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七)



羅馬教廷大分裂(九):伊斯蘭教團的帝國戰爭
伊斯蘭曆10年,也就是西元632年,伊斯蘭教團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麥地那的穆斯林無人可以承擔既是先知又是政教合一的元首,並且立法兼作裁判又發號司令指揮軍隊作戰。誰才是安拉的先知的繼承人,也就是哈理發(Caliph)?穆罕默德並沒有明確指定誰是他的繼承人,因此在他死後,麥地那的穆斯林立即為爭論誰是哈理發而衝突頻起。不止麥加的遷士和麥地那的輔士爭辯不合,有軍商實力的家族派系相互爭權對立。原本降服在伊斯蘭教團統領之下的阿拉比亞,也趁此穆罕默德去世後的紛紛擾擾爭權期間,叛亂頻起。

伊馬目和哈理發的對立
為了如何決定誰是哈理發,他們分成兩派。
一派是遜尼派(Sunni Islam),他們支持先知穆罕默德的好友也是他再娶妻子阿伊莎(Aisha)的父親阿布巴克爾,另一派是什葉派(Shia Islam),他們支持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也是他女兒法替瑪(Fatimah)的丈夫阿里。
遜尼派認為,雖然阿里是先知的親堂弟和女婿,但是先知生前並沒有公開指定他為繼承人,並且先知曾經說過依據傳統由各家族領袖會商投票是決定部族大小事務的最佳方式。因此,決定先知的繼承人哈理發必須由選舉產生。而什葉派則認為,先知是由安拉選命的伊斯蘭伊馬目(imam),不能由選舉所產生,因此必須以神命傳承的指授方式來決定誰是伊馬目。而阿里是先知的親堂弟和女婿,並且先知在世時,已經指授阿里是他的繼承人。

就在這兩派互不相讓的對立期間,聽聞遜尼派的部族選舉主張,麥地那的輔士們則自行開會準備選舉出自己的伊斯蘭教團領袖。以阿布巴克爾和奧馬爾為首領的遷士統治集團,得知消息後,即刻阻止輔士的選舉會議,並且說,新的教團領袖必須是麥加的古萊氏族人,如果麥地那的輔士自行選出領袖,將會使伊斯蘭教團分裂瓦解。此時奧馬爾推舉阿布巴克爾為哈理發,並且強迫得到在場大多數穆斯林的同意。


右寫「穆罕默德」,左寫「阿里」的阿拉伯文雙向圖(ambigram)

在此阿布巴克爾逕自成為哈理發期間,阿里和他的妻子法替瑪正在為先知穆罕默德處理喪事,他們被排除在外。後來,阿里和支持他的穆斯林拒絕承認阿布巴克爾的繼承身份。阿布巴克爾和奧馬爾率領支持他們的穆斯林到法替瑪的家裡,奧馬爾揚言如果阿里拒絕承認並臣服哈理發阿布巴克爾,他們會放火燒房子。阿里的妻子法替瑪,也就是先知的女兒,在這場攻擊衝突中受傷,不久後死去。伊馬目阿里在埋葬他的妻子後退隱。在他退隱後,阿布巴克爾確定成為伊斯蘭教團的哈理發,也就是先知的繼承人。

:Sunni的原意從Sunnah延伸而來。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遵循的道路,後來被支持阿布巴克爾的穆斯林引用為遵循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和教誨的教派名號,也就是Sunni Islam(遜尼派)。遜尼教派是伊斯蘭教的最大教派,現在全世界的穆斯林約有85到90%屬於遜尼教派。除了古蘭經外,遜尼教派另外編輯有六部聖訓集(Six major Hadith collections)。而這六大聖訓集,大多是阿布巴克爾的女兒,也就是穆罕默德再娶的妻子阿伊莎所收集編錄的。
:Shia的阿拉伯文的原意是追隨者的意思,後來被支持阿里的穆斯林引用為追隨神聖傳承繼承人的教派名號,也就是Shia Islam(什葉派)。而所謂的神聖傳承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傳承給阿里再一脈傳承,不能以選舉的方式來產生。現在全世界的穆斯林僅約有10到15%屬於什葉教派,而且分佈相當集中,主要分佈在伊朗(Iran),亞賽拜然(Azerbaijan),巴林(Bahrain),伊拉克(Iraq)。另外在黎巴嫩(Lebanon)和科威特(Kuwait)的什葉教派穆斯林也佔有多數。除了古蘭經外,什葉教派另外編輯有四部聖書。而這四部聖書,主要是經由穆罕默德的女兒法替瑪所收集編錄的。
:Imam(伊馬目)的阿拉伯文原意是領袖元首的意思。什葉教派引用為伊斯蘭教的真正宗教領袖,而這是安拉所選命來引導穆斯林的,是從先知穆罕默德一脈傳承而來。什葉教派認為伊瑪目代表伊斯蘭教的教宗,即人和安拉之間的中介,有特別神聖的意義,古蘭經中的隱義,只有通過伊瑪目的秘傳,信眾才能知其奧意。
在遜尼教派中,伊馬目單純是集體禮拜時在眾人前面率眾禮拜的人,而哈理發(Caliph)才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
:依什葉派的觀點,先知穆罕默德還在麥加的時候,在一次家族餐會中,已經指命他的堂弟阿里為繼承人。不止於此,在最後的告別朝覲後,在回到麥地那的路上,經過一個尬迪爾胡姆(Ghadir Khumm)的綠洲時,先知穆罕默德公開在穆斯林眾人面前指命阿里為他的繼承人。但是,後來遜尼派曲解先知的指命宣告。現在什葉教派有尬迪爾胡姆的節日,紀念阿里合法繼承先知穆罕默德這件事。(詳見:伊斯蘭遜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對立
穆罕默德在尬迪爾胡姆授命阿里為繼承人

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
安拉的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確定由阿布巴克爾接任後,他開始領導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軍隊討伐趁著先知死後的紛亂來脫離伊斯蘭教團統治的阿拉比亞叛教部族。因為他們聲稱他們只臣服先知穆罕默德,在他死後,他們由自己部族的先知來領導,他們和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已經沒有臣服的關係,也沒有繳納貢稅的義務。
除了在阿拉比亞中部的內志(Nejd)高原東部地區的亞瑪瑪(Yamamah),有一支信仰基督教的強大哈尼法部族(Hanifa),不受麥地那哈理發的統治。另外,在阿拉比亞東部波斯灣的巴林(Bahrain),和南部的阿曼(Oman)和葉門(Yemen),這些原本是波斯帝國統治領地的部族王國,也脫離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管轄。

伊斯蘭曆11年,在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派出11支穆斯林兵團,橫越過魯卜哈利大沙漠(Rub' al Khali)遠征,開始進行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Ridda wars)。

安拉之劍
這11支遠征作戰的穆斯林兵團中,最精銳的一支4000人軍隊,是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The Sword of Allah)的戰將哈立德(Khalid ibn Walid )所率領。他曾經在木塔戰役與拜占庭帝國的羅馬軍團作戰,當時他在戰場上砍斷九把刀劍,率領3000人穆斯林軍隊重創約10000人的羅馬軍團而光榮戰敗。如今,他再次握著「安拉之劍」率領穆斯林軍隊前往亞瑪瑪和阿拉比亞的部族軍隊作戰,開始他不曾敗戰的神奇勝戰的光榮軍旅。

他首先率領穆斯林軍隊與內志高原東北地區的塔敏部族(Tamim)作戰。他們的領袖是能詩能武又寬大的馬立克(Malik ibn Nuweira),他在戰敗投降後被哈立德毫不留情的處死。在阿拉比亞馬立克是個有名聲和有眾望的部族領袖,對於哈立德毫不留情的處死所引來的調回責難,哈理發阿布巴克爾說,安拉之劍已經拔起,不能插回刀鞘。

亞瑪瑪戰役
在輕易敉平內志高原周圍地區的叛教部族後,哈立德集結約13000人的穆斯林軍隊,準備討伐最強大的哈尼法部族軍隊。他們的領袖是穆賽利瑪(Musaylimah),他精通神奇魔術又自稱也是安拉的先知。雙方在哈尼法部族的居住地亞瑪瑪交戰,這是哈尼法部族的的存亡戰爭,他們動員約40000人的軍隊做最後的殊死戰。但是,安拉之劍哈立德所率領的穆斯林軍隊擊潰了他們。哈尼法軍隊將近約有21000人傷亡,而戰勝的穆斯林軍隊僅約有1300人傷亡。
在這場血腥交戰的亞瑪瑪戰役(Battle of Yamama)中,有許多能背誦古蘭經的穆斯林戰士陣亡,使古蘭經的傳承出現危機。哈理發阿布巴克爾在奧馬爾的建議下,下令開始蒐集所有散亂的古蘭經經文抄寫成冊,編輯成唯一的版本,這也就是後來的古蘭經定本。

在亞瑪瑪戰役後,其他叛教部族也已經被敉平歸降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所有在阿拉比亞東部和南部殘餘的波斯帝國勢力也被清除。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所領導的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不到1年就大致底定。這是完全由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統領的阿拉比亞,自此,安拉之劍開始乘勝向外遠征和波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正面交戰。

:內志(Nejd)位在現今阿拉伯半島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高原地帶。內志(Nejd),阿拉伯文的意思就是高地。內志的東邊地區稱為亞瑪瑪。
:Rub' al Khali(魯卜哈利)阿拉伯文原意是空曠的四分之一,翻成英文是(Empty Quarter)。魯卜哈利大沙漠位在阿拉比亞半島的中南部地區。
:據傳穆賽利瑪可以將蛋放進密封的瓶子,還可以將鳥的翅膀切斷,然後再黏癒,讓鳥可以重新飛翔。

征戰美索不達米亞
Photobucket

伊斯蘭曆12年,也就是西元633年,在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大致底定後,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決定向外擴張伊斯蘭教團的勢力領域。他下達一項新的軍事任務給剛在亞瑪瑪戰役戰勝的哈立德,要他即刻率領穆斯林軍隊會合阿拉比亞東北方的三個部族軍隊,轉往攻襲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Persian empire of Sassanid dynasty)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並佔領行政首府希拉(Hira)。接到任務命令的哈立德率領總計約18000人的穆斯林軍隊征戰美索不達米亞。

他很清楚的知道波斯軍隊和穆斯林軍隊的優劣差別,波斯軍隊裝備優良訓練有素,但是缺少機動的戰鬥能力,而機動迅速正是穆斯林軍隊的優勢。於是,他為了讓笨重的波斯軍隊更加疲憊,他先派人送一封信給他們的將領侯穆茲(Hormuz),跟他說:要不就改信奉伊斯蘭教,要不就被處死,不然就是繳納貢稅。如果不照辦,你將只有怨悔的下場,因為我率領著一群你想著活命,他們就想著死的人。

連四場勝戰
接到哈立德的宣戰書信,侯穆茲率領約20000人的波斯軍隊前往應戰。哈立德先不與對方正面交戰,而是移動軍隊轉換陣地,讓波斯軍隊追趕疲憊。最後,疲憊的波斯軍隊和穆斯林軍隊在卡吉瑪(Kazima)和穆斯林軍隊對壘交戰,哈立德在戰前的決鬥殺了侯穆茲。見到他們的主帥被殺死後,波斯軍隊大亂。哈立德下令穆斯林軍隊發動攻擊,波斯軍隊的笨重鐵鍊軍撤退不及,幾乎全被殺滅。

在鐵鍊戰役(Battle of Chains)後,穆斯林軍隊乘勝長驅追擊進入美索不達米亞與再度集結的約20000人的波斯軍隊又發生河邊戰役(Battle of River),波斯軍隊再度傷亡約有6000人慘敗。緊接著,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再率領軍隊更深入美索不達米亞,如同騎乘駱駝奔馳在無人的沙漠一般,繼續在瓦拉賈戰役(Battle of Walaja)中,以前後圍擊戰術(double envelopment)擊潰一再落荒而逃又再度集結的約有將近25000人的龐大波斯軍隊。

在瓦拉賈戰役後,僥倖逃離的波斯軍隊又再度在幼發拉底河畔的烏來斯(Ullais)集結約30000人掙扎應戰。隨後追擊而來的約15000人穆斯林軍隊,在哈立德的率領下,為了避免讓慌亂害怕的敵軍有時間可以整軍研擬作戰計畫,當天隨即與波斯軍隊在幼發拉底河畔正面搏殺交戰。

這是一場不分勝負的血戰,除了刀刃砍殺沒有任何戰術,沒有任何一個人顯出懦弱。面對如此的僵局,厭煩又暴怒的哈立德向安拉祈禱:安拉啊!如果要賜給我們勝利,就讓我看見敵軍的戰士沒有一人可活,直到他們的河流,流著他們的血。
於是,他下令穆斯林騎軍將任何想要活命突圍的波斯敵軍戰士,全部趕回河畔的戰場繼續與想死的穆斯林戰士正面搏殺。最後,所有被迫戰死到最後的波斯敵軍戰士,總計約30000 人,全部被殺滅,他們的血流成河。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以傷亡約2000人的代價,打贏這場烏來斯血河戰役(Battle of Ullais)。

佔領希拉
在一連四場的鐵鍊戰役和河邊戰役和瓦拉賈戰役以及烏來斯血河戰役決定勝負後,一路橫掃的穆斯林軍隊在哈立德的率領下,輕易就佔領美索不達米亞的行政首府希拉。緊接著,穆斯林軍隊再一路輕易進佔希拉周圍的其他大城市。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在沒有一場敗戰的短短四個月期間,完成佔領控制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的任務,並且重創殲滅波斯帝國的精銳軍團。奄奄一息的波斯帝國只能謀求與宿敵拜占庭帝國的羅馬軍團聯合掙扎應戰。

美索不達米亞大城市圖

擊潰波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聯軍的費拉茲戰役
在佔領控制美索不達米亞後,哈立德領軍轉往阿拉比亞北部支援另一支穆斯林軍隊討伐一支約10000人的基督教軍,輕易殺戮殲滅後,他再領軍趕回美索不達米亞,將四支正在倉促集結的波斯軍隊,趁暗夜掩護分別一一削滅。之後,他再領軍到美索不達米亞邊境的費拉茲(Firaz)與波斯和拜占庭的聯軍作戰。

伊斯蘭曆12年,也就是西元634年的1月,面對這支約有10萬以上的龐大帝國軍團,哈立德僅以約15000人的穆斯林軍隊應戰。毫無驚慌畏懼地靜待帝國軍團聯軍渡過幼發拉底河。在兩大帝國軍團一渡河後,穆斯林軍隊突襲佔領河橋,切斷他們的後路。之後,全面圍擊戰開始,10萬人以上的帝國聯軍如同入網的魚群,驚慌畏懼的他們,唯一的出口是幼發拉底河。兩大帝國的軍隊在自相擠踏和落河的戰局下慘敗,至少有超過5萬人以上尚未和穆斯林軍隊作戰就已經先被踩死和淹死。幼發拉底河成為漂流著帝國屍體的墳場。

一天之內,費拉茲戰役(Battle of Firaz)結束。這是哈立德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最後一次戰役。之後,他接到哈理發阿布巴克爾的指令,率軍轉往征戰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行省(Syria)

:詳見: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上
:Jizya,吉茲亞稅,也就是人頭丁稅。依據古蘭經第9章第29節的記載:安拉說,不信安拉和末日,不遵安拉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地交納丁稅。
:美索不達米亞就是兩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當時的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的皇帝正好去世不久,在篡位頻頻內亂不定的情況下,年少的耶茲吉爾德三世(Yazdgerd III)接任皇帝。最後波斯帝國被阿拉比亞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軍隊進襲而滅亡,他成為最後一個薩珊尼皇朝的帝王。薩珊尼皇朝信奉查拉斯特教(Zoroastrianism)。有關查拉斯特教,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相關註釋。
:卡吉瑪(Kazima)位於現在科威特境內。
:為了防堵敵軍騎兵攻擊突破側翼,當時波斯軍隊的編制,在左右兩翼有鐵鍊軍。
:當時的阿拉比亞部族的基督教軍,主要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拉赫姆王國(Lakhmids)的基督徒。他們信奉的是一性教義(Monophysitism)的基督教。拉赫姆王國在西元602年左右,被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併吞。
:當時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行省,包括現今的敘利亞,約旦(Jordan),以色列(Israel),巴勒斯坦(Palestine),黎巴嫩(Lebanon)以及土耳其(Turkey)南部。當時的敘利亞是拜占庭重要的富裕行省。

征戰敘利亞
Photobucket

接到新任務命令的哈立德,率領他的一半軍隊約9000人橫越沙漠挺進敘利亞與在當地的穆斯林軍隊會合圍攻大馬士革(Damascus)。他和他的穆斯林軍隊一到達敘利亞,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巨大的抵戰,因為厭惡拜占庭帝國更為嚴苛稅捐的居民,寧願繳納負擔較少的伊斯蘭教團人丁稅,降服穆斯林軍隊。他和他的穆斯林軍隊幾個月一路挺進往大馬士革前進期間,他輕易的擊潰加薩尼王朝(Ghassanid)的基督教軍。之後,他繼續領軍往波斯拉(Bosra)與正在當地與拜占庭羅馬軍團作戰的約4000人穆斯林軍隊會合。

佔領大馬士革
西元634年炎熱的六月,拜占庭軍團一見哈立德的軍隊來到,驚慌急忙的撤躲進波斯拉城。雙方對峙幾星期後,波斯拉城內的拜占庭軍團將領羅曼紐斯(Romanus),出乎意料改皈依信奉伊斯蘭教保命。並且帶領穆斯林軍隊趁暗夜掩護潛走地下密道進入波斯拉屠城,約有8000人的拜占庭軍士被殺,其餘投降。城內居民樂意繳納人丁稅,波斯拉圍城戰結束。

所有在敘利亞的穆斯林集結會合成約32000人的大軍,他們全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指揮作戰。率領如此龐大的又想著死的穆斯林軍隊,他輕易在幾次與拜占庭軍團的遭遇戰役中獲勝,他巧妙的利用敘利亞的地形配合機動的騎兵隊形和夾擊包圍戰術擊潰拜占庭軍團,使他們無法前往增援大馬士革。無論當時在安提阿(Antioch)指揮作戰的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Heraclius)派出多少拜占庭戰士,深邃河谷和懸崖成為他們永遠都填不滿的墳坑。

伊斯蘭曆13年,也就是在西元634年炎熱的八月,約有20000人的穆斯林軍隊開始集中圍攻大馬士革。炎酷的圍城戰持續對峙,穆斯林軍隊依然無法攻進大馬士革。面對如此耗日費時的僵局,穆斯林的主帥哈立德帶領兩個手下,親自攀爬東邊的城牆放下繩索讓100個穆斯林戰士進入城內掩護攻城,哈立德殺死看門的守衛打開東城門。城外的穆斯林軍隊隨即殺進大馬士革。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大馬士革歸由伊斯蘭教團統治繳納人丁稅,其他不想被穆斯林軍隊統治的人,允許限3天之內逃離活命。後來,戰敗的亡命的他們,依然被哈立德領軍抄近路追上,難逃死劫。

在此大馬士革圍城戰役期間,在麥地那的哈理發阿布巴克爾病逝,在他死後奧馬爾接任。雖然奧馬爾和哈立德是同家族的堂兄弟,但是他接任後,隨即卸除哈立德的軍權,改任命阿布烏拜達(Abu Ubaidah)為主帥指揮作戰。
雖然他被卸除最高的指揮軍權,但是他依然在新的穆斯林遠征軍隊司令阿布烏拜達的調派下,率領軍一支約4000人的精銳機動騎衛隊(Mobile guard)襲擊作戰。

:詳見: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下
:加薩尼王朝是阿拉比亞人所建立的,佔有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與阿拉比亞半島交接的邊境緩衝區域,並成為羅馬帝國的藩屬。後來,他們信奉一性教義的基督教。
:安提阿位於現今土耳其南部,土耳其人稱之為安塔基亞(Antakya)。安提阿當時屬於拜占庭帝國敘利亞行省的大城,又稱為敘利亞的安提阿(Syrian Antioch)。

擊潰拜占庭帝國的雅莫科河戰役
伊斯蘭曆15年,也就是在西元636年。拜占庭帝國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集結約10萬的聯軍,其中包括有亞美尼亞(Armenia)和加薩尼的基督教軍以及斯拉夫(Slavs)軍隊。他準備集中這支龐大的聯軍逐一的圍擊分散駐守的穆斯林軍隊。哈立德得知這個軍事情報後,隨即建議阿布烏拜達下令分散在各地駐守的穆斯林軍隊撤退,選尋戰略要地來集結應戰。最後,約40000人的穆斯林軍隊在雅莫科河(Yarmouk River)附近的峽谷平原的唯一一處高地駐戰。決戰前夕的軍事會議中,哈立德被賦予最高的統帥指揮權來領導打這場決定最後勝負的硬戰。
在雙方一連交戰6天的最後一天,哈立德指揮穆斯林騎兵團將拜占庭的騎兵隊殺趕出戰場,拜占庭步兵團失去掩護如同無人看管任人宰割的龐大羊群,之後,拜占庭聯軍被團團圍住整個陣勢大亂,開始全面驚慌敗退,但是卻找不到方向。之後,尚未能逃離的約有5萬人的拜占庭軍團如同龐大羊群,大部分都被殺趕跌入懸崖,其他的則在戰場陣亡。這場持續六天的雅莫科河戰役(Battle of Yarmouk),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指揮穆斯林軍隊僅以傷亡約4000人戰勝。

伊斯蘭教團的敘利亞
拜占庭聯軍在雅莫科河戰役幾乎全軍覆沒的戰敗消息傳到安提阿,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幾乎崩潰。他歸咎這是因為自己的不倫的近親婚約,而使神決定將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成為伊斯蘭教團的敘利亞。當晚,他乘船離開回君士坦丁堡。
在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決定遺棄敘利亞後,駐守的拜占庭軍隊也逐一退出,僅剩下一些地方武力和殘餘抵戰不想撤退的拜占庭軍隊。穆斯林軍隊迅速的收復他們新佔有的領地,並且繼續擴張。

:加薩尼王朝是阿拉比亞人所建立的,佔有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與阿拉比亞半島交接的邊境緩衝區域,並成為羅馬帝國的藩屬。後來,他們信奉一性教義的基督教。
:安提阿位於現今土耳其南部,土耳其人稱之為安塔基亞(Antakya)。安提阿當時屬於拜占庭帝國敘利亞行省的大城,又稱為敘利亞的安提阿(Syrian Antioch)。
:在伊斯蘭穆斯林軍隊還沒攻襲波斯帝國之前,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才剛在西元627年結束戰爭。當時的拜占庭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親自率領軍隊打敗波斯帝國。但是伊斯蘭帝國的崛起,讓他的王中之王的豐功偉業,化稱烏有。
:亞美尼亞是位於黑海和裏海之間的內陸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訂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自古就是歐洲羅馬帝國和亞洲波斯帝國爭奪的屬國。據傳,舊約聖經記載的挪亞在大洪水後在此落腳建城。當時的拜占庭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出身自亞美尼亞家族。
:雅莫科河是約旦河(Jordan River)的支流,戰場位在加利利海(Galilee)東南附近地區。

耶路撒冷圍城戰
伊斯蘭曆16年,也就是在西元637年。穆斯林遠征軍隊司令阿布烏拜達決定發動約2萬人的軍隊圍攻佔領聖城耶路撒冷。在經過4個月的圍城後,糧盡援絕的耶路撒冷同意繳納人丁稅投降。自此,一直到西元1099年基督教十字軍東征為止,耶路撒冷歸由伊斯蘭帝國統領有400多年。

佔領安提阿的鐵橋戰役
在耶路撒冷圍城戰後,哈立德繼續和他的機動騎衛隊聯合其他穆斯林軍隊持續征戰敘利亞北部掃滅殘餘抵戰不想撤離的拜占庭軍隊,在攻佔下敘利亞北部大城阿勒頗(Aleppo)後,一路乘勝進入拜占庭帝國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n)圍攻南部大城安提阿。
西元637年,一路敗戰的拜占庭帝國企圖守住安提阿,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集結約有2萬人的軍隊抵戰。雙方發生鐵橋戰役(Battle of Iron Bridge),毫無意外,拜占庭軍隊以傷亡逾半慘敗。穆斯林軍隊佔領富裕繁榮的安提阿。

Photobucket

安拉之劍收鞘
在佔領安提阿後,哈立德繼續和他的機動騎衛隊聯合其他穆斯林軍隊繼續掃滅附近的拜占庭軍隊,在征服佔領另一個大城馬拉什(Marash)後,遠在阿拉比亞半島麥地那的哈理發奧馬爾以私藏鉅額戰利財物為由,強迫哈立德退役。他和他的機動騎衛隊告別後,南往麥地那找奧馬爾理論為何如此?他的堂兄弟哈理發奧馬爾委婉告訴他:你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了,沒有人像你一樣有如此的功績,而這不是人所能完成的事,這是安拉所完成的。

聽到如此緣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結束他不曾敗戰的神奇勝戰的光榮軍旅。他在短短3年的期間率領穆斯林軍隊擊潰波斯和拜占庭兩大帝國,征佔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奠立了伊斯蘭教團成為伊斯蘭帝國的根基。

:伊斯蘭曆前2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天使吉卜利里的協助下,經歷一次夜間的神奇旅行。他騎乘著一匹有著美女相貌和背上有翅膀以及有孔雀的尾巴的神馬,他首先到耶路撒冷一遊,接著,他再遊歷天堂和地獄,並且和早先的其他先知們會面談話,他因此見到了易卜拉欣(Ibrahim)和穆薩(Musa)與爾薩(Isa)。在這次夜間神奇旅行後,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的聖城之一。
:安那托利亞,又名小亞細亞(Asia minor),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半島。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安那托利亞的希臘文與原意是,東方日出之地。
:馬拉什就是現在土耳其南部的卡赫拉曼馬拉什(Kahramanmaraş)。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