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英法百年戰爭(四)

Frankish Empire

法蘭克王國
西元五世紀後半,當西羅馬帝國的統治逐漸衰絕期間,日耳曼蠻族之一的法蘭克人已經趁機佔領了高盧北部萊茵河下游到北海的大片領域,分散成若干小部落王國。相較於其他日耳曼蠻族,法蘭克人是最落後和最野蠻的一支。除了法蘭克人,在高盧東南有勃艮地人佔領,萊茵上游流域則有阿拉曼人,另外在高盧中部則有一個羅馬將領塞格里勒(Syagrius)佔領統治。

西元481年,佔領萊茵河在北海出海口一帶低地的法蘭克撒利恩族(Salian Franks)由年僅15歲克羅維(Clovis)承繼一統各部落王國。克羅維貪婪殘暴,信義全無,但是才能過人。西元486年克羅維率領法蘭克撒利恩族擊敗羅馬將領塞格里勒,將勢力領域往南擴展到羅亞爾河(Loire river)。自此西羅馬帝國在高盧已無任何統治政體(government),全由日耳曼蠻族所佔領。之後,克羅維再將自己的妹妹嫁給東哥德蠻王狄奧多理克,藉此與佔領義大利半島的東哥德王國結盟。接後十年期間,克羅維東征南討,將原有的萊茵河下游出海口低地領域往東擴展,並擊敗阿拉曼部落王國,再併獲萊茵河上游領域。西元493年,克羅維再與勃艮地王國的公主克蘿緹爾妲(Clotilda)通婚。克蘿緹爾妲是虔誠的羅馬天主教信徒,在妻子的勸信下,西元496年,克羅維與他的手下部眾在理姆茲(Rheims)受洗皈依信奉羅馬天主教,並且以羅馬天主教會的護教戰士自居,進而獲得天主教教士和信徒的支持和擁護,使得領域的擴張倍添助力。

克羅維受洗

西元507年,克羅維擊敗西哥德人,併獲庇里牛斯山以北的領域。自此西哥德王國在高盧失去統治領域,退至伊比利亞半島。之後數年,克羅維轉而開始進行法蘭克部族內部的整肅,經過一連串野蠻殘暴的謀殺,克羅維消滅了所有與他平起而立的法蘭克部落王國首領。西元511年,克羅維去世之前,已經將法蘭克王國的統治主權歸致於完整統一,稱為墨洛溫王朝(Merovings)。克羅維死後,依日耳曼蠻族的氏族封建世襲的習慣,將王國領域視為家族私產,分由四個兒子繼承,繼續擴張領土。西元534年,法蘭克王國征服母舅王國勃艮地,兩年後再從統治義大利半島的姻邦王國東哥德手中奪取高盧東南部臨地中海的普羅旺斯(Provence)。至此,高盧全境幾乎都成為法蘭克王國的領土。之後,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更往東越過萊茵河爭奪其他日耳曼人的領域,再併獲有巴伐里亞(Bavaria)的領土。

雖然在克羅維死後,法蘭克王國所統治的領域持續擴張,名義上也仍是一個統一王國,但是四個繼承親王之間,不時爭吵,相互殺伐爭奪國家主權(sovereignty)。最後勝利僅存的親王在西元561年去世之前,短暫併合法蘭克王國由一人統治。但是在他死後,再繼承的親王又開始為法蘭克王國的最高的統治主權,重蹈相互殘暴殺伐的謀殺和內戰。經過無數次的領土變化分合,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最後分治成為三個王國:西法蘭克的紐斯特理亞王國(Nuestria),東法蘭克的奧斯特西亞王國(Austrasia),和勃艮地王國。西法蘭克王國統治高盧西部領域,以東在萊茵河流域兩岸為東法蘭克王國領域,在羅納河(Rhone river)流域兩岸則為勃艮地王國的領域。


法蘭克墨洛溫王朝三個王國

墨洛溫王朝各王國經過百年的相互殘暴謀殺與荒淫無度,後來的繼位親王盡是淫庸無能的傀儡,國政由攝政的丞相掌權,成為真正的統治者,王國之間依然持續相互爭伐。西元687年,東法蘭克王國的攝政丞相丕平二世(Pepin Ⅱ)最終打敗西法蘭克王國,使法蘭克王國再度統一於他的統治之下。在丕平掌理法蘭克王國期間,鎮壓暴亂的貴族以及封建制度下形同獨立的公侯伯爵領地,重建王朝的統治權力。因而丕平被稱為繼克羅維之後,法蘭克王國的第二建立者。

西元714年丕平去世,法蘭克統治攝政權力由他的兒子查理(Charles,the Hammer)繼任。查理掌政二十餘年期間法蘭克王國正處於內亂外患之中,不止王國之內仍有公伯貴族作亂,東方伊斯蘭教勢力亦已在西元713年左右完全征佔西哥德王國的伊比利亞半島領地,開始不斷往北進犯高盧,後來並佔有普羅旺斯。查理處在危亂之中,堅毅有為,勇敢善戰,在多數戰役中都能克敵致勝,,一再阻遏伊斯蘭教的勢力北犯,因此被稱為鐵鎚查理。西元739年,鐵鎚查理得到領治義大利半島北部的倫巴地王國的幫助,將伊斯蘭教勢力逐出,收復普羅旺斯。並且由於他熱心護持天主教傳教士傳教,而使更多歐洲內陸的日耳曼部落改信奉羅馬天主教,也因此他與羅馬教廷的關係得以更加密切。

西元741年,鐵鎚查理去世,法蘭克王國由他的兩個兒子分治。三年後,其中一個兒子決意拋棄統治攝政權力,遁入天主教會修道院隱居修行,因而法蘭克王國歸由另一個兒子丕平三世(Pepin Ⅲ,the Short)掌權統治。丕平三世繼續完成鐵鎚查理生前尚未完成的征討志業,陸續平定法蘭克王國境內的亂事。
西元751年,丕平三世認為時機成熟,決定廢黜墨洛溫王朝的傀儡國王,僭位為法蘭克國王。但是又沒有足夠的道德正當性來使法蘭克王國內的王室貴族忠誠信服,於是丕平三世求助請示羅馬教宗。正當丕平請示的關鍵時刻,羅馬教宗扎加利亞(Zacharias)正好逐漸遭受倫巴地王國的圍攻壓迫,孤立無援。雙方相互倚藉,各取所急,扎加利亞答覆丕平:「實際上的權力比法理上的權力更重要」(de facto pow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de jure power)。丕平三世既已得到教宗在宗教精神上的支持,隨即在當年年底在蘇瓦松(Soissons)召開全國貴族和教士會議,在得到擁護支持的情況下,由教宗代表塗膏油祝聖加冕為法蘭克國王。自此國家王權臣服宗教教權之下,如此丕平三世稱王過程的種種作為,因此又被稱為矮子丕平。自此又稱為法蘭克王國的卡洛林王朝(Carolings)。
此後,矮子丕平應羅馬教宗求援,兩次出征義大利半島驅退倫巴地王國壓迫圍逼教廷,並以自己的名義,將征領得到的土地贈與教宗。羅馬教宗獲得丕平的贈地,自此得以擁有獨立的統治主權國家,稱為教宗領。
Pepin the Short photo 150px-PC3A9pin_the_younger_zps1b4e3ed0.jpg←丕平三世Charlemagne查理大帝
矮子丕平在西元768年去世之後,法蘭克王國由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三年後,其中一兒子去世,法蘭克王國歸由另一個兒子查理(Charles,the Great)一人統治。西元773年,查理應羅馬教宗求援出兵征伐倫巴地王國。隔年,查理平滅倫巴地王國,自稱為倫巴地國王,併入法蘭克王國領土。法蘭克王國在查理30年餘年的文治武功統治下,達到鼎盛,領治有包括現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義大利北部,奧地利西部,以及西班牙東北領域。

西元800年耶穌誕生之日,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聖誕彌撒後,教宗利奧三世將一頂皇冠加冕在查理頭上,並在眾人的擁護歡呼下,查理被尊稱為皇帝(emperor)。如此查理已經成為西歐無可抗爭的偉大人物,因此又被稱為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法文為查理曼(Charlemagne)。「曼」(magne)也就是大帝。


法蘭克查理曼帝國

: 註:勃艮地人原本佔領分佈在萊茵河中游流域一帶。西羅馬帝國主政將領阿依特斯(Aetius)曾擊敗勃艮地人,最後將勃艮地人徙置在高盧東南,承認為另一個藩屬王國,擁有現今瑞士、法國和義大利交界區域的統治主權。(見英法百年戰爭(三)
(圖片引自維基)
: 註:有關於聖彼得大教堂的由來。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十九)
: 註:emperor(皇帝)源自羅馬帝國的最高行政獨裁官屋大維的大統帥(Imperator)稱號,表示為羅馬軍隊的最高司令。屋大維身兼奧古斯都、凱撒和大統帥三種稱號。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奧古斯都的羅馬皇庭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