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英法百年戰爭(三)

Photobucket

匈奴蠻族大暴走
西元五世紀初,日耳曼蠻族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相繼在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建立藩屬王國後,西羅馬帝國皇帝所保有的領土,只剩有義大利半島和高盧的一部份地方。西羅馬帝國主政將領阿依特斯(Aetius)為防範日耳曼人繼續侵佔高盧領地,他採取和匈奴人結盟的外交策略。藉由和匈奴人結盟,阿依特斯阻遏西哥德王國往高盧擴張,促使汪達爾人臣服帝國政府之下,逐退法蘭克人,並擊敗勃艮地人,將勃艮地人徙置在高盧東南,承認為另一個藩屬王國,擁有現今瑞士、法國和義大利交界區域的統治主權。

西元433年,阿提拉(Attila)一統匈奴部族為酋領,開始進行領域勢力擴張。匈奴人已併有原先屬於東哥德人的領域(Country),並且驅逐走西哥德人,領域勢力含括有黑海和多瑙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如此匈奴蠻族的強大,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皇帝只得用金錢賄賂,換求苟安。在阿提拉的統領下,散漫的游牧匈奴部落結集合一有恃無恐,開始加重對東羅馬帝國的進逼勒索,自西元440年起,接連十餘年攻襲蹂躪多瑙河南岸的羅馬行省,君士坦丁堡政府只得依照索求,給予更多金錢來自保。

The Feast of Attila, by Mór Than (1870)阿提拉的盛宴

西元451年起,阿提拉率領匈奴大軍轉往西行,兇猛直撲暴走之勢,無可抵禦,不論是西羅馬帝國或者是各日耳曼蠻族王國,凡遭遇者,必為之驚惶戰慄。如此阿提拉被畏稱為「上帝之鞭」(The Scourge of God),意指神降之於世人的刑罰。匈奴大軍在阿提拉統領下,渡過萊茵河,長驅直入高盧中部。西羅馬帝國主政將領阿依特斯聯合羅馬軍隊和西哥德、勃艮地和其他日耳曼蠻軍,共同對戰原來的敵盟匈奴大軍。兩軍在特沃伊(Troyes)對壘惡戰,這場惡戰稱為夏龍戰役(Battle of Châlons),這是一場不分勝敗的血戰,雙方都損失慘重。
阿提拉在夏龍戰役後,領軍東返,隔年捲土再來西犯,越過阿爾卑斯山向南直襲掠劫殆盡義大利半島北部而返。阿提拉在第二次領軍西犯東返後隔年西元453年逝世。正當阿提拉統領的匈奴蠻軍全盛僅三年時期,西抵北海,南沿高加索山、多瑙河和萊茵河,北到波羅的海,幾乎整個東歐中歐北歐全都遭受過「上帝之鞭」的鞭笞,以及如蝗蟲過境後的破壞。阿提拉死後,匈奴蠻軍旋即瓦解離去,回復為散漫各地游牧的部族,只留下殘破不堪的西羅馬帝國,滿目瘡痍。

災難還沒結束,未久,西元454年,西羅馬帝國皇帝法楞廷尼三世(Valentian Ⅲ)謀殺了主政的阿依特斯,憤怒忠心的阿依特斯侍從又謀殺了皇帝法楞廷尼。緊接著,西元455年,擁有北非統治主權的藩屬汪達爾蠻族王國,在國王蓋澤列克的領軍下,趁西羅馬帝國政府混亂虛弱又癱瘓的時機,渡過地中海到羅馬城掠劫,搜刮一空城內所有可以帶走的財物。在藩屬汪達爾王國掠劫羅馬城以後二十年期間,西羅馬帝國統治主權管轄下的行省組織逐漸解體,歸分由日耳曼蠻族王國管轄,掌權的蠻族將領任意舉廢皇帝,左右西羅馬帝國政府號令。西元476年,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Romulus Augustus)被蠻族將領歐多法卡(Odovacar)廢黜後,自此滅亡。歐多法卡據傳是阿提拉麾下一名匈奴部族首領的兒子,母親是日耳曼人。

西元489年,東哥德蠻王狄奧多理克(Theodoric)應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Zeno)委命,領軍征伐歐多法卡,三年未成謀和。最後狄奧多理克在一次和好的宴會中手刃殺死歐多法卡。此後,狄奧多理克沿用羅馬帝國政府制度在義大利半島和多瑙河上游以南區域建立東哥德王國,在位三十餘年期間為義大利半島帶來近百年所沒有的和平、公義、寬厚和安定繁榮。而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歐洲大陸也開始進入中世紀初期的蠻族王國戰國時代。

:羅馬帝國的皇帝稱為奧古斯都(Augustus)。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奧古斯都的羅馬皇庭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