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法國自南圻交趾支那殖屬地派軍北進征佔北圻期間,遭逢劉永福黑旗軍與安南國聯軍纏戰,後來雖迫使安南國王簽下順化條約拿下北圻,但可戰事過程不甚順利,且傷亡損失超乎預期。而後支那清國為扳救顏面征回安南藩屬國,派兵援助北圻,更使法國併合北圻算計更為棘手。殊不知活躍安南北圻大小戰役,屢次擊潰法軍,殊死不降者,是為何方部隊?劉永福所帥黑旗軍是也,而非是庸散糜怯的清國軍隊。劉永福本是反清復明地下組織天地會之一員,後組黑旗義軍加入太平天國同清國革抗,奈何太平天國遭清國圍剿瓦解,劉永福只得率領黑旗軍退據安南北邊境保勝區域一帶屯墾,幾番戰事有功,備受安南國王器重,授官封地嘉勉。
劉永福黑旗軍悍旅,一貫善打以少敵多游擊戰,依地勢憑天候,隨機應變謀定靈活戰術,每每打殺正規法軍潰不成軍,死傷慘重。黑旗軍十餘年同法軍在安南北圻敵戰期間,法軍使盡精良戰力猶仍無法擒拿劉永福。既已是芒刺在背,如果支那清國再來援軍安南,豈不焦頭爛額,疲於應付。1884年春,法清安南戰事初期,法軍由孤拔率領海軍封鎖海路,米樂揮領陸軍攻內陸,海陸聯手合擊節節擊潰清國駐援正規軍隊,逼使清國不得不簽署議和協定,棄放安南藩屬地。原以為併合安南北圻建立印度支那殖領地大功告成,恣可慢慢全力收拾圍剿劉永福黑旗軍,怎料1884年2 月先是安南國王撕毀順化條約,再來6月北黎撤軍衝突再起,重燃國與國間的大規模燎原戰火。
戰勢既已如此,法國也只得從長計議,研擬國際外交暨廣闊陸海作戰計畫。
遠說自1858年法國佔領峴港後,即開始處心積慮進行三階段併合安南計畫,切分安南為北中南三區塊,由南進北逐一軍事侵襲攻佔,每達成一階段軍事併合領土後,隨即以武力為後盾,進行外交脅迫安南國王簽署國際條約確認。1883年孤拔攻克位於中圻的安南首府順化後,法國逼使安南簽訂順化條約,脫離與支那清國主藩關係,將安南國託歸法國保護,爾後,法國便將北中南圻三行政區分別稱為東京,安南與交趾支那,為成立法屬印度支那殖領聯邦預作準備。
法國蠶食鯨吞安南國期間,安南腐敗阮氏政權面對法國船堅炮擊,束手無策,只得不斷尋求外援,縱使已簽署辱國割讓條約,也採兩面外交手段,一方面虛應法國,一方面求助原宗主清國,另外還懇請劉永福黑旗軍勤王。而黑旗軍也不負所請,勤衛安南國王確實了得。
再說清國,還正處於鴉片戰爭驚魂未定,自顧自強運動已不暇,且安南戰役同時期間,北方另一藩屬朝鮮亦與日本國起紛爭,內外南北夾操煩,更況乎馳援藩屬安南國?是此,對安南國難處境,愛莫能助,僅派邊防部隊平靖安南境內匪亂,避不與法軍正面交鋒。直到1883年8月法安兩國簽訂順化條約,法國已直接逼臨國疆邊界,清國才驚惶出兵駐援安南,並撥銀資助原太平叛黨劉永福黑旗軍。
正是:鬆軟靠山虛仰高,滂沱大雨濫泥沼。沒一國方想放手大戰一決勝負,盡外交和談手段之可能,解決安南紛爭,結果毫不相干的福爾摩沙就成法清安南領地爭奪戰爭中的談判籌碼。
何以法國在遠東戰場咄咄逼人,卻仍是迴避與支那清國正面敵戰?蓋因普法戰敗後,法國已非歐洲大陸第一霸權,國力大不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強大。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法國軍陣亡約12萬人除外,更與德國簽訂法蘭克福條約,割讓兩省予德國,另還需賠款50億法郎。普法戰爭對法國國力損耗,還比鴉片戰爭對清國損失來的大。雖經十多年生聚復養國力,得再以遠征海外,但仍是小心翼翼,不挑釁激怒其他西方強國,不過,對支那清國仍是不放眼裡。
北黎撤軍衝突事件後,海陸遠征軍將領極力主張北上直攻清國首都北京,其中尤以海軍將領孤拔更為積極躍試。但可法國總理茹費理再三限阻遠東軍事行動僅止於印度支那與東南支那沿海區域,為得就是怕驅軍北上會得罪英國與露國,又且東京灣外沿瓊州島鄰屬英國香港領地勢力,幾番刪算,就唯有福爾摩沙最有戰略利益,或封鎖綁架要脅清國棄放安南,或進而佔領納為海外版圖,或充當軍事基地補充軍需燃耗,無一可挑剔。雖如此,但可法國首要盤算還是併合安南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之一殖領地,至於福爾摩沙戰事自當先以封鎖據地綁架,用以要脅清國棄放安南為主導戰略。
研擬作戰計畫後部署再到實際開戰,說話容易行做難。法國本土離遠東支那何止萬里之遙,萬一戰事不順,支援部隊且需百日餘才可到達前線,本國於歐陸與德國還處敵對硝煙未熄狀態,主力重兵還需固防邊界要地,50億法郎巨額賠償雖已還清,國庫還嫌空虛,持久遠征軍費開銷頗大,加以10餘年安南戰役期間已耗損不少,法國要想速戰速決,著實困難。一邊以武力聲勢威嚇,一佐以要脅外交和談反而划算。因此1883年底清法兩國開打安南戰役期間,法國不斷透過各國駐支那輿論媒體放話,揚言清國如果不棄放安南,就要如何如何作戰等云云。這可稀奇,弄得敵對局勢詭譎緊張,卻無任何擴大陸海戰事發生。這方清國不敢大意怠慢,加緊對可能遭遇攻擊的東南沿海要地,強化防衛構事增加人員佈防,其中包含台灣。
清國值駐台灣兵備道劉璈接受軍機處通令後,著手加強防衛構事,購置槍砲。並將台澎防務分為前後北中南五路,澎湖居前路,後山東部為後路,西部北中南部再各分三路防衛區域,由台灣兵備道統領各提督總兵官與副將駐守。總計在台灣部署有40營正規陸軍隊,約莫14000兵員,且防務配置重南輕北,以台南府城區域為防禦重點,中南部佈防31營,北部僅有9營。此時駐防台灣軍隊是以劉璈為首的湘軍派系為主,北部駐紮9營皆是湘軍人馬,分別由守將孫開華領3營,曹志忠6營。
1884年2月,法國開始大規模軍事行動。法軍將領米樂率領陸軍16000人,攻打在安南北寧駐紮的40營清軍。3月12日攻潰北寧40營清軍,至19日攻陷太原,4月12日再拿下安南西北邊境興化,一路驅擊清國軍隊回支那。清軍在安南北寧戰役大敗,清國北京朝府權力內鬥肆起,軍機處改組。原主和派李鴻章淮軍人馬取代主戰派湘軍大臣,職掌軍機處要位實權,並擢提劉銘傳為福建巡撫兼欽差大臣前往台灣固防督戰。湘淮兩軍派系,夙怨鬥軋爭權已久,屬主和淮軍派系的劉銘傳派往台灣督領湘軍防衛作戰,該是如何?
下回繼續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