是他的部將羽柴秀吉在京都府的城邸名稱。
織田信長的安土城
本能寺之變
室町幕府的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放逐後,他投靠中國地方(Chūgoku region)的大名毛利氏家族(Mōri clan)*。強大的織田信長雖然攻拿下京都,他並沒有被天皇任命為新任的征夷大將軍,他依舊是個稱霸地方的大名。*
西元1582年,織田信長的武家軍團消滅了強大的宿敵武田氏家族(Takeda clan)*。日本列島本州地區僅剩下中國地方的毛利氏,關東地區的北條氏和北陸地區的上杉氏(Uesugi clan) *,他們與織田氏對立。
他的部將羽柴秀吉征戰中國地方期間,織田信長前往京都調集他的另一個部將明智光秀(Akechi Mitsuhide)軍隊西往支援。未料,明智光秀領軍叛變圍攻織田信長駐紮的本能寺,他在此本能寺之變(Incident at Honnō-ji)中身亡,他的長子和第五個兒子也寡不敵眾而自殺。
本能寺之變後,強大的織田氏武家軍團的勢力隨即分裂。
征戰朝鮮半島
本能寺之變期間,征戰中國地方的羽柴秀吉擊敗毛利氏,他取得勝利後,隨即5天之內領軍急行
自中國大返還回京都,他在3日後,擊敗明智光秀。之後,羽柴秀吉又再短短幾年期間,擊敗其他武家大名,統一大和帝國的日本列島,結束戰國時期。
西元1586年,大和帝國第107代天皇後陽成(Emperor Go-Yōzei)接位,統一日本列島大和帝國的羽柴秀吉就任太政大臣(Daijō daijin)*,他被賜姓改名為豐田秀吉(Toyotomi Hideyoshi)。他修建大阪城(Osaka Castle),以關西地區為根據領地。
大和帝國海陸軍團登戰朝鮮帝國釜山
西元1592年和西元1597年。豐田秀吉兩次集結大和帝國的龐大海陸軍,渡海攻打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帝國(Joseon)*。朝鮮帝國向內支那明帝國請求調集龐大海陸軍援戰。
第一次,他們以新進的火槍鐵炮迅速攻佔朝鮮半島中南部。後來,因為海運補給困難和傷病嚴重,大和帝國與明帝國謀求和解停戰。明帝國自行封授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引起豐臣秀吉大為不滿,他說:「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且吾而為王,何以對天皇!」*
第二次,豐臣秀吉再次派遣龐大海陸軍渡海攻打朝鮮半島。此次征戰,大和帝國和明帝國和朝鮮帝國的士兵都已經精疲力竭。
豐臣秀吉
西元1598年,在取得一次勝利後,重病的豐臣秀吉告令在朝鮮半島作戰的部將:「別讓武士們在外國的土地上成為亡靈(Kami)」。在他死後,已經精疲力竭的大和帝國的武士軍團自朝鮮半島撤離。結束朝鮮征伐戰(Japanese invasions of Korea)*。
*:三好氏源自於南海道阿波國三好郡。三好氏原本是管領細川氏的「執事」家臣,後來細川氏權力沒落,三好氏代理行使管領的執權成為「管領代」。
*:琵琶湖畔位於東山道的近江國,也就是位在現今的滋賀縣。
*:武田氏的本姓是源氏。他們的主要根據地是東海道的甲斐國(Kai Province)。武田氏第19代家督武田信玄(Takeda Shingen)原本是勢力最強大的大名,被畏稱為甲斐之虎。但是他在西元1573年突然病死。在他死後,織田信長得以突破包圍網攻拿下京都和近畿地區。
甲斐之虎武田信玄
*:上杉氏的根據領地在北陸道越後國(Echigo Province)。
*:織田信長後來也被追封為太政大臣。「太政大臣」是日本大和帝國律令官制的最高官位,屬於皇政下的官階。也就是說,豐臣秀吉成為皇朝的官員。據說,豐臣秀吉曾經要求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收他為養子以繼承為將軍,但是被拒絕。而一直要到西元1588年,足利義昭出家並辭去征夷大將軍職位,室町幕府的武家治權才消滅。強大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無法被新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幕府,這應該是日本天皇皇權運作的關係。
*:李氏朝鮮帝國是李成桂(Yi Seong-gye)在西元1392年推翻王氏高麗帝國所建立。後來,李氏朝鮮帝國臣屬於支那明帝國和清帝國。
*:內支那明帝國未曾領有日本列島,也能封授日本國王給豐臣秀吉。這真是奇事。不僅如此,後來,明帝國的大使還假造出豐臣秀吉的「謝恩表」回報明神宗萬曆帝(Wanli Emperor)。
*:參戰的三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稱呼。日本史書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征伐、征韓。朝鮮史書稱為: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壬辰衛國戰爭。支那史書稱為:萬曆朝鮮戰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文章分類
- 「以諾書」(Book of Enoch)臻英譯本 (5)
- 「物縱」地理分佈 (46)
- 543雜文 (19)
- 三分之二斃淘汰亽「666」獸印記 (114)
- 不厷平的審判就是不義 (147)
- 不要褻瀆「神」! (671)
- 天災地禍 (186)
- 日本天理教原典《御筆先》 (17)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 (4)
- 扔到「硫磺火湖」焚燒的對样 (967)
- 末世神學 (220)
- 正本清源 (21)
- 西緬加利未亽軍事廛業 (235)
- 科學新知 (46)
- 英法百年戰爭 (30)
- 真理國度經貿通關傿證 (182)
- 神示(Signs) (117)
- 國際軍事廛業統計 (169)
- 國際競賽廛業統計 (32)
- 敝禔亽得勝者 (49)
- 義斯蘭御彌赫迪教瞺 (16)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 (3)
- 福穆薩通貨度量衡歷史考據 (199)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 (4)
- 臻字典 (22)
- 臻醫學 (36)
- 臻譩古蘭經 (15)
- 臻譩英臻字選 (50)
- E言堂 (547)
- E篇散文 (9)
- E篇諰冊心得 (28)
- EUSO寓言 (8)
- EUSO演義福穆薩史 (54)
彽遮連結
網誌存檔
-
▼
2010
(339)
-
▼
3月
(79)
- 先知(prophet)和使者(messenger)和神示(miracle)的分別
- 遙紀1947年228
- 荒謬的謊言
- A lady in sleeping
- 山櫻花
- 母體
- 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
- OCEAN
- 英法百年戰爭(三十)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九)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八)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七)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六)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五)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四)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三)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一)
-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
- 英法百年戰爭(十九)
- 英法百年戰爭(十八)
- 英法百年戰爭(十七)
- 英法百年戰爭(十六)
- 英法百年戰爭(十五)
- 英法百年戰爭(十四)
- 英法百年戰爭(十三)
- 英法百年戰爭(十二)
- 英法百年戰爭(十一)
- 英法百年戰爭(十)
- 英法百年戰爭(九)
- 英法百年戰爭(八)
- 英法百年戰爭(七)
- 英法百年戰爭(六)
- 英法百年戰爭(五)
- 英法百年戰爭(四)
- 英法百年戰爭(三)
- 英法百年戰爭(二)
- 英法百年戰爭(一)
- 300年前哪來的阿里山和日月潭?
- 中華流亡民國王的新衣
- 圍陳事件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三)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二)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一)
- 真十字架的傳奇故事
- 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下
- 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上
- 伊斯蘭遜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對立
- 在西伯利亞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Czechoslovak Legions)下
- 在西伯利亞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Czechoslovak Legions)中
- 在西伯利亞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Czechoslovak Legions)上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四)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三)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二)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一)
- 社禡教(Shamanism,薩滿教)加祖靈信仰
- 羌姜秦和蚩尤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四)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三)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二)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一)
- 姓漢名閩客的平埔越人
- 福穆薩(福爾摩沙)真理國國徽(National Emblem of Formosa)
- 福獨是福爾摩沙從日本獨立建國。完成舊金山和約不完全的程序。
- 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七章「最後條款」
- 日本戰後對亞洲各國的戰爭賠款
- 台灣話是福爾摩沙原住民語
- 沒有歐洲帝國,也沒有支那帝國
- 麻豆協約◎福爾摩沙第一份簽署的主權讓渡和約
- 「國家論」(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漢文節譯二
- 「國家論」(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漢文節譯一
- 先有人類,還是先有亞當?
- 神學經典的作者和真實可信度
- 創世記亽宇宙模型
- 創世記(Genesis)亽前四仝
- 三位一體獨生子的妄言
- 蹟象(Signs)
- 「三位一體」與「無限多位一體」
- 神大?還是宇宙大?
-
▼
3月
(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