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先知(prophet)和使者(messenger)和神示(miracle)的分別

在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神學經典的記載,「先知」和「使者」和「神示」是不同的意涵。

「先知(prophet)」在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字源,以英文字表音是「Nabi」,複數態是「Anbiya」。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原意,「Naba」的意思是「訊息(information)」。告知神的訊息的人(one who informs about the information of God)就是「Nabi」,也就是「先知」。
「使者(messenger)」在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字源,以英文字表音是「Rasul」,複數態是「Rusul」。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原意,「Risalat」的意思是「信息(messages)」。傳遞來自神的信息的人(one who carrys the messages from God)就是「Rasul」,也就是「使者」。

也就是說,「先知」就是「先得知」神的訊息,然後再間接告知群眾的人。這訊息可能是由神直接告知或由神的使者間接告知,而「先知」比其他不知情的群眾先得知。也因此,先得知大洪水將要來臨的挪亞(Noah)和由神的使者間接傳達而先得知所多瑪和蛾摩拉將要被毀滅的羅得(Lot ),在古蘭經的記載,他們都是「先知」。
「使者」就是傳遞來自神的信息,然後直接告知特定個人或群眾的人。這信息直接代表神的訓示或命令或召喚或警告或賞罰等等。也因此,直接傳遞來自神的信息的「天使(angels)」就一定是「使者」,不是「先知」

依據古蘭經第33章第40節的記載:「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男人的父親,而是安拉的使者,和眾先知的封印。安拉是全知萬物的。」
依據此經文,在「封印先知」穆罕默德之後,不再有先知。唯一的神也就是上帝也就是耶和華也就是安拉只會以「使者」來直接傳遞信息。也因此,藉由天使出現來間接傳遞信息,不會再有這種方式。
依據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神學經典的記載,神藉由「間接」和「直接」的不同方式來傳達告知人類,這就是「先知」和「使者」的分別。也因此,人類的「先知」不一定是「使者」
我們人類無法以任務性質來區分「先知」和「使者」,因為只有神才可以知道祂所分別賦予的使命任務是什麼。

「神示(miracle or sign)」在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字源,以英文字表音是「Ayat」。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原意,「Ayat」的意思是「神蹟(miracle)」或「諭象徵兆(sign)」,在此翻譯為「神示」。「Ayat」在伊斯蘭教的詮釋,也代表古蘭經的所有章節文句。
「神示」,廣義來說包含神所創造的所有宇宙萬物和所傳授的所有真理知識,狹義來說是指神藉由使者所特定標記的禁戒事務。比如,依據古蘭經第11章第64節的記載:「我的宗族啊!這是安拉的母駝,可以做你們的神示(Ayat),所以你們應當讓它在安拉的大地上吃草,不要傷害它,否則,臨近的懲罰將襲擊你們。
依據此經文,其中被標記的「母駝」,就是用來考驗是否相信唯一的神也就是上帝也就是耶和華也就是安拉的「神示」。如果宰殺或虐待那隻「母駝」,將會遭受嚴厲的懲罰。

以上是「先知」和「使者」和「神示」的分別。
「先知」和「使者」都是「神示」,反之,「神示」不一定就是「先知」和「使者」。

:依據古蘭經的記載,亞伯拉罕和摩西和耶穌和穆罕默德,他們既是先知也是使者。有關古蘭經所記載的「先知」和「使者」,詳見:Prophets of Islam
:「示」字,上二下三丨,「二」或「亠」(音頭)為古象形字的「上」(above),相連的三「丨」(音滾)的意思是日月星。「示」的意思是顯現。「神示(miracle or sign)」在基督教的神學經典,常被翻譯為「異象」。
:這段經文的前後故事是:安拉遣派使者撒立哈(Saleh)去教化警告他的宗族賽莫德人(Thamud)不要崇拜其他偶像,撒立哈以一隻母駝作為「神示」考驗賽莫德人。後來,賽莫德人不但不相信,還宰殺那隻母駝。最後,賽莫德人遭受嚴厲的懲罰。有關安拉的「神示母駝」,分別記載在古蘭經第7章和第11章和第17章和第26章和第54章和第91章。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遙紀1947年228

有詩應證:山海茫茫淚眼亁,灰冷鐵線掌心穿。問天一掬眷憐雨,寄飲歸思步步單。

荒謬的謊言

無論過去說了幾千幾百的謊言,
這些謊言,
荒謬到牠們自己都不會相信。

牠們會否認自己曾經說過這些謊言,
牠們很樂意假裝忘了這些謊言。
但是,牠們從現在開始說:看未來,

因為,從現在開始,
牠們又可以說幾千幾萬的謊言,
這些謊言,
荒謬到牠們自己都不會去相信。

A lady in sleeping

For there was a lady in sleeping
With her slight fingers twisting
When she was in her dreaming
Awake her
For she had been lonely
And found a body, not a soul

For there was an island in floating
Without heavy an anchor landing
Awake her
When she has been always in her dreaming
And found a place, not a home

山櫻花

山櫻花,又稱為緋寒櫻,薔薇科落葉喬木。依花瓣來分,台灣的山櫻花有單瓣和重瓣。

曾經種過一棵山櫻花,花了差不多2000元買來的。在園藝場裏自己挑選,看著枝幹是不是筆直健硬,想像,如果持續長大發枝拓葉,樹形會不會好看。可以選擇的樹栽只有三株,很容易就挑看上其中之一。

一個人來台北讀書,租房子住了下來,應該有十幾年。日子越久,就越覺得單調冷漠,連人都會變的如此。後院,水泥磁磚砌高的長方形小花圃死了兩棵羅漢松,不知道什麼原因。其他三棵還活的好好啊?總不能一直看著兩棵死枯枝,直挺挺立在那裡。種棵山櫻花好了!
買來的山櫻花種在原先死過羅漢松的地方,覺得有些顧慮。樹不會無緣無故的枯死,會不會有什麼危害植物生存的怪因素,這樣好嗎…….?不管,樹栽都已經買了,先種下去再說!洞挖深,施放基肥,再掩上一層土,一一照著書本的指示,種好了山櫻花。
園藝場師傅說過,從苗圃移拔起來的時候,修剪掉很多枝葉,剛種下去的第一年,應該是不會開花。後來也是如此,師傅說的一點都沒錯。看了大半年,長出新的枝條和翠綠葉子,然後葉子落光光,只剩下樹枝垂在半空,過了一個冬天,一蕾花也沒開。值的欣慰的是,種活了下來。

隔年,山櫻花長出更多健壯的枝條,主莖幹也更加厚實圓粗。兩三個月要施肥,夏天天熱不下雨,記得每天澆水,秋天來的時候,掉在地上的落葉,掃起來堆埋在樹根土裡,驚喜發現一段枯枝葉上,附著一個比柳丁還小一些的鳥巢。什麼時候結造的鳥窩,竟然一直沒發現!
很快,又過了第二個年冬,滿心的期待,春天來的時候,櫻花會綻滿枝頭。等著,春天來了,濕冷的天氣裡,是開花了,屈指可數不到十蕾,單瓣的櫻花。有點失望,可能最好就是這樣。

再隔年,不知不覺山櫻花長有兩層樓高,樹幹差不多已經有一倍粗。夏天的時候,一樣記得澆水,去年忽視掉的鳥窩,又出現了。原來是綠繡眼的鳥巢,母鳥還在巢裡孵蛋,有點戒心的看著樹下。
左鄰右舍,過來看看的,都羨慕的不得了。嘻!
要命的颱風來了,還是個中度颱風。雨不是很大,風倒是不小,不時跑去看鳥巢是否無恙。颳強風下雨,親鳥窩護在巢裡,一直沒有離去。颱風過了,韌勁的樹枝沒被摧斷,一切安好。山櫻花護衛了綠繡眼一家。
秋天過,第三年冬後,看著枝枒上數不盡的芽蕾,到底是葉蕾,還是花蕾,不敢太奢想,比去年多開花就好。喜出望外,春天山櫻開花,開的滿滿滿粉紅,謝了又開,直到所有大小枝條上的花蕾都開完花為止。每天一早一群綠繡眼招朋引伴,固定過來熱鬧啄食花蜜,其中,說不定有在這裡結巢的一家鳥。整個花季,蜜蜂來來去去,唧唧啾啾會有綠繡眼三三兩兩,跳上跳下。花謝後,結了山櫻桃,白頭翁也都過來。
這是一個令人心情很好的春天,雖然只能偷偷的躲在門後參與。這個春天,一棵山櫻花養活了許多生物,包括常駐的黃口攀蜥。而我,只不過是記得澆水施肥而已。明年應該會更好,誰都會這麼想,值得期待。

年中,房東提起要收回房子,不再續租約。只好在附近,另找住處搬家。一年後,舊房東搭建起違建遮雨棚增加使用面積,將所有的樹全部拔除,包括前院種的小葉欖仁,以及後院的台灣水柳、羅漢松和山櫻花。就這樣一年不到的時間,一棵不留,只剩下冷冰冰的鋼架遮雨棚。

真是令人感到難受的回憶,每年春天在山上看到粉紅的山櫻花,我都會想起,曾經種過一棵山櫻花。

母體

電影「駭客任務」,不知道看過沒。「MATRIX」母體,是帥哥男主角開始時一直存在的疑問,他的疑問得到了解答,但事實卻是令人難以接受:原來他一直活在母體當中,而這個母體竟是黏濕晦暗冰冷的電腦塚,他以前所經歷的一切,不過是個虛偽的程式,所看的所聽的所吃的全是精緻複雜的摹擬,所有身旁的人、周遭的環境都是電腦控制和安排的。雖然知道實情後,虛偽的養殖會令人厭惡作嘔,但,全然不知情,卻會過著信以為真的美好人生。如果真有此母體,我倒是有點想愚昧至極全然不知情的一直過著美好的人生。直到「疑問」的鬧鐘把我喚醒,尖銳地響著: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所有的事都將「反璞歸真」回歸自然!但可曾想過什麼是「真」什麼是「自然」!當寒流來襲天氣冷時,穿上保暖的衣服,躲在溫暖的屋裡,吃著燒熱的食物。沒什麼!春天還是會來,熬過冬天即可。絕不可能刮掉所有的感覺溫度的細胞,讓自己從此不再感覺寒冷。同理,失戀很苦難熬,有的人就會了斷自己的生命,不然,看破紅塵,從此不再為情所苦!這可能嗎?如果可以看破紅塵,那寒冷的感覺為什麼不能看破!

有時我很想揶揄一些出家人:「弱者是你們的名字」。但是,確實大部分的他們絕不是作奸犯科的惡人,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善事,只是一昧天真的認為自己終將走向解脫之門通往極樂的天境,然而,會不會到解脫之時,原來只是從「MATRIX」母體解脫,看到母體竟是黏濕晦暗冰冷的電腦塚,從此開始過著吃著無味難吃的真實食物,每天反抗「母體」。

不可否認,宗教可以催眠撫慰人心,但催眠和洗腦,可以證明兩者有相同的心理機制。或許,我該更冷漠一點,因為一點點的嘲諷會沸騰無知愚昧的平靜。反正,人活著,不過都是在追求自以為快樂的生活方式,即便是苦中作樂也是如此,無知愚昧又有何關係!

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

窮究「真理」或追求「終極的智慧」,或者其他無形無以復加的極致。這種過程就好像剝香蕉皮,想見淡黃白的果髓一樣。

一根香蕉在眼前,先記得真理不是那麼容易就讓人瞭解的,即使如同剝香蕉也一樣:因為要剝的香蕉皮,不只一層,而是N層,而且沒有人知道N等於多少。一剝再剝,剝完一片又一片,奇怪的事開始出現,有人會停下來端詳剛剝下的香蕉皮,看著逐漸枯褐的香蕉皮,心滿意足的認為已瞭解真理,怪事,還樂於分享。眼前的香蕉明明還沒現出果肉,只能繼續剝下去........哈!終於看見淡黃色的果肉,完美無瑕! 且慢! 這會不會是詭計?會不會是因為長久以來追求真理的渴望引起的疲勞所導致的眼花?或者單純只是幻想?看著豐滿粉嫩的香蕉果髓,突然覺得正發出奸邪的狎笑;說不定這仍是斑黑香蕉皮的假面偽裝,誘惑著你直到枯乾焦黃。可以想知,為什麼有人會在之前就虔誠捧著香蕉皮不放,現在和他們不過是相同的品種,只是純度不同。但是,眼前明明就是香蕉果肉,已經不是香蕉皮,應該可能也許是毫不虛假,難不成要用刮的?

一旦能刮傷一點就不完滿,整個極致全都崩潰。

只有極少極少部份的人會頓悟到這一關鍵:再把香蕉的果肉整根拔掉,脫離香蕉皮的束縛。只是如此做,眼前什麼都沒有,「真理」和「終極的智慧」在何處?什麼目標都已消失,這是多麼令人惴惴不安!
什麼都沒有?錯!還有自己。真高興還穿著衣服,還有剝的對象,脫光衣服後,露出人肉。同樣的問題情境又再度出現,這會不會也是香蕉皮?難道要刮肉不成?全然否定自己已是何等的困難,更何況是拔除掉自己,像香蕉一樣?

三島陷於這種困境,而他的答案是,死。

窮究「真理」應該不至於遭逢死亡的不幸,除非所面對的香蕉皮是害怕真相曝光的噬人食蟲草。

想像,在一片空闊平坦,光線柔和的地方,四周,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唯有徒手,沒有任何工具。如果可以把自己舉起來,懸在空中,如果辦的到,應該可以像拔掉香蕉一樣簡單。經過多番的嘗試,徒勞無功後,是該慶幸沒這本事。肉體原來也是有意志的,會拒絕理智或情感的操弄,像是在說:怎樣!不用一些機巧工具,手供你使喚,腳也可以,有本事,把身體,我,舉起來!

理智和情感是該謙卑的,並不是高高在上:原來自己是一個「完一」,所有的一切也是「完一」。
窮究「真理」或追求「終極的智慧」,或者其他無形無以復加的極致,這種過程就好像剝香蕉皮。同樣的再一次,一根香蕉在眼前,當然,直接若無其事把香蕉整根拎到視線以外,讓其他人去窮究香蕉皮。看著,然後不經意的說一個老到牙的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相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舉起自己身體的原因,而且,同「死」一點關係也沒有。

世上的人,可概分為三種:無知,愚昧和自以為是。
無知的人,說好聽一點是天真,難聽一點就是:無知。
無知的人,常說的口頭禪是:「我什麼都不懂」。如果努力用功、勤於記憶知識,「無知」就會進化成:愚昧。
愚昧的人,如果聰明而且擁有傲人的學識,就會進化為:自以為是。愚昧的人,常說的話是:「你說的我都懂」。
自以為是的人,不一定會說出口,藏在心裡的話是:「你什麼都不懂,而我,什麼都懂!」
自以為是的人,如果衍生智慧,意會謙卑,就會退化為:無知。又開始認為:「我什麼都不懂」。如果遇到愚昧的人對他說:「你說的我都懂」。他會欣然接受:原來世上愚昧的人,真是何其之多。如果遇到自以為是的人當面對他說:「你什麼都不懂」。他無言以對:人活久了,原來是等著被人羞辱,真是難過。

智慧的「深度」,可以聯想到深海的動物。不見陽光的地方,一些奇形怪狀的動物在烏漆摸黑的冰冷深海,靠著一些淺海飄落下來的殘骸過活,或許有眼睛,但已退化到不需要,因此幾乎什麼都看不到。不過,身體還會進化到會發光,因此不需要陽光。生活在深海,所以具有深度,真是卑下的可怕!因為見光,就死。這就是現在常見,具有「智慧深度」的人模人樣,靠著一些久傳下來的書籍殘骸過活,永遠不滿足,因為他們需要這些過活,而且怡然自得。
深海的海流平緩,如果突然一股不知何來的水流襲捲,準是鯨的佳作。潛水可近一小時,水深逼近三千公尺,就此扶搖直上可衝出水面,靈巧的迴轉巨大的身軀,重重的噴出數公尺高的汽柱。這,才是深度!

所以,不做無知、愚昧或者自以為是的人,結果是既無知又愚昧又兼自以為是,隨時有不一樣的樣貌。這種完人,真是高深莫測。

可笑可笑,亂七八糟!真想成為完人。

(以上是,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讀書心得)

OCEAN

讓我說說「海」。

SEA或者OCEAN,我喜歡OCEAN,聽起來就很壯闊舒坦。
而我喜歡的海,在遙遠的月球,寧靜海,是她的名字。
就因為這樣的名字,賦予冰冷乾燥的荒漠,有了不一樣的想像。

海,從來不是我們看見或想像中的平靜,即使海永遠是一片湛藍的模樣,遠遠看,
還有點像巨大的藍色果凍。
深沈進伏的洋流,從北極和赤道而來;表層漲落的潮汐,循著月球運行的軌道升降,
或許是為了回應遙遠寧靜海的呼喚。

我們知道,書本上都會這麼告訴我們:洋流是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在什麼時候,漲潮的海水將會開始漫過海岸。
走近海的時候,將會看到散飛的海浪,伴隨著稍縱即逝的泡沫浪花。
誰能告訴我,海浪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何時,下一個浪花會一口氣衝上沙灘。

海沒變,一樣藍色的一大片,一樣深具內涵,
成千上萬的生命依賴不止的洋流和脈動的潮汐,生生不息。
或者,海一直在變,因為未曾靜止過!

或者,在這個時代,誕生在這個海洋島嶼,而我熱愛這裡,所以,
我必須做出無怨無悔的堅定抉擇。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英法百年戰爭(三十)

Photobucket

羅馬教廷大分裂(十一):伊斯蘭帝國的擴張(下)
伊斯蘭曆40年,也就是西元661年。伊斯蘭帝國第4任哈理發阿里在庫發被鬨離集教派的刺客用毒劍暗殺死後,他的長子哈珊由什葉教團推舉為教團領袖伊馬目兼哈理發。哈珊在庫發接任為哈理發,使遜尼教團的領袖,也就是強大的伍瑪業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備感威脅。老謀私算的他在阿里接任為哈理發後,早就覬覦成為伊斯蘭帝國的哈理發。如今比他年輕的哈珊接任為哈理發,穆阿維葉以發動戰爭威脅哈珊退讓。

哈希姆和伍瑪業的家族世仇
接任什葉教團領袖伊馬目兼哈理發的哈珊是阿里和他的妻子,也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替瑪(Fatimah)所生的兒子,他們屬於麥加古萊氏部族的哈希姆(Hashim)家族。早在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傳教初期,哈希姆家族和伍瑪業家族就彼此仇視對立
哈珊(Hasan)這個名字是先知穆罕默德依照天使吉卜利里(Jibril)的指示取的。在他的父親阿里剛接任哈理發的內亂頻頻時期,哈珊先前往庫發組織軍隊,建立安穩的據點,並且在幾次內戰作戰。他的軍事能力和宗教聲望使伊斯蘭帝國大多數的穆斯林信服。

哈希姆家族的哈珊接任哈理發後,不久,老謀私算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率領約6萬的軍隊前往庫發。雖然他可以用強大的武力奪取哈理發權位,但是如此作為將會使帝國境內的穆斯林反感。他希望以強大的武力作為談判的後盾,威脅要逼哈珊自動退讓。面對穆阿維葉的軍隊,哈珊率領約4萬軍隊準備應戰。雙方沒有發生重大的交戰,但是哈珊為避免穆斯林重大傷亡而猶豫不決,使跟隨他的主戰穆斯林軍隊叛反。對峙的情勢對穆阿維葉越來越有利,最後,哈珊和老謀私算的穆阿維葉議和。雙方協定由穆阿維葉接任哈理發,在此期間,年輕的哈珊先退穩,在穆阿維葉死後,再由哈珊接任。穆阿維葉接任伊斯蘭帝國哈理發後,將首都遷往敘利亞大馬士革。

伊斯蘭曆50年,也就是西元670年。未料,後來老謀私算的穆阿維葉為了使他的兒子葉茲德(Yazid),在他死後可以接任哈理發。他策誘哈珊的一個妻子毒殺死哈珊,確保伍瑪業家族的世襲皇朝。在哈珊死後,他的弟弟海珊(Husayn)在麥地那接任為什葉教團領袖伊馬目,他們都是阿里和法替瑪的兒子。

卡巴拉戰役
伊斯蘭曆60年,也就是西元680年。老謀私算的穆阿維葉死後,他的兒子葉茲德繼任為伊斯蘭帝國的哈理發。葉茲德繼任後,什葉教團伊馬目海珊不承認伍瑪業家族的合法繼承。在庫發的穆斯林支持海珊,並希望他可以遷居到庫發領導他們。
伊斯蘭曆61年的穆哈蘭姆月,也就是西元680年。海珊率領約128個先知穆罕默德後代的男女老少前往庫發途中,他們在卡巴拉(Karbala)被伍瑪業哈理發葉茲德派出的約4萬人的軍隊攔截。
伍瑪業哈理發的軍隊派出約4000人圍殺哈希姆家族的海珊一行人,無視他們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親屬和阿里的後代。他們只有72個人可以應戰。最後,72個人全被殺死陣亡,海珊也被割斷頭顱殺死,婦女和小孩成為俘虜押送到敘利亞。在卡巴拉戰役後,什葉教團和遜尼教團徹底仇視決裂。

麥加卡巴天房的損毀
自伍瑪業家族的穆阿維葉強勢接任為哈理發後,伊斯蘭帝國再度擴張領土。他除了持續派遣穆斯林軍團與東歐拜占庭帝國交戰,並且在北非持續往西征戰,在中亞往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河間之地征戰。在他死後,伊斯蘭帝國內戰再起,他的兒子葉茲德強勢敉平敵對違抗的穆斯林。他除了派遣軍隊在卡巴拉殘殺什葉教團哈希姆家族的伊馬目海珊,而且在巴斯拉鎮壓鬨離集教派。他還圍攻聖城麥加擊滅其他穆斯林家族的違抗勢力,卡巴天房在此麥加圍城戰中,嚴重損毀。

伊斯蘭曆64年,也就是西元683年。葉茲德在麥加圍城戰期間,突然暴斃。在他死後,他的兒子穆阿維葉二世(Muawiya II)接任哈理發,伍瑪業軍隊撤離麥加。穆阿維葉二世上任後,他無法平定帝國的混亂內戰,短短4個月,西元684年,他也突然暴斃,在臨死前,他宣告退位。在他退位後,伍瑪業支系的哈康(Hakam)家族的馬望(Marwan)強勢擊壓其他家族,上任為伍瑪業皇朝的第4任哈理發,但是他也無法平定帝國的混亂內戰,短短9個月,西元685年,他也突然暴斃。在他死後,他的有能力和教養的兒子阿布杜馬立克(Abd al-Malik),他敉平混亂內戰,伊斯蘭帝國才恢復安定。

:有關法替瑪,詳見:伊斯蘭遜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對立
:有關哈希姆家族和伍麥葉家族的仇視對立,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五):伊斯蘭帝國的崛起
:吉卜利里(加百利)第一次的出現是在希伯來聖經但以理書中,名字的意思是「天主的人」、「天神的英雄」、「上帝已經顯示了他的神力」或「將上帝之秘密啟示的人」。
:以伊斯蘭曆每10年來看,穆罕默德在伊斯蘭曆10年到麥加作完最後朝覲後,不久就去世。伊斯蘭曆20年,拜占庭帝國帝王希拉克流斯去世。伊斯蘭曆30年左右,波斯帝國帝王耶茲吉爾德三世被殺死。伊斯蘭曆40年,阿里被暗殺去世。伊斯蘭曆50年,阿里的兒子哈珊被毒殺。伊斯蘭曆60年,穆阿維葉去世。隔年的伊斯蘭曆61年的第一個月穆哈蘭姆月,阿里的兒子海珊被殺死。
:卡巴拉位於現今伊拉克巴格達西南方100公里處。卡巴拉戰役和海珊被殘殺,依據穆斯林傳說,在海珊幼年的時候,先知穆罕默德就已經有預見。
:有關卡巴天房,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六):穆罕默德的穆斯林戰鬥教團相關註釋。

伍瑪業哈理發的擴張
Photobucket
他上任後,開始將阿拉伯文做為帝國境內的官方語文,並且鑄造穆斯林貨幣,取代各種混亂的舊有流通貨幣。伍瑪業皇朝的第5任哈理發阿布杜馬立克在敘利亞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伊斯蘭帝國,肅立伍瑪業家族的統治權威。如此伊斯蘭帝國,又再次得以擴張領土。

他除了派遣伍瑪業軍團先敉平阿拉比亞半島的違抗穆斯林勢力,攻拿下麥加城。接著,伍瑪業軍團再轉往美索不達米亞敉平巴斯拉和庫發的違抗穆斯林勢力。他另外派遣伍瑪業軍團西往北非與拜占庭帝國軍團作戰,攻拿下迦太基城後,再一路往西征戰。但是他們被西北非的勃勃部族(Berbers)擊退潰敗而暫時停止。一直到伊斯蘭曆81年,也就是西元701年左右,伍瑪業皇朝的第5任哈理發阿布杜馬立克大致統一伊斯蘭帝國,敉平內亂和違抗的穆斯林勢力後,他派遣穆斯林軍團強勢援戰北非,伊斯蘭帝國得以擊敗勃勃人往西擴張征佔西北非,設立伊斯蘭的馬革瑞布(Maghreb)地方政府。

伊斯蘭曆86年,也就是西元705年。阿布杜馬立克死後,他的兒子瓦立德(Al-Walid I)接任為哈理發。瓦立德繼續派遣穆斯林軍團擴張領土,除了在中亞往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河間之地征戰,並且在南亞往印度河下游流域東岸推進。另外在西北非得到勃勃人的協助下,越過直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征佔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西哥德王國後,設立伊斯蘭的安達盧斯(Al-Andalus)地方政府。如此瓦立德,他盡其所能要將伊斯蘭帝國擴張到最大。
伊斯蘭96年,也就是西元715年。瓦立德死後,他的弟弟素萊曼(Sulayman)被推選接任為哈理發。雖然素萊曼也繼續派遣穆斯林軍團擴張領土,但是伊斯蘭帝國的擴張開始疲軟,另外,他派遣穆斯林軍團第一次圍攻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無功而返。

伊斯蘭曆98年。素萊曼在領軍攻打拜占庭帝國途中死後,他的姪子奧馬爾二世(Umar II)被推選接任為哈理發。奧馬爾二世是個虔誠簡樸的穆斯林,他盡其所能撫平穆斯林不同教派之間的仇恨,在他任內下令停止伍瑪業皇朝對哈希姆家族阿里的仇咒。雖然他派遣穆斯林軍團征戰亞塞拜然(Azerbaijan),但是穆斯林軍團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慘敗,傷亡慘重而返。

圖爾戰役
伊斯蘭曆101年,也就是西元720年。奧馬爾二世死後,他的姪子也就是阿布杜馬立克的另一個兒子葉茲德二世(Yazid II)接任為哈理發。葉茲德二世在位期間,伊斯蘭帝國的混亂內戰再起。他盡其所能敉平各地的叛亂和內戰。
伊斯蘭曆105年。葉茲德二世死後,他的弟弟希沙姆(Hisham)接任為哈理發。在伊斯蘭帝國的叛亂和內戰尚未止定的情況下,伊比利亞半島的安達盧斯穆斯林軍隊往北入侵高盧的基督教法蘭克王國,但是在西元732年的圖爾戰役(Battle of Tours)中,被鐵鎚查理(Charles,the Hammer)擊退。這是伊斯蘭帝國最後的武力擴張,自此開始縮退。

Photobucket
圖爾戰役
:Berbers(勃勃人)屬於亞非語系,分佈範圍在非洲尼羅河以西撒哈拉沙漠的綠洲到尼日河(Niger River)的廣大區域。勃勃人的歷史名人不少,西元197年,第一個出身非洲的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塞佛魯(Severus,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一):羅馬帝國的分裂危機),基督教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都是勃勃人。現今法國著名的足球明星,獲選3次世界足球先生的席丹(Zidane),也是勃勃人。
塞佛魯席丹
:Maghreb的阿拉伯文原意是西方日落的地方。
:有關法蘭克王國與鐵鎚查理,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四):法蘭克王國

伍瑪業哈理發的衰亡
原本要不就轉皈信伊斯蘭教要不就繳納賦稅的政策,隨著伊斯蘭帝國的統治延續,帝國境內轉成為穆斯林的異教徒越來越多,不可避免造成帝國財政的重大問題。為了維持帝國政府的運作,伍瑪業皇朝將穆斯林區分為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non-Arab)。非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仍然必須負擔沈重的稅賦。這如同是慢性的惡疾,逐漸侵蝕裂解伍瑪業皇朝的伊斯蘭帝國。

伊斯蘭曆125年,也就是西元743年。伍瑪業哈理發希沙姆死後,他的玩絝姪子瓦立德二世(Walid II)接任。一年後,也就是伊斯蘭曆126年,瓦立德二世被瓦立德一世的兒子葉茲德三世(Yazid III)殺死。葉茲德三世接任哈理發不到半年病死,他任命他的弟弟易卜拉欣(Ibrahim)接任。易卜拉欣才接任不久,強大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總督馬望二世(Marwan II)率領軍隊進入大馬士革逼退易卜拉欣,竄任為哈理發。馬望二世竄任後,伍瑪業皇朝的伊斯蘭帝國開始裂解,美索不達米雅的伊拉克(Iraq)和伊朗高原以及大呼羅珊地區紛紛起而叛亂。長久以來反叛伍瑪業皇朝的非阿拉伯人轉支持哈希姆家族的勢力。哈希姆家族再次崛起,而伍瑪業家族衰亡。

阿拔希德皇朝的崛起
哈希姆家族中,源出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的阿拔希德家族(Abbasids)的阿布阿拔斯(Abu al-Abbas),他所領導的阿拔希德家族得到什葉教派和哈里吉教派以及非阿拉伯人穆斯林的支持。他在伍瑪業家族的馬望二世竄任哈理發後,遣派他的親信將領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進入呼羅珊策動叛亂。阿布穆斯林的出身是波斯人。

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

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雖然他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但是他對所有不同教派和其他異教徒都平等對待。因此,阿布穆斯林深受眾人的愛戴。伊斯蘭曆130年,也就是西元747年,他攻拿下呼羅珊地區和伊朗高原,之後,他往西征戰伊拉克。在此期間,他還敉平其他叛亂,他替阿拔希德家族攻拿下伊斯蘭帝國。

伊斯蘭曆132年,也就是西元749年11月。在阿布穆斯林的勞苦功績的幫忙下,阿布阿拔斯在庫發被推任為哈理發。緊接著,西元750年1月,阿拔希德家族的軍隊在阿布穆斯林領導下,在札卜河戰役(Battle of the Zab)擊敗敘利亞的伍瑪業軍隊。緊接著,阿拔希德軍隊乘勝攻拿敘利亞大馬士革期間,阿布阿拔斯屠殺滅除伍瑪業家族的皇室貴族。西元750年8月,伍瑪業哈理發馬望二世逃亡埃及被殺死。伊斯蘭帝國換歸由哈希姆家族的阿拔希德皇朝統治。

:Iraq(伊拉克)的稱呼來源,眾說分歧。有一說,如同是美索不達米雅,伊拉克是兩河之地的意思,一說是指波斯帝國時期稱呼美索不達米雅西南方的阿拉伯人聚居的地方。不過,無論伊拉克的原意從何而來,都與阿拉伯人有關。阿拉伯人取代波斯帝國後統治美索不達米雅後,改稱為伊拉克,一直到現在。
:札卜河是底格里斯河的支流,有大小札卜河。札卜河戰役發生在大札卜河。

塔羅斯戰役與造紙術與安史之亂
Photobucket

伊斯蘭曆134年,也就是西元751年。阿拔希德皇朝才剛統治伊斯蘭帝國,為了爭奪中亞河間之地的錫爾河流域的控制權,伊斯蘭帝國和支那唐帝國在費爾干納盆地(Fergana Valley)發生塔羅斯河戰役(Battle of Talas)。雙方各自集結的聯軍陣營軍力不詳,依據兩方不同的記載,兩大帝國的敵軍皆各約有10萬人。支那唐帝國的將領是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人高仙芝(Gao Xianzhi)。兩大帝國交戰的結果,唐帝國軍隊在葛邏祿(Karluks or Khololo)盟軍倒戈叛離後,隨即被伊斯蘭帝國擊潰,大唐帝國傷亡慘重,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幾個重要將領逃離,剩餘的成為俘虜。塔羅斯河戰役的支那唐帝國俘虜,其中有精通造紙的工匠,造紙術因而經由伊斯蘭帝國傳播到西方。

塔羅斯河戰役後,唐帝國雖然還可以穩固帕米爾山脈地區(Pamir Mountains)的控制權。但是,緊接著,西元755年,唐帝國發生歷經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逃離首都長安。唐帝國為了敉平叛亂而向外國借軍,伊斯蘭帝國阿拔希德皇朝的穆斯林軍隊與維吾爾部族(Uyghurs,回紇)援助唐帝國敉平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期間,支那大陸總計約有超過3000萬人死亡。

:葛邏祿是中亞的游牧民族,屬於突厥民族(Turkic peoples),居住地在阿爾泰山脈(Altai Mountains)西側。曾經幫唐帝國攻打其他突厥人。
:安史之亂是由籓鎮節度使安祿山(An Lushan)和史思明主導的叛亂。他們都是突厥人。安祿山信奉查拉斯特教,也就是支那唐帝國的祆教。有關於查拉斯特教,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相關註釋。
:Uyghur(Weihu)也就是維吾爾人,支那史書記載為回紇或回鶻,意思是九族聯盟(Confederation of Nine Tribes)。維吾爾人也是屬於突厥民族。
Uyghur girl吐魯番的維吾爾族女孩

伊比利亞半島的伍瑪業柯爾多瓦王國
在阿拔希德皇朝統治伊斯蘭帝國後,哈希姆家族的新任哈理發阿布阿拔斯毫不留情的將世仇伍瑪業家族的貴族皇室一一處死。如此阿布阿拔斯有著薩法赫(al-Saffah)的稱號,意思是屠殺者。雖然薩法赫如此嚴密追殺前朝皇室,以免伍瑪業家族勢力再起,依然有一個伍瑪業親王流亡北非,渡海逃出到伊比利亞半島。他就是阿卜德拉赫曼(Abd ar-Rahman),他的母親是勃勃人。



伊斯蘭曆138年,也就是西元756年。他得到勃勃人的掩護和協助,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安達盧斯建立伍瑪業的柯爾多瓦王國(Córdoba)。除了與阿拔希德皇朝敵對,也與歐洲的基督教王國對峙,阿卜德拉赫曼又被稱為安達盧斯的獵鷹(Falcon of Andalus),他在伊比利亞半島延續了伍瑪業皇朝。

伊斯蘭帝國的黃金年代
伊斯蘭曆136年,也就是西元754年。阿拔希德皇朝首任哈理發阿布阿拔斯罹患天花病死後,他的哥哥曼蘇爾(Al-Mansur)接任。他忌畏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受眾人愛戴的阿布穆斯林,才剛接任哈理發,伊斯蘭曆137年,曼蘇爾將有勞苦功績的阿布穆斯林殺死,穩固他的統治權力。

伊斯蘭曆145年,也就是西元762年。曼蘇爾將首都從大馬士革遷移到新建的巴格達(Baghdad)。他並且在巴格達興建智慧院(House of Wisdom),以優渥的獎勵資助翻譯各種語文的學術經典著作。無論是歐洲的古希臘文和古羅馬文,非洲的古埃及文,亞洲的波斯文和印度文以及支那文,舉凡科學,哲學,醫學,文學,藝術,律法,農工商業技術等等,數量繁多的經典著作都在阿拔希德皇朝以伊斯蘭帝國優渥的獎勵資助下,翻譯成阿拉伯文,典藏在巴格達的智慧院。巴格達成為當時的世界學術中心,許多可能會遺失的人類文明知識得以傳承保存。

Ali Baba(阿里巴巴)

伊斯蘭帝國在阿拔希德皇朝開放的資助獎勵期間,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得以融合為伊斯蘭文化。阿拉伯文學也得以勃興,創作屬於伊斯蘭文化的經典著作。那部集結各種冒險傳說故事的一千零一夜(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天方夜譚),就是述說著伊斯蘭帝國強盛的黃金年代(Islamic Golden Age)。

:Baghdad,以波斯文的原意,Bag是指god,dad是指given,也就是God-given,神所給予的。建城的哈理發曼蘇爾則稱巴格達是和平之城(City of Peace)。

阿拔希德皇朝的分裂
Photobucket
(待續)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九)



羅馬教廷大分裂(十):伊斯蘭帝國的擴張(中)
伊斯蘭曆16年,也就是在西元637年。除了在東邊美索不達米亞追擊波斯帝國殘敗軍隊的穆斯林遠征軍團,同時期間,在西邊的穆斯林遠征軍團發動約2萬人的軍隊圍攻佔領聖城耶路撒冷。他們經過4個月的圍城戰後,糧盡援絕的耶路撒冷同意繳納人丁稅投降。在耶路撒冷圍城戰後,穆斯林軍團持續征戰敘利亞北部掃滅殘餘抵戰不想撤離的拜占庭軍隊,在攻佔下敘利亞北部大城阿勒頗(Aleppo)後,一路乘勝進入拜占庭帝國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n),攻下南部大城安提阿(Antioch)。如此穆斯林軍團一路征佔拜占庭帝國的領地,這才只是剛開始。

征戰埃及
Photobucket
在伊斯蘭曆元年以前的西元618年,拜占庭和波斯的帝國戰爭期間,埃及曾經被波斯帝國佔領直到拜占庭軍團逆襲美索不達米亞徹底擊敗波斯帝國後,伊斯蘭曆8年,也就是西元629年,駐戰埃及的波斯軍團才撤離。未料,埃及重歸拜占庭帝國統領10年過後,東西分別征戰橫掃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連安那托利亞東邊的穆斯林軍團繼續乘勝轉征戰埃及。

伊斯蘭曆18年,也就是西元639年12月。已經可成為伊斯蘭帝國的伊斯蘭教團哈理發奧馬爾遣派一支約4000人的穆斯林遠征軍隊,由曾經在雅莫科河戰役(Battle of Yarmouk)中擔任穆斯林右翼軍團指揮將領的阿穆爾(Amr ibn al-As)率領,從巴勒斯坦(Palestine)經過西奈半島進入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征佔古老法老王(Pharaoh)的領地。

研判穆斯林軍隊才剛征佔敘利亞和波斯帝國,廣闊的新領地必須先治理安定。拜占庭帝國認為伊斯蘭教團應當無法再出兵進行領地擴張。他們竟然對於穀糧重要產地的埃及採取消極的防備守勢。進入埃及的穆斯林遠征軍輕易的直撲往尼羅河三角洲的巴比倫堡(Babylon Fortress)推進。駐守的拜占庭軍隊守著巴比倫堡期間,穆斯林遠征軍將領阿穆爾領軍繼續往南輕易進佔領地。沒有重大戰事,雙方都在等待援軍抵達。

科普特教會
當時的埃及總督是身兼亞歷山大城主教的奇魯士(Cyrus),他是屬於君士坦丁堡東方正統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的主教。而當時埃及當地的科普特教會(Coptic Church)是屬於信奉一性教義的向東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雙方早已為教義的分歧而不合,而奇魯士上任後,更加脅迫埃及當地的教會改接受一志教義。他的種種作為加上拜占庭帝國長期以來的重稅壓榨,使科普特教會基督徒心懷不滿。他們歡迎穆斯林軍隊的到來。

:詳見: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下
:Pharaoh(法老王)原意是指古埃及國王的王宮,後來約在西元前1570年到西元前1070年之間新王國時期(New Kingdom)的第18王朝才成為古埃及國王的頭銜稱號。法老王如同太陽神的人形肉體化身,被古埃及膜拜。詳見:古埃及王國(Ancient Egypt)簡史以及古埃及的神祇
:埃及的巴比倫堡位於現今的開羅。巴比倫的名稱是西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佔領埃及後而來。詳見:古埃及王國(Ancient Egypt)簡史以及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簡史
:西元381年,東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狄奧多西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普世主教會議,頒布一系列法令支持以「三位一體」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並確立如此正宗教義的基督教為國教。並提舉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崇高的地位僅次於羅馬教會。君士坦丁堡成為東部希臘教區的政教合一權威中心,自此,帝國東部的教會稱為東方正統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與西部的拉丁羅馬普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分庭抗禮。

所謂的一性教義,認為耶穌所同時具有的神性和人性,就像是在大海裡的一滴蜂蜜,神性已經取代人性,因此耶穌只具有神性。這是自「三位一體」(Trinity:Three persons in one essence)之後延伸的基督教義分歧(詳見:「三位一體」與「無限多位一體」),這次的爭議是在性格(Personality)。為此,西元451年,基督教會在迦克敦(Chalcedon)舉行第四次普世主教會議。最後制訂迦克敦信經(Chalcedonian creed)為正統教義,規定耶穌有完整的單一位格,但是同時具有神人二性。自此,一性教義變成異端。支持一性教義的教會自成一派組成另一個向東正統教會。
拜占庭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因為波斯軍隊的入侵,為了爭取基督一性派的支持,共同抵抗外侵。他採用一志教義(Monothelitism),也就是耶穌不管是一性或二性,都是一個意志(one will),希望可以藉此達成和解。但並沒有任何和解的成效。後來一志教義也變成異端教義。

赫利歐波利斯戰役
伊斯蘭曆19年,也就是西元640年7月。在埃及的穆斯林軍團約有15000人,他們由阿穆爾領軍在巴比倫堡外圍集結備戰。拜占庭帝國軍團則約有20000人,他們由希歐多(Theodore)領軍從亞歷山大港南往巴比倫堡。
穆斯林軍團由阿穆爾的部署調派分成三支軍隊:一支先在赫利歐波利(Heliopolis)東邊近郊的山後藏匿埋伏,他們準備在開始作戰的時候突襲拜占庭軍團的後方和側面;另一支在南邊的道路藏匿埋伏,他們準備在拜占庭軍團倉恐的撤逃時,給予最後的趕盡殺絕;另一支則由阿穆爾領軍引誘拜占庭軍團正面作戰。

拜占庭軍團由希歐多領軍抵達赫利歐波利,他們誤以為在埃及的穆斯林軍隊的規模不過如此。他們主動發起攻擊阿穆爾的軍隊。未料,就在兩軍一開始交戰,在山後埋伏的穆斯林軍隊殺出突襲。拜占庭軍團驚覺前後都被包圍夾擊,陣勢大亂,隨即慘敗潰逃。穆斯林軍隊圍逼他們逃往南方,他們如同一群被趕入陷阱的倉恐獵物,又被另一支埋伏的穆斯林軍隊攔擊。前有伏軍後有追兵,幾乎所有拜占庭軍團不是陣亡就是被俘虜,他們的總司令將領希歐多狼狽撤逃回亞歷山大港。雙方一年期間的等待援軍準備,短短一天,穆斯林軍隊輕易的打贏佔領埃及的這場赫利歐波利斯戰役(Battle of Heliopolis)。

伊斯蘭帝國的埃及
得知拜占庭軍團輕易就被擊敗,在巴比倫堡的埃及總督主教奇魯士隨即投降。他與阿穆爾達成埃及繳付人頭丁稅的協議後,逃脫至亞歷山大。他將協議的條件告知拜占庭帝國的巴希列斯希拉克流斯。希拉克流斯得知後大怒,以叛國罪將奇魯士革職放逐,並增派援軍固衛亞歷山大港。在此期間紛擾期間,固衛巴比倫堡的約5000人拜占庭軍團依舊堅守不投降。
得知拜占庭帝國增派援軍,伊斯蘭帝國哈理發奧馬爾也增派約5000人的穆斯林軍隊進入埃及由阿穆爾指揮約2萬人的軍力,分別圍擊亞歷山大和巴比倫堡。

伊斯蘭曆20年,也就是西元641年2月。拜占庭帝國巴希列斯希拉克流斯去世後,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接任後不到幾個月也去世,在他死後,他的年幼兒子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 II)接任為巴希列斯。在此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皇庭接繼紛擾期間,穆斯林軍隊持續在埃及橫掃征戰,糧盡無援的巴比倫堡被攻克投降。緊接著,年幼的君士坦斯二世重新重用奇魯士,並且答應先前所提的埃及繳付人頭丁稅的協議。緊接著,隔年,西元642年,拜占庭軍團自亞歷山大港撤離。

在拜占庭軍團自埃及撤離後,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北非行省宣告自行獨立。穆斯林軍團輕易的西進征佔利比亞(Libya)。一直到西元645年底,君士坦斯二世再度派軍佔領收復亞歷山大港,但隔年就被阿穆爾領軍擊潰。自此,穀糧重要產地的富庶法老埃及成為伊斯蘭帝國的領地。

:赫利歐波利斯在現今開羅郊區。

新任哈理發的推選
伊斯蘭曆23年,也就是在西元644年11月。穆斯林遠征軍隊已經征佔埃及和北非期間,伊斯蘭教團第二任哈理發奧馬爾在清真寺敬禱時,被一名前波斯帝國士兵用匕首暗殺。

在奧馬爾臨死前,他躺在病床上,任命伊斯蘭教團的6個候選領袖,告訴他們相互選出接任的哈理發。伊斯蘭教團的6個候選領袖,在第一次推選後,剩下3個候選人,其中1人決定退出候選,另外2個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Ali)和奧斯曼(Uthman)。阿里也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奧斯曼則是第一任哈理發阿布巴克爾(Abu Bakr)的好友,兩個人都是最早追隨先知穆罕默德信奉伊斯蘭的穆斯。最後,有最後決定誰是哈理發的那個退選的穆斯林領袖問阿里和奧斯曼同樣的問題:你會不會跟隨前任兩個哈理發所走的腳步?與前兩任哈理發阿布巴克爾和奧馬爾有宿仇的阿里回答,他會盡可能依據古蘭經的指引來行事。奧斯曼則毫不猶豫的回答,他會。於是,奧斯曼被推選為接任的哈理發。
遭暗殺兩天後,也就是伊斯蘭曆23年的最後一天,奧馬爾去世。

哈理發奧斯曼的伊斯蘭帝國
伊斯蘭第24年,奧斯曼接任為在阿拉比亞的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第三任哈理發。他是出身麥加伍瑪業家族(Umayyad)的富有商人,他曾經在皈依伊斯蘭教後,為躲避嚴酷的迫害而逃到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在穆斯林軍隊開始遠征作戰期間,他慷慨的將他的財富物資捐助給伊斯蘭教團。在伊斯蘭教團已經擴張成為帝國後,接任為哈理發,他的商貿經驗正好替伊斯蘭帝國建立起一套確實有效的稅政管理制度。穆斯林遠征軍隊快速征佔的廣大帝國領域,在哈理發奧斯曼的統領下,也快速的治理安定。之後,伊斯蘭帝國得以再毫無勉強地繼續擴張。

他一上任,隔年,隨即遣派穆斯林軍團擊退拜占庭帝國企圖收復埃及亞歷山大港和敘利亞。穆斯林軍團在北非領地的拓展持續往西推進,更且渡越過直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進佔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的南邊海岸地區。在此穆斯林軍團沿地中海南岸往西一路征佔期間,哈理發奧斯曼允派敘利亞總督,也是出身伍瑪業家族的穆阿維葉(Muawiyah I)編建穆斯林海軍艦隊,開始在東地中海征佔拜占庭帝國的島嶼。

征戰地中海島嶼和尼羅河上游的努比亞
Photobucket
伊斯蘭曆28年,也就是西元649年開始。穆斯林海軍艦隊輕易佔領毫無防備的塞普勒斯島(Cyprus),隨後又征佔克里特島(Crete)和羅德斯島(Rhodes)。在此穆斯林海軍艦隊征佔東地中海島嶼期間,西元652年,在埃及的穆斯林軍團往南到尼羅河上游征戰努比亞(Nubia),但是無功而返,雙方達成和平協議。在此穆斯林軍團征戰尼羅河上游期間,在地中海征戰的穆斯林海軍艦隊,開始征佔到達西西里島(Sicily)。

征戰高加索和黑海與裏海周圍之地
Photobucket
統領橫跨亞歐非大陸的伊斯蘭帝國領地期間,追隨前兩任哈理發腳步的奧斯曼所遣派的穆斯林軍團,分別再次征服趁著奧馬爾死後脫離的高加索山區南邊在黑海(Black Sea)周圍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Armenia and Georgia)以及裏海周圍的亞塞拜然(Azerbaijan),之後,再越過高加索山脈征佔北邊的達吉斯坦(Dagestan)

征戰大呼羅珊地區和中亞河間之地
Photobucket
伊斯蘭曆31年,也就是西元651年,波斯帝國最後一個帝王耶茲吉爾德三世流亡到大呼羅珊地區,企圖趁著奧馬爾死後重新振作逆襲收復失土,但是他被背叛,之後在土庫曼尼斯坦(Turkmenistan)的梅爾夫(Merv)被一個當地的磨坊主人謀財害命殺死。
追隨前兩任哈理發腳步的奧斯曼所遣派的穆斯林軍團,再次征戰伊朗和阿富汗尼斯坦(Iran and Afghanistan)以及大呼羅珊地區(Greater Khorasan)。之後,穆斯林軍團再越過阿姆河(Amu Darya)征戰中亞河間之地(Transoxiana)的南邊地區。

征戰巴羅基斯坦和印度河流域

在征佔大呼羅珊地區後,追隨前兩任哈理發腳步的奧斯曼所遣派的穆斯林軍團,繼續往印度河征戰巴羅基斯坦(Balochistan or Baluchistan)地區,並且一路征佔印度河下游流域。

在此穆斯林軍團征戰高加索山區和大呼羅珊地區以及印度河流域期間,拜占庭帝國企圖逆襲,但是,他們被伊斯蘭帝國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領軍擊退,並且穆斯林軍團逐步推進佔領了安那托利亞東半部。伊斯蘭帝國蠶食鯨吞原屬於拜占庭帝國的廣大領域。

伊斯蘭教傳入支那
在此穆斯林海陸軍隊不停征戰擴張伊斯蘭帝國領域期間,西元650年開始,哈理發奧斯曼派遣穆斯林使節團前往遠東方支那大陸的唐帝國,並致意希望當時的唐高宗信奉伊斯蘭教。
伊斯蘭曆30年,也就是西元651年,穆斯林使節團抵達唐帝國首都長安。雖然唐高宗沒有信奉伊斯蘭教,但是他允許伊斯蘭教在支那大陸的唐帝國境內傳教。自此開始,支那大陸的回族(Hui people)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後來,支那大陸人稱呼回族信奉的伊斯蘭教為回教。

唐高宗

:有關阿里與阿布巴克爾和奧馬爾的宿仇,詳見:伊斯蘭遜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對立
:有關早期伊斯蘭教穆斯林在麥加遭受的迫害,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五):伊斯蘭帝國的崛起
:穆阿維葉的父親是麥加古萊氏部族的伍麥葉家族的阿布素福彥(Abu Sufyan)。阿布素福彥在伊斯蘭教團初期與先知穆罕默德敵對,後來轉皈依為穆斯林,並且在雅莫科河戰役中英勇作戰受傷成為瞎子。有關阿布素福彥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六):穆罕默德的穆斯林戰鬥教團
:Azerbaijan(亞塞拜然)的原意是從古波斯語「被聖火的保護」(Protected by the Holy Fire)而來,源出於查拉斯特教的信仰典故。Dagestan(達吉斯坦)的原意是從突厥語(Turkic languages)的山脈之地(land of mountains)而來。
:有關於大呼羅珊地區,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八):伊斯蘭帝國的擴張(上)相關註釋。
:Transoxiana(中亞河間地區)是指注入鹹海的兩條主要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Syr Darya)之間的地區。中亞河間的南邊地區,大約就是現今的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
:Balochistan(巴羅基斯坦),位於現今伊朗和阿富汗尼斯坦以及巴基斯坦(Pakistan)之間的荒漠地區,東邊臨接印度河下游流域。巴羅基斯坦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
Pakistan(巴基斯坦)的原意是烏爾都人(Urdu)的聖潔領地(land of the Pure in Urdu)。烏爾都語是印度伊朗語(Indo-Iranian languages,詳見: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簡史註釋)的一支。巴基斯坦位在中亞和中東和南亞印度大陸的交接地帶,因此是各大帝國和不同種族和各種文化衝突和融合的地區。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河文明的發源地。
古印度河文明的存續約在西元前3300年到西元前1700年之間,之後不知為何消失。後來說印度伊朗語的雅利安人自中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建立梵語文字(Sanskrit)的吠陀文明(Vedic civilization)。吠陀文明之後傳入印度大陸,成為婆羅門教和佛教的起源。之後,西元前543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佔領印度河流域。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被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領軍所滅後,原本跟隨亞歷山大的軍隊將領繼續佔領印度河流域,分別建立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
印度希臘王國
西元前326年,換由印度大陸的孔雀帝國(Maurya Empire)驅離希臘人,佔領印度河流域。之後,希臘人又再次佔領印度河流域,與印度佛教融合建立起希臘佛教文化(Greco-Buddhism)。之後,印度河流域地區不斷的由不同的統治者佔領,一直到西元489年,換由印度河下游流域崛起的萊王朝(Rai Dynasty)佔領。後來,換由波斯薩珊尼帝國佔領。一直到波斯帝國被伊斯蘭帝國滅亡,巴羅基斯坦和印度河流域換由伊斯蘭帝國佔領。
:據傳支那大陸的回族是已經滅亡的波斯帝國的流亡移民的後代。他們是跟著最後一個波斯帝王耶茲吉爾德三世的王子俾路斯流亡到唐帝國而定居在支那大陸。當時唐帝國稱呼伊斯蘭帝國為大食。

圍殺哈理發奧斯曼
雖然哈理發奧斯曼治理伊斯蘭帝國,無論是在收復擴張領土和建立稅政制度,都很有功績。但是他長期重用他的伍瑪業親族,日漸引起其他穆斯林部族的不滿。自伊斯蘭曆30年開始,隨著不知從何而來到處傳送的不滿信件和鼓惑叛反的流言逐漸蔓延,叛變的勢力越來越高張。

伊斯蘭曆35年,也就是西元656年,他們聯合集結到麥地那要逼奧斯曼退位。他們主要是來自埃及和美索不達米雅的庫發(Kufa)和巴斯拉(Basra)。他們有些是不被哈理發奧斯曼重用的人,其中包括征佔埃及的將領阿穆爾,有些是支持阿里的什葉教派(Shia Islam),其中包括阿里的繼子穆罕默德(Muhammad ibn Abi Bakr)。雖然奧斯曼盡力安撫,希望避免叛亂發生,而阿里也居中協調。但是,依然無法平息不知從何而來到處傳送的不滿信件和鼓惑叛反的流言。就在他們獲得奧斯曼的保證,撤離麥地那回埃及的途中,接獲一封假冒奧斯曼的信件,寫著處死所有叛亂的人。於是,忿怒的他們又返回麥地那。

他們約有千人開始在麥地那包圍奧斯曼的住所。奧斯曼為了避免穆斯林的內戰發生,禁止支持他的人叛亂份子敵戰。奧斯曼的飲食也得不到供應,就連阿里也無法勸退他們。發覺麥地那大部分的人保持中立觀望事態的演變,他們的圍堵行徑就越來越囂張。

包圍奧斯曼的事件一直持續到伊斯蘭曆36年的穆哈蘭姆月(Muharram),也就是西元656年的7月17日。前一天晚上,奧斯曼夢見先知穆罕默德告訴他,我們歡迎你的到來。奧斯曼知道這是注定的日子,他平心的等待期間,他唸誦著古蘭經。叛亂的他們翻過圍牆進入他的住所,其中包括阿里的繼子穆罕默德。奧斯曼勸退了他,但是其他人殺死哈理發奧斯曼。在他被殺死後,圍堵事件才結束。之後,一連串的伊斯蘭帝國遜尼教派(Sunni Islam)和什葉教派的內戰又開始。

:庫發和巴斯拉是在伊斯蘭曆14年,也就是西元636年,穆斯林軍團擊潰波斯帝國征佔有美索不達米雅後所設置的地方總督行政城市。庫發位在現今伊拉克巴格達南方170公里,巴斯拉位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匯合流入波斯灣的出海口。
:阿里的繼子穆罕默德是第一任哈理發阿布巴克爾和他的妻子阿絲瑪(Asma)所生的兒子。在阿布巴克爾死後,阿絲瑪改嫁阿里,穆罕默德成為阿里的繼子,並且是他的忠實支持者。
:穆哈蘭姆月是伊斯蘭曆的每年第一個月。

伊斯蘭帝國的內戰
在奧斯曼被圍殺後,阿里被選為新任的哈理發。起初,因為支持他的激進什葉教派穆斯林也參與圍殺事件,為了避嫌,他不想接任。最後在伊斯蘭教團領袖和麥地那城民的勸促下,阿里接任為第四任哈理發。他一上任後,力求公平,並撤換前任哈理發奧斯曼所任用有爭議的伍瑪業家族的總督和高官。權益被削弱的這些伍瑪業家族轉往敘利亞投靠穆阿維葉。他們拒不臣服阿里,他們的敘利亞不受哈理發管轄。

巴斯拉戰役
除了伍瑪業家族,先知穆罕默德再娶的妻子也就是第一任哈理發阿布巴克爾的女兒阿伊莎(Aisha),在麥加朝覲完回麥地那途中得知阿里在奧斯曼被圍殺後被推選為哈理發,她返回麥加。她在麥加集結所有反對阿里的穆斯林,然後轉往巴斯拉,企圖在美索不達米亞調集更多的人力物力,雖然他們佔領了巴斯拉,但是在庫發是支持阿里的大本營。阿里領軍前往敉平,雙方經過幾次談判無成,他們依然拒不臣服阿里。

最後,巴斯拉戰役(Battle of Bassorah)無可避免,阿里的軍隊夜間奇襲以少擊多,打敗阿伊莎的叛亂勢力。這是穆斯林的第一次內戰,總計約有1萬人傷亡。阿里沒有處死先知穆罕默德的遺孀阿伊莎,他要她的弟弟穆罕默德押送她回麥地那。

希非恩戰役
Battle of Siffin

在巴斯拉戰役後,哈理發阿里聽從建議,將首都遷往庫發。因為麥地那處在伍瑪業家族勢力的麥加和敘利亞中間孤立無緣,並且庫發的位置位在廣大伊斯蘭帝國疆域的中心地區,且位在幼發拉底河畔,物產豐饒。他最大的威脅就是伍瑪業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而原先是支持他的征佔埃及的將領阿穆爾已經轉投靠穆阿維葉。他們揚言要為奧斯曼復仇。
雙方各集結穆斯林軍團在敘利亞的希非恩(Siffin)對峙已將近有百天之久。阿里一方約有9萬人,而穆阿維葉一方約有12萬人。在對峙期間,雙方經過幾次談判無成,他們依然拒不臣服阿里。

伊斯蘭曆37年,也就是西元657年7月。希非恩戰役(Battle of Siffin)無可避免,一連鏖殺交戰3天,穆斯林兵士死傷慘重,阿里一方傷亡約2萬5千人,穆阿維葉一方傷亡約4萬5千人。穆阿維葉眼見自己的軍隊死傷更為慘重,沮喪的認為將會戰敗。正當此時,狡詐多謀的阿穆爾提議將古蘭經書頁繫綁在長矛上,表明停戰,由安拉的律法來仲裁。這是心理戰,用來混亂阿里的兵士的戰鬥意志。穆阿維葉採取這項提議。阿里看穿這個畏戰的計謀,他下令將領督令兵士繼續進擊不要上當。但是,他的穆斯林軍團已經軍心散亂,步調不一。

最後雙方決定以仲裁的方式解決誰是哈理發的爭議。未料,阿里一方決心戰鬥到底的將領大為失望和不滿,他們另外聚結成鬨離集教派(Kharijism)叛離阿里。最後,希非恩戰役以阿里一方的穆斯林軍團分裂結束。阿里領軍回到庫發,還要與叛離的鬨離集教派內戰。雖然後來他的軍隊擊潰了他們,但是他的勢力已經大為衰弱。

伍瑪業哈理發
在希非恩戰役出乎意料免於敗戰,且哈理發阿里的強大勢力散解。伍瑪業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得以休養生息,蓄集勢力,伺機取代阿里。

伊斯蘭曆38年。穆阿維葉遣派阿穆爾到埃及與哈理發阿里所任命的埃及總督,也就是他的繼子穆罕默德作戰。阿里派出的援軍將領在前往埃及的途中被毒殺死亡。穆罕默德被阿穆爾擊敗,穆罕默德在被押解到敘利亞途中被殺死。埃及由穆阿維葉統領,而阿里已經無力集結軍隊與強大的穆阿維葉對戰。兩人各自稱為哈理發,伊斯蘭帝國分裂成穆阿維葉的遜尼教派和阿里的什葉派兩個教團。

伊斯蘭曆40年拉瑪丹月(Ramadan)19日,也就是西元661年1月。什葉教團的哈理發阿里在庫發被鬨離集教派的刺客用毒劍暗殺。2天後,阿里死去。在他死後,庫發的什葉教團穆斯林推舉他的長子哈珊(Hasan ibn Ali)為教團領袖伊馬目(imam)兼哈理發

在阿里死後,強大的伍瑪業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進逼庫發,哈珊無力敵對。最後,他退隱到麥地那。在他退隱後,穆阿維葉成為統治伊斯蘭帝國的哈理發,開始遜尼教派的伍瑪業哈理發皇朝(Umayyad Caliphate)。
而前四任的哈理發,阿布巴克爾和奧馬爾和奧斯曼和阿里,被敬稱為是正統哈理發(Rashidun Caliphate)。其中三個是被謀殺死去。

:拉瑪丹月是伊斯蘭曆的每年第九月,本月是穆斯林的齋月,也是十二個月中最神聖的一個月,因為這個月是安拉啟示穆罕默德古蘭經的月份。穆斯林在這個月的每一天,從日出到日落都停止一切飲食、性事以及吸煙等活動。
:Imam(伊馬目)的阿拉伯文原意是領袖元首的意思。什葉教派引用為伊斯蘭教的真正宗教領袖。詳見:伊斯蘭遜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對立
:Rashidun的阿拉伯文原意是被正當引導的(Rightly Guided)。這是遜尼教派的歷史紀述,依據不同版本詮釋,哈珊也被列入正統哈理發之一。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八)



羅馬教廷大分裂(十):伊斯蘭帝國的擴張(上)
依據古蘭經第30章第2節到第6節的記載:羅馬人已經在最近的地方被擊敗。在他們的戰敗後的短短幾年,他們很快地將獲得勝利。這是安拉決定的,無論在以前和以後。這都是由於安拉的協助,祂幫助祂所想要幫助的人。這是安拉所應許的,祂的應許從來都沒有挫敗過。但是許多人不知道。
這是古蘭經中有關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的戰爭的記載,這是安拉的預告啟示。這是在麥加啟示的預告章節,也就是在先知穆罕默德尚未從麥加避走到麥地那的伊斯蘭曆的元年以前,也就是在西元622年7月16日以前所啟示的預告章節。後來,一一應驗。

拜占庭與波斯的帝國戰爭
西元590年,波斯帝國的帝王侯米茲德四世(Hormizd IV)死後,他的兒子侯斯勞二世(Khosrau II)和波斯軍團將領巴赫拉姆為爭奪帝位而內戰。侯斯勞二世戰敗逃到君士坦丁堡尋求拜占庭奧古斯都毛瑞斯(Maurice)的軍援。毛瑞斯為了解決自西元572年以來拜占庭與波斯之間一直無法平息的帝國戰爭,同意派援3萬5000人的軍團協助侯斯勞二世奪回帝位,並且還認他為養子又將女兒嫁給他,交換條件是他必須將美索不達米雅東部沿亞美尼亞北部和高加索伊比利亞(Caucasian Iberian)到安那托利亞凡湖(Lake Van)的邊境領土讓渡給拜占庭帝國統領。

後來,西元591年,侯斯勞二世靠著拜占庭帝國的軍援擊敗巴赫拉姆,成為波斯帝王。兩大帝國的連姻換來短暫的和平,一直到西元602年,拜占庭奧古斯都毛瑞斯被篡皇佛卡斯(Phocas)領軍叛變殺死。侯斯勞二世聲稱為了替他的奧古斯都岳父報仇,他命令他的將領沙赫巴勒茲(Shahrbaraz)率領波斯軍團入侵掠擊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和安那托利亞。
在此波斯外患入侵期間,拜占庭帝國同時在北方邊境的多瑙河岸也有阿瓦爾人(Avars)侵擾。在此外患未平期間,內戰又起,西元608年,駐紮在非洲的軍團將領希拉克流斯父子叛離篡皇佛卡斯。希拉克流斯(Heraclius)接領他的父親老希拉克流斯(Heraclius the Elder)的軍團,在裡應外合的情勢下,輕易的攻領君士坦丁堡,殺死篡皇佛卡斯,成為奧古斯都。

而趁著拜占庭帝國內戰紛亂期間,波斯帝國持續往西進擊。西元613年,沙赫巴勒茲率軍攻佔敘利亞行省的大馬士革。隔年,西元614年,他再領軍攻佔耶路撒冷,搗毀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並且擄獲真十字架(True Cross)。緊接著,波斯軍團乘勝入侵安那托利亞擊潰希拉克流斯的拜占庭軍團,並在西元618年攻佔埃及。此時的波斯帝國是薩珊尼皇朝(Persian empire of Sassanid dynasty)前所未有的最大疆域。
如此羅馬人已經在最近的地方被擊敗,一如古蘭經古蘭經第30章所記載,緊接著,則是羅馬人很快地將獲得勝利。


希拉克流斯的拜占庭軍團和侯斯勞二世的波斯軍團的帝國戰爭

面對拜占庭帝國的殘破局勢,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在易守難攻的君士坦丁堡休養整軍,一直到西元622年,他才得以開始親自率領軍團重新上戰場作戰。自此,局勢開始攻守易位大逆轉。希拉克流斯率領拜占庭軍團自安那托利亞經亞美尼亞一路進擊到美索不達米雅北境期間,將波斯帝國國教查拉斯特教(Zoroastrianism)的拜火聖殿摧毀,回報先前耶路撒冷聖墓教堂被搗毀和真十字架聖物被劫的恥辱教仇。

在此拜占庭期間外患期間,波斯帝國同時在北方邊境的南高加索山區(South Caucasus)也有西突厥(Western Turks)侵擾。在此外患未平期間,內亂又起,波斯帝王侯斯勞二世的王子卡瓦德赫(Kavadh II)作亂反對他。他把反對他的王子囚禁,並命令他的將領沙赫巴勒茲領軍聯合阿瓦爾人圍擊君士坦丁堡。

西元627年,拜占庭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率領約7萬人的大軍,已經兵臨逼嚇波斯帝國的首都泰西封(Ctesiphon),而波斯將領沙赫巴勒茲圍擊君士坦丁堡徒勞無功。泰西封被拜占庭軍團攻佔後,波斯帝王侯斯勞二世逃離,被囚禁的波斯王子卡瓦德赫被貴族放出,自稱為帝王。卡瓦德赫自稱為波斯帝王後,他在床上殺死他的父親侯斯勞二世,並且把他的18個兄弟一起處死,隨後再與拜占庭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和談,將波斯軍團從所有先前佔領的拜占庭帝國領地撤離。

西元628年,希拉克流斯的徹底擊敗波斯帝國後,圖謀篡位波斯帝王的沙赫巴勒茲將真十字架還給希拉克流斯。他先凱旋回君士坦丁堡慶功,西元630年,真十字架被擄走經過16年後,才回到耶路撒冷。為此大勝利,希拉克流斯捨棄奧古斯都的頭銜稱號,改以希臘文的巴希列斯(Basileus)自封為王中之王的稱號。並且他以希臘文取代拉丁文成為官方的正式用語。

:在此的羅馬人是指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西元395年,狄奧多西病死,他是最後一個統一治理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在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領西東羅馬帝國疆域,自此以後,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不再合併。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又稱為拜占庭帝國。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三):君士坦丁的新羅馬城,以及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四):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五):伊斯蘭帝國的崛起
:高加索伊比利亞位於現今喬治亞(Georgia)東部連南部地區。

高加索伊比利亞(Caucasian Iberian)
:阿瓦爾人是由當時活躍在東歐的不同游牧部族組成的聯盟,其中包括有匈奴人和突厥人。
:聖墓教堂又稱為復活教堂(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座落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殉教地各各他(Golgotha)。而真十字架是耶穌被釘死的十字架。詳見:真十字架的傳奇故事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相關註釋。
:突厥人是當時活躍在亞洲大陸北方到裏海的游牧民族,又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是當時支那大陸唐帝國的強大外患。有關於突厥帝國,詳見: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四)
:泰西封約位於現今伊拉克巴格達(Baghdad)東南32公里處的底格里斯河畔。
:奧古斯都(Augustus)是自西元前27年屋大維以來,羅馬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也就是羅馬帝國皇帝的正式稱號(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奧古斯都的羅馬皇庭)。自希拉克流斯改以巴希列斯,以後約有800年都是以此稱號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直到拜占庭帝國滅亡。

波斯薩珊尼王朝的血腥皇庭
雖然拜占庭帝國最後獲得勝利,但是兩大帝國的連年征戰已經使帝國財政耗竭,兩敗俱傷。並且由於必須加重苛稅,更使人民大為不滿。這是伊斯蘭帝國擴張的開始。和拜占庭帝國的連年戰爭已經以戰敗結束,但是,波斯帝國的爭權內亂才剛開始。

西元628年,卡瓦德赫二世殺了他的父王侯斯勞二世和18個兄弟後,自稱波斯帝王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他臨死前,託付希拉克流斯作為他的7歲王子阿爾達希爾三世(Ardashir III)的監護人。雖然拜占庭帝王希拉克流斯是他的監護人,年幼的阿爾達希爾三世繼位波斯帝王短短18個月後,就被軍團將領沙赫巴勒茲殺死。雖然篡位為波斯帝王,他也無法抵禦西突厥軍隊的入侵,西元630年,篡位的沙赫巴勒茲也被謀殺死。

波斯女皇布蘭達Photobucket波斯女皇阿札米達

波斯薩珊尼皇庭的血腥,使波斯帝國陷入無政府的狀態。在此內亂難定的時候,第一位女皇布蘭達(Borandukht)接任為波斯帝王。她是侯斯勞二世的女兒,卡瓦德赫二世的妹妹,也就是被殺死的年幼阿爾達希爾三世的姑姑。她努勵改革圖治,她降低人民的稅率,她希望可以盡快回復波斯帝國的安定,但是她依然無法有力地掌控統治的權力。西元631年,布蘭達也被謀殺死。
在她死後,她的年輕貌美妹妹阿札米達(Azarmidokht)在紛亂中接任為第二位波斯女皇。她們是波斯帝國唯二的女皇,但是她們都無法使波斯帝國恢復安定。阿札米達接任不久,一個壯老軍將法洛赫(Farrokh)想強娶她為妻,藉此成為波斯帝王。她以謀殺法洛赫來阻止這件奸謀不久。他的兒子羅斯坦(Rostam)領軍進入首都泰西封,殺了她來報殺父之仇。西元631年,阿札米達也被謀殺死。

在她們死後,同時有兩個貴族自稱為波斯帝王,但是他們也無法維持很久。一直到西元632年,年少的耶茲吉爾德三世(Yazdgerd III)在羅斯坦的支持下接任波斯帝王,篡位頻頻內亂不定的情況才停止。他是侯斯勞二世和拜占庭帝國奧古斯都毛瑞斯的女兒的直系孫子,他是一個受有良好貴族教育的帝王,他一上任就努勵改革圖治,並且他和拜占庭帝國連姻結盟,他娶了巴希列斯希拉克流斯的孫女為妻子。耶茲吉爾德三世希望可以盡快回復波斯帝國的安定,但是阿拉比亞的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軍隊在完成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後,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Khalid ibn al-Walid)乘勝領軍,開始征戰入侵波斯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

:詳見: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上

波斯帝國的最後勝利
西元633年,也就是伊斯蘭曆12年,在阿拉比亞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派命哈立德率領約18000人的穆斯林軍隊征戰入侵波斯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短短一年期間,哈立德橫掃擊潰波斯軍團。雖然軍力衰敗的耶茲吉爾德三世向拜占庭帝國的巴希列斯希拉克流斯求援,兩大帝國的聯合軍團在幼發拉底河畔的費拉茲戰役(Battle of Firaz)慘敗。所幸穆斯林軍隊轉西往征戰敘利亞,僅留約9000人的軍力駐戰美索不達米亞。他們沒有繼續進擊泰西封的打算,波斯帝國得以在驚嚇的一連串敗戰中喘息,試圖振作整軍逆襲,收回失地。

這是波斯帝國滅亡前的最後勝利。約有10000人的波斯軍團在希拉(Hira)城外的河橋戰役(Battle of the Bridge)中輕易擊敗那沒有哈立德領軍的穆斯林軍隊。原本約有9000人駐戰的穆斯林軍隊,慘敗後僅剩3000人,並且領軍的將領陣亡。所幸波斯軍團被調回泰西封敉平叛亂,他們沒有乘勝追擊,戰敗的穆斯林軍隊得以在幼發拉底河西岸挑釁騷擾。

正當穆斯林軍隊全力在敘利亞與拜占庭軍團作戰期間,波斯帝國在經過3年的整軍休養後,耶茲吉爾德三世派命羅斯坦率領約6萬人的軍團準備全力軀擊穆斯林軍隊離開美索不達米亞。得知波斯軍團如此大陣仗,在麥地那的新任哈理發奧馬爾先下令穆斯林軍隊從美索不達米亞撤離到阿拉比亞的邊境沙漠。

有備而來的波斯軍團,編制有約4萬5000人的步兵團,1萬5000人的重裝騎兵團,以及33隻印度戰象團(Indian war elephant corps),分成4支距離有150公尺的右翼中右中左和左翼的軍團。他們在幼發拉底河東岸駐紮,陣線展開可達4公里。

面對波斯軍團如此大陣仗,伊斯蘭教團哈理發奧馬爾派命先知穆罕默德的舅舅沙德(Sa`ad ibn Abī Waqqās)率領約4000人的穆斯林軍隊自麥地那出發,沿路與阿拉比亞各部族軍隊會合,其中包括轉投歸伊斯蘭教團統治的基督教軍,總計約有2萬5000人,進入美索不達米亞駐紮在希拉西南方的卡迪西亞(al-Qādisiyyah)和波斯軍團對峙。正當穆斯林軍團處在軍力不足且多為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的不利局勢,所幸在敘利亞的嫻熟善戰的穆斯林軍隊正巧在雅莫科河戰役擊潰拜占庭軍團。哈理發奧馬爾隨即調動約5000人的精銳穆斯林戰士自敘利亞火速東往到美索不達米亞援戰。他們準備以約3萬人來重新攻佔美索不達米亞。

卡迪西亞戰役
If we fight for an hour or so more, the enemy will be defeated. So, warriors of the Bani Tameem make one more attempt and victory will be yours.

伊斯蘭曆15年,也就是西元636年乾冷的11月。波斯軍團渡過幼發拉底河,4支分軍團以相隔500公尺推進到卡迪西亞與穆斯林軍團決戰。
11月16日,第1日的混亂象戰。雙方先以戰將一對一生死決鬥,不分勝負。之後,波斯軍團司令羅斯坦指揮左翼軍發動攻擊,他們先以密集的箭雨襲擊穆斯林軍團右翼,掩護戰象和重裝騎兵隊進擊。穆斯林軍隊右翼面對龐大的戰象巨獸陷入苦戰,騎兵隊的馬嚇得失去控制。穆斯林軍團司令沙德下令中右軍的步兵團往右翼支援作戰的期間,見此,波斯軍團司令羅斯坦隨即指揮右翼軍發動攻擊,印度戰象團依然在戰場上取得優勢,穆斯林左翼軍同樣進入苦戰。見此,沙德傳令要左翼軍將領設法先應付波斯的戰象軍團,他們以弓箭集中瞄射坐在戰象上的象兵,並且將象轎的鞍帶切斷。波斯戰象團在此簡單有效的圍擊下全面敗退。穆斯林軍團隨即以步兵團正面推進,騎兵團攻擊波斯軍團側腹逐漸扭轉戰局。見此,波斯軍團司令羅斯坦親自領軍上前線作戰,勉強擊退他們。第1日的混亂戰在黃昏結束。


波斯軍團的印度戰象團

11月16日,第2日的駱駝欺敵戰。由於戰象團在第1日的損傷,無法上戰場,波斯軍團採取守勢應戰。早上,雙方以戰將一對一生死決鬥,不分勝負至中午,自敘利亞雅莫科河戰場趕來的約5000人穆斯林精銳援軍抵達戰場。狡捷的穆斯林援軍以小隊分批加入前線,使敵軍誤以為穆斯林援軍援援不絕而信心動搖。在精銳的援軍即時抵達後,穆斯林軍團右翼中右中左和左翼4支軍團,全面發動攻擊。波斯軍團一一將穆斯林軍隊擊退。見此,狡捷的穆斯林軍隊,將他們的駱駝偽裝打扮成怪獸,波斯騎兵團的馬嚇得失去控制。穆斯林軍團趁此再發動攻擊,從敘利亞趕來的精銳騎兵隊由塔敏部族(Banu Tamim or Tameem)的夸卡(Qa’qa ibn Amr)率領集中攻擊波斯的中右軍,試圖擊殺波斯軍團司令羅斯坦,但被擊退。雙方激戰到暗夜才第2日的戰事。
11月17日,第3日的熬夜血戰。誤以為援援不絕的穆斯林援軍的陸續到來,羅斯坦決定發動攻擊儘早結束這場戰役。他將印度戰象團,全部調度上戰場,每隻戰象身旁都有步兵隊和重裝騎兵隊護衛作戰,並且先以密集箭雨和投射石塊掩護所有4支作戰軍團進擊。穆斯林騎兵隊的馬同樣地嚇得失去控制,穆斯林軍團節節敗退。波斯軍團司令羅斯坦指揮軍隊攻堅往穆斯林軍團的司令沙德的營帳前進,他想殺死敵軍的主帥來使穆斯林軍團瓦解。
見此,沙德下令穆斯林軍團無論是用擊瞎牠們的眼睛或砍斷牠們的腿,務必達成將戰場上的巨獸戰象徹底摧毀。穆斯林戰士在中午前,達成這項任務,所有巨獸戰象有的往回衝進波斯軍團,有的往幼發拉底河邊奔逃,戰場上已經一隻不剩。
戰局扭轉,沒有戰象團的波斯軍團開始驚亂,不知如何攻擊推進。穆斯林軍團的司令沙德下令穆斯林軍團發動全面逆襲攻擊。雙方近身肉搏相互砍殺,戰場上處處橫躺著陣亡的屍體,一直到暗夜依然沒有停戰,沒有人敢放下手中的武器,即使已經筋疲力盡。
11月17日,第4日穆斯林的勝戰。熬夜的血戰在日出後,沒有任何命令,雙方各自退出戰場休息,疲憊的波斯軍團戰士以為同樣疲憊的穆斯林戰士也一樣無力再戰。

未料,穆斯林左翼軍的前線指揮官夸卡對著疲憊的穆斯林戰士說:如果,我們可以再繼續戰鬥一個時刻或能更久,敵軍一定會被我們擊敗。所以,來自塔敏部族的戰士們,再作一次突擊,勝利將會是屬於你們的。

穆斯林的左翼軍在夸卡的率領下轉回戰場追擊疲憊的波斯軍團右翼軍,緊跟著,帶動所有穆斯林軍團轉回戰場作最後攻擊。雙方繼續鏖戰到中午,夸卡的塔敏部族戰士突擊到波斯軍團的司令營帳將羅斯坦殺死。戰場上不知情的波斯戰士依舊奮戰到下午,他們的前線指揮戰將也逐一被穆斯林軍隊圍擊而陣亡,在得知軍團司令羅斯坦陣亡後,無人領導指揮的他們全面潰亂。所幸在一個僅存將領賈利紐斯(Jalinus)的率領下,整軍不亂的撤退,避免全軍覆沒。最後,約6萬人的波斯軍團傷亡近半退敗,穆斯林以傷亡約6000人為代價,打贏這場重新攻佔美索不達米亞的卡迪西亞戰役(Battle of al-Qādisiyyah)。

:塔敏部族是阿拉比亞的大部族之一,居住阿拉比亞內陸中心的內志(Nejd)高原地帶,在利達戰爭時,在他們的有名聲眾望的部族領袖馬立克在戰敗後被「安拉之劍」哈立德殺死後,歸服伊斯蘭教團。詳見: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上

征戰伊朗高原
在卡迪西亞戰役後,穆斯林軍隊乘勝渡過幼發拉底河直撲圍擊底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伊斯蘭教團的哈理發奧馬爾遣派使者要求波斯帝王耶茲吉爾德三世捨棄多神教的查拉斯特教,改信伊斯蘭教。耶茲吉爾德三世拒絕,並且回告查拉斯特教不是多神教而是開化文明的一神教,他對於野蠻未開化的阿拉比亞穆斯林以安拉之名奴役婦女,更加以譴責。但是,已經沒有強大軍團護衛的他很快地就棄守撤離,一路往東奔逃。狡捷的穆斯林軍隊輕而易舉攻拿下泰西封後,一路尾隨追擊。

Photobucket札格羅斯山脈

他們被一路追擊到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 ,耶茲吉爾德三世和保護他的殘敗波斯軍隊越過山脈回到古波斯帝國的起源地伊朗高原的米底亞(Media or Medea)。所幸哈理發奧馬爾顧慮領土擴張太快,治理困難,停止穆斯林軍隊進入伊朗高原繼續追擊。耶茲吉爾德三世得以在米底亞喘息,試圖振作再次整軍逆襲,收回失地。
未料,狡捷的穆斯林軍隊不願停止征戰,他們自行越過札格羅斯山脈進入伊朗高原,並且散播哈理發奧馬爾死去的假消息。誤信假消息的耶茲吉爾德三世遣派倉促整軍的波斯軍團提早發動逆襲戰爭。西元642年,約有10萬人的波斯軍團在尼哈汪戰役(Battle of Nihawānd)中傷亡近半。雖然這是關係到波斯帝國存亡的戰役,但是他們輕易地就被利用高原地形來作戰的約2萬人的穆斯林軍隊擊潰。

:札格羅斯山脈位在伊朗(Iran)西部境內,接臨伊拉克(Iraq)的東邊境。
:米底亞(Media or Medea)位於現今伊朗的西北方地區,而波斯(Persia)一詞則是源自於亞述人(Assyria)用來指稱住在現今伊朗的西南方地區的部族。米底亞和波斯部族都是印歐語族的雅利安人(Aryan),後來被西方的歐洲人通稱為波斯人。雅利安人則統稱自己是伊朗人。Iran(伊朗)的意思是雅利安人的領地(Land of the Aryans)。有關波斯帝國,詳見:波斯帝國簡史
:尼哈汪(Nihawānd)位在現今伊朗西北的哈馬丹(Hamadan)附近。哈馬丹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城站。

波斯帝國的滅亡
在尼哈汪戰役後,已經無法再集結軍隊的耶茲吉爾德三世往東逃亡期間,他除了試圖向突厥人求援,還派遣他的王子俾路斯(Pirooz)到支那的唐帝國(Tang Empire)求援。他沒有得到任何軍隊援助,還受到地方官員的敵視。

伊斯蘭曆31年,也就是西元651年。波斯帝王耶茲吉爾德三世流亡到大呼羅珊地區(Greater Khorasan)土庫曼尼斯坦(Turkmenistan)的梅爾夫(Merv)時,被一個當地的磨坊主人謀財害命殺死。波斯帝國滅亡,他的王子俾路斯在東突厥斯坦(East Turkestan)的領地顛沛流亡。

在波斯帝國最後一個帝王死後,穆斯林軍隊繼續往東進擊征戰,直到他們輕易地佔領整個日出之地的大呼羅珊地區和繼續往東南邊擴佔到印度河(Indus River),才停止。

:依據支那後晉國舊唐書的記載,波斯王子俾路斯是在西元661年到唐帝國長安,當時的皇帝是唐高宗。唐帝國朝廷設置一個波斯都督府,並且任命俾路斯是總督將領。但是有名無實。不過,對照年代,相差約近有20年之久,舊唐書的年代記載應該有誤。
:呼羅珊在波斯語的原意是日出之地(the land of sunrise)。呼羅珊是現在伊朗東北的一省。大呼羅珊地區包括現今的伊朗東北,阿富汗尼斯坦(Afghanistan)西北,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西部,土庫曼尼斯坦南部,以及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的注入鹹海(Aral Sea)的阿姆河(Amu Darya)流域。土庫曼尼斯坦境內大多是卡拉克姆沙漠(Karakum Desert)。
Photobucket裏海和大呼羅珊地區的國家
:東突厥斯坦是指現今支那中國的新疆。突厥斯坦(Turkestan)的意思是突厥人的領地(Land of the Turks)。東突厥斯坦是支持新疆自中國獨立的突厥人後裔維吾爾族所用的國家名稱。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七)



羅馬教廷大分裂(九):伊斯蘭教團的帝國戰爭
伊斯蘭曆10年,也就是西元632年,伊斯蘭教團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麥地那的穆斯林無人可以承擔既是先知又是政教合一的元首,並且立法兼作裁判又發號司令指揮軍隊作戰。誰才是安拉的先知的繼承人,也就是哈理發(Caliph)?穆罕默德並沒有明確指定誰是他的繼承人,因此在他死後,麥地那的穆斯林立即為爭論誰是哈理發而衝突頻起。不止麥加的遷士和麥地那的輔士爭辯不合,有軍商實力的家族派系相互爭權對立。原本降服在伊斯蘭教團統領之下的阿拉比亞,也趁此穆罕默德去世後的紛紛擾擾爭權期間,叛亂頻起。

伊馬目和哈理發的對立
為了如何決定誰是哈理發,他們分成兩派。
一派是遜尼派(Sunni Islam),他們支持先知穆罕默德的好友也是他再娶妻子阿伊莎(Aisha)的父親阿布巴克爾,另一派是什葉派(Shia Islam),他們支持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也是他女兒法替瑪(Fatimah)的丈夫阿里。
遜尼派認為,雖然阿里是先知的親堂弟和女婿,但是先知生前並沒有公開指定他為繼承人,並且先知曾經說過依據傳統由各家族領袖會商投票是決定部族大小事務的最佳方式。因此,決定先知的繼承人哈理發必須由選舉產生。而什葉派則認為,先知是由安拉選命的伊斯蘭伊馬目(imam),不能由選舉所產生,因此必須以神命傳承的指授方式來決定誰是伊馬目。而阿里是先知的親堂弟和女婿,並且先知在世時,已經指授阿里是他的繼承人。

就在這兩派互不相讓的對立期間,聽聞遜尼派的部族選舉主張,麥地那的輔士們則自行開會準備選舉出自己的伊斯蘭教團領袖。以阿布巴克爾和奧馬爾為首領的遷士統治集團,得知消息後,即刻阻止輔士的選舉會議,並且說,新的教團領袖必須是麥加的古萊氏族人,如果麥地那的輔士自行選出領袖,將會使伊斯蘭教團分裂瓦解。此時奧馬爾推舉阿布巴克爾為哈理發,並且強迫得到在場大多數穆斯林的同意。


右寫「穆罕默德」,左寫「阿里」的阿拉伯文雙向圖(ambigram)

在此阿布巴克爾逕自成為哈理發期間,阿里和他的妻子法替瑪正在為先知穆罕默德處理喪事,他們被排除在外。後來,阿里和支持他的穆斯林拒絕承認阿布巴克爾的繼承身份。阿布巴克爾和奧馬爾率領支持他們的穆斯林到法替瑪的家裡,奧馬爾揚言如果阿里拒絕承認並臣服哈理發阿布巴克爾,他們會放火燒房子。阿里的妻子法替瑪,也就是先知的女兒,在這場攻擊衝突中受傷,不久後死去。伊馬目阿里在埋葬他的妻子後退隱。在他退隱後,阿布巴克爾確定成為伊斯蘭教團的哈理發,也就是先知的繼承人。

:Sunni的原意從Sunnah延伸而來。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遵循的道路,後來被支持阿布巴克爾的穆斯林引用為遵循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和教誨的教派名號,也就是Sunni Islam(遜尼派)。遜尼教派是伊斯蘭教的最大教派,現在全世界的穆斯林約有85到90%屬於遜尼教派。除了古蘭經外,遜尼教派另外編輯有六部聖訓集(Six major Hadith collections)。而這六大聖訓集,大多是阿布巴克爾的女兒,也就是穆罕默德再娶的妻子阿伊莎所收集編錄的。
:Shia的阿拉伯文的原意是追隨者的意思,後來被支持阿里的穆斯林引用為追隨神聖傳承繼承人的教派名號,也就是Shia Islam(什葉派)。而所謂的神聖傳承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傳承給阿里再一脈傳承,不能以選舉的方式來產生。現在全世界的穆斯林僅約有10到15%屬於什葉教派,而且分佈相當集中,主要分佈在伊朗(Iran),亞賽拜然(Azerbaijan),巴林(Bahrain),伊拉克(Iraq)。另外在黎巴嫩(Lebanon)和科威特(Kuwait)的什葉教派穆斯林也佔有多數。除了古蘭經外,什葉教派另外編輯有四部聖書。而這四部聖書,主要是經由穆罕默德的女兒法替瑪所收集編錄的。
:Imam(伊馬目)的阿拉伯文原意是領袖元首的意思。什葉教派引用為伊斯蘭教的真正宗教領袖,而這是安拉所選命來引導穆斯林的,是從先知穆罕默德一脈傳承而來。什葉教派認為伊瑪目代表伊斯蘭教的教宗,即人和安拉之間的中介,有特別神聖的意義,古蘭經中的隱義,只有通過伊瑪目的秘傳,信眾才能知其奧意。
在遜尼教派中,伊馬目單純是集體禮拜時在眾人前面率眾禮拜的人,而哈理發(Caliph)才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
:依什葉派的觀點,先知穆罕默德還在麥加的時候,在一次家族餐會中,已經指命他的堂弟阿里為繼承人。不止於此,在最後的告別朝覲後,在回到麥地那的路上,經過一個尬迪爾胡姆(Ghadir Khumm)的綠洲時,先知穆罕默德公開在穆斯林眾人面前指命阿里為他的繼承人。但是,後來遜尼派曲解先知的指命宣告。現在什葉教派有尬迪爾胡姆的節日,紀念阿里合法繼承先知穆罕默德這件事。(詳見:伊斯蘭遜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對立
穆罕默德在尬迪爾胡姆授命阿里為繼承人

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
安拉的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確定由阿布巴克爾接任後,他開始領導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軍隊討伐趁著先知死後的紛亂來脫離伊斯蘭教團統治的阿拉比亞叛教部族。因為他們聲稱他們只臣服先知穆罕默德,在他死後,他們由自己部族的先知來領導,他們和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已經沒有臣服的關係,也沒有繳納貢稅的義務。
除了在阿拉比亞中部的內志(Nejd)高原東部地區的亞瑪瑪(Yamamah),有一支信仰基督教的強大哈尼法部族(Hanifa),不受麥地那哈理發的統治。另外,在阿拉比亞東部波斯灣的巴林(Bahrain),和南部的阿曼(Oman)和葉門(Yemen),這些原本是波斯帝國統治領地的部族王國,也脫離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管轄。

伊斯蘭曆11年,在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派出11支穆斯林兵團,橫越過魯卜哈利大沙漠(Rub' al Khali)遠征,開始進行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Ridda wars)。

安拉之劍
這11支遠征作戰的穆斯林兵團中,最精銳的一支4000人軍隊,是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The Sword of Allah)的戰將哈立德(Khalid ibn Walid )所率領。他曾經在木塔戰役與拜占庭帝國的羅馬軍團作戰,當時他在戰場上砍斷九把刀劍,率領3000人穆斯林軍隊重創約10000人的羅馬軍團而光榮戰敗。如今,他再次握著「安拉之劍」率領穆斯林軍隊前往亞瑪瑪和阿拉比亞的部族軍隊作戰,開始他不曾敗戰的神奇勝戰的光榮軍旅。

他首先率領穆斯林軍隊與內志高原東北地區的塔敏部族(Tamim)作戰。他們的領袖是能詩能武又寬大的馬立克(Malik ibn Nuweira),他在戰敗投降後被哈立德毫不留情的處死。在阿拉比亞馬立克是個有名聲和有眾望的部族領袖,對於哈立德毫不留情的處死所引來的調回責難,哈理發阿布巴克爾說,安拉之劍已經拔起,不能插回刀鞘。

亞瑪瑪戰役
在輕易敉平內志高原周圍地區的叛教部族後,哈立德集結約13000人的穆斯林軍隊,準備討伐最強大的哈尼法部族軍隊。他們的領袖是穆賽利瑪(Musaylimah),他精通神奇魔術又自稱也是安拉的先知。雙方在哈尼法部族的居住地亞瑪瑪交戰,這是哈尼法部族的的存亡戰爭,他們動員約40000人的軍隊做最後的殊死戰。但是,安拉之劍哈立德所率領的穆斯林軍隊擊潰了他們。哈尼法軍隊將近約有21000人傷亡,而戰勝的穆斯林軍隊僅約有1300人傷亡。
在這場血腥交戰的亞瑪瑪戰役(Battle of Yamama)中,有許多能背誦古蘭經的穆斯林戰士陣亡,使古蘭經的傳承出現危機。哈理發阿布巴克爾在奧馬爾的建議下,下令開始蒐集所有散亂的古蘭經經文抄寫成冊,編輯成唯一的版本,這也就是後來的古蘭經定本。

在亞瑪瑪戰役後,其他叛教部族也已經被敉平歸降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所有在阿拉比亞東部和南部殘餘的波斯帝國勢力也被清除。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所領導的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不到1年就大致底定。這是完全由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統領的阿拉比亞,自此,安拉之劍開始乘勝向外遠征和波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正面交戰。

:內志(Nejd)位在現今阿拉伯半島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高原地帶。內志(Nejd),阿拉伯文的意思就是高地。內志的東邊地區稱為亞瑪瑪。
:Rub' al Khali(魯卜哈利)阿拉伯文原意是空曠的四分之一,翻成英文是(Empty Quarter)。魯卜哈利大沙漠位在阿拉比亞半島的中南部地區。
:據傳穆賽利瑪可以將蛋放進密封的瓶子,還可以將鳥的翅膀切斷,然後再黏癒,讓鳥可以重新飛翔。

征戰美索不達米亞
Photobucket

伊斯蘭曆12年,也就是西元633年,在討伐叛教徒的利達戰爭大致底定後,哈理發阿布巴克爾決定向外擴張伊斯蘭教團的勢力領域。他下達一項新的軍事任務給剛在亞瑪瑪戰役戰勝的哈立德,要他即刻率領穆斯林軍隊會合阿拉比亞東北方的三個部族軍隊,轉往攻襲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Persian empire of Sassanid dynasty)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並佔領行政首府希拉(Hira)。接到任務命令的哈立德率領總計約18000人的穆斯林軍隊征戰美索不達米亞。

他很清楚的知道波斯軍隊和穆斯林軍隊的優劣差別,波斯軍隊裝備優良訓練有素,但是缺少機動的戰鬥能力,而機動迅速正是穆斯林軍隊的優勢。於是,他為了讓笨重的波斯軍隊更加疲憊,他先派人送一封信給他們的將領侯穆茲(Hormuz),跟他說:要不就改信奉伊斯蘭教,要不就被處死,不然就是繳納貢稅。如果不照辦,你將只有怨悔的下場,因為我率領著一群你想著活命,他們就想著死的人。

連四場勝戰
接到哈立德的宣戰書信,侯穆茲率領約20000人的波斯軍隊前往應戰。哈立德先不與對方正面交戰,而是移動軍隊轉換陣地,讓波斯軍隊追趕疲憊。最後,疲憊的波斯軍隊和穆斯林軍隊在卡吉瑪(Kazima)和穆斯林軍隊對壘交戰,哈立德在戰前的決鬥殺了侯穆茲。見到他們的主帥被殺死後,波斯軍隊大亂。哈立德下令穆斯林軍隊發動攻擊,波斯軍隊的笨重鐵鍊軍撤退不及,幾乎全被殺滅。

在鐵鍊戰役(Battle of Chains)後,穆斯林軍隊乘勝長驅追擊進入美索不達米亞與再度集結的約20000人的波斯軍隊又發生河邊戰役(Battle of River),波斯軍隊再度傷亡約有6000人慘敗。緊接著,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再率領軍隊更深入美索不達米亞,如同騎乘駱駝奔馳在無人的沙漠一般,繼續在瓦拉賈戰役(Battle of Walaja)中,以前後圍擊戰術(double envelopment)擊潰一再落荒而逃又再度集結的約有將近25000人的龐大波斯軍隊。

在瓦拉賈戰役後,僥倖逃離的波斯軍隊又再度在幼發拉底河畔的烏來斯(Ullais)集結約30000人掙扎應戰。隨後追擊而來的約15000人穆斯林軍隊,在哈立德的率領下,為了避免讓慌亂害怕的敵軍有時間可以整軍研擬作戰計畫,當天隨即與波斯軍隊在幼發拉底河畔正面搏殺交戰。

這是一場不分勝負的血戰,除了刀刃砍殺沒有任何戰術,沒有任何一個人顯出懦弱。面對如此的僵局,厭煩又暴怒的哈立德向安拉祈禱:安拉啊!如果要賜給我們勝利,就讓我看見敵軍的戰士沒有一人可活,直到他們的河流,流著他們的血。
於是,他下令穆斯林騎軍將任何想要活命突圍的波斯敵軍戰士,全部趕回河畔的戰場繼續與想死的穆斯林戰士正面搏殺。最後,所有被迫戰死到最後的波斯敵軍戰士,總計約30000 人,全部被殺滅,他們的血流成河。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以傷亡約2000人的代價,打贏這場烏來斯血河戰役(Battle of Ullais)。

佔領希拉
在一連四場的鐵鍊戰役和河邊戰役和瓦拉賈戰役以及烏來斯血河戰役決定勝負後,一路橫掃的穆斯林軍隊在哈立德的率領下,輕易就佔領美索不達米亞的行政首府希拉。緊接著,穆斯林軍隊再一路輕易進佔希拉周圍的其他大城市。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在沒有一場敗戰的短短四個月期間,完成佔領控制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的任務,並且重創殲滅波斯帝國的精銳軍團。奄奄一息的波斯帝國只能謀求與宿敵拜占庭帝國的羅馬軍團聯合掙扎應戰。

美索不達米亞大城市圖

擊潰波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聯軍的費拉茲戰役
在佔領控制美索不達米亞後,哈立德領軍轉往阿拉比亞北部支援另一支穆斯林軍隊討伐一支約10000人的基督教軍,輕易殺戮殲滅後,他再領軍趕回美索不達米亞,將四支正在倉促集結的波斯軍隊,趁暗夜掩護分別一一削滅。之後,他再領軍到美索不達米亞邊境的費拉茲(Firaz)與波斯和拜占庭的聯軍作戰。

伊斯蘭曆12年,也就是西元634年的1月,面對這支約有10萬以上的龐大帝國軍團,哈立德僅以約15000人的穆斯林軍隊應戰。毫無驚慌畏懼地靜待帝國軍團聯軍渡過幼發拉底河。在兩大帝國軍團一渡河後,穆斯林軍隊突襲佔領河橋,切斷他們的後路。之後,全面圍擊戰開始,10萬人以上的帝國聯軍如同入網的魚群,驚慌畏懼的他們,唯一的出口是幼發拉底河。兩大帝國的軍隊在自相擠踏和落河的戰局下慘敗,至少有超過5萬人以上尚未和穆斯林軍隊作戰就已經先被踩死和淹死。幼發拉底河成為漂流著帝國屍體的墳場。

一天之內,費拉茲戰役(Battle of Firaz)結束。這是哈立德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最後一次戰役。之後,他接到哈理發阿布巴克爾的指令,率軍轉往征戰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行省(Syria)

:詳見: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上
:Jizya,吉茲亞稅,也就是人頭丁稅。依據古蘭經第9章第29節的記載:安拉說,不信安拉和末日,不遵安拉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地交納丁稅。
:美索不達米亞就是兩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當時的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的皇帝正好去世不久,在篡位頻頻內亂不定的情況下,年少的耶茲吉爾德三世(Yazdgerd III)接任皇帝。最後波斯帝國被阿拉比亞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軍隊進襲而滅亡,他成為最後一個薩珊尼皇朝的帝王。薩珊尼皇朝信奉查拉斯特教(Zoroastrianism)。有關查拉斯特教,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相關註釋。
:卡吉瑪(Kazima)位於現在科威特境內。
:為了防堵敵軍騎兵攻擊突破側翼,當時波斯軍隊的編制,在左右兩翼有鐵鍊軍。
:當時的阿拉比亞部族的基督教軍,主要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拉赫姆王國(Lakhmids)的基督徒。他們信奉的是一性教義(Monophysitism)的基督教。拉赫姆王國在西元602年左右,被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併吞。
:當時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行省,包括現今的敘利亞,約旦(Jordan),以色列(Israel),巴勒斯坦(Palestine),黎巴嫩(Lebanon)以及土耳其(Turkey)南部。當時的敘利亞是拜占庭重要的富裕行省。

征戰敘利亞
Photobucket

接到新任務命令的哈立德,率領他的一半軍隊約9000人橫越沙漠挺進敘利亞與在當地的穆斯林軍隊會合圍攻大馬士革(Damascus)。他和他的穆斯林軍隊一到達敘利亞,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巨大的抵戰,因為厭惡拜占庭帝國更為嚴苛稅捐的居民,寧願繳納負擔較少的伊斯蘭教團人丁稅,降服穆斯林軍隊。他和他的穆斯林軍隊幾個月一路挺進往大馬士革前進期間,他輕易的擊潰加薩尼王朝(Ghassanid)的基督教軍。之後,他繼續領軍往波斯拉(Bosra)與正在當地與拜占庭羅馬軍團作戰的約4000人穆斯林軍隊會合。

佔領大馬士革
西元634年炎熱的六月,拜占庭軍團一見哈立德的軍隊來到,驚慌急忙的撤躲進波斯拉城。雙方對峙幾星期後,波斯拉城內的拜占庭軍團將領羅曼紐斯(Romanus),出乎意料改皈依信奉伊斯蘭教保命。並且帶領穆斯林軍隊趁暗夜掩護潛走地下密道進入波斯拉屠城,約有8000人的拜占庭軍士被殺,其餘投降。城內居民樂意繳納人丁稅,波斯拉圍城戰結束。

所有在敘利亞的穆斯林集結會合成約32000人的大軍,他們全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指揮作戰。率領如此龐大的又想著死的穆斯林軍隊,他輕易在幾次與拜占庭軍團的遭遇戰役中獲勝,他巧妙的利用敘利亞的地形配合機動的騎兵隊形和夾擊包圍戰術擊潰拜占庭軍團,使他們無法前往增援大馬士革。無論當時在安提阿(Antioch)指揮作戰的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Heraclius)派出多少拜占庭戰士,深邃河谷和懸崖成為他們永遠都填不滿的墳坑。

伊斯蘭曆13年,也就是在西元634年炎熱的八月,約有20000人的穆斯林軍隊開始集中圍攻大馬士革。炎酷的圍城戰持續對峙,穆斯林軍隊依然無法攻進大馬士革。面對如此耗日費時的僵局,穆斯林的主帥哈立德帶領兩個手下,親自攀爬東邊的城牆放下繩索讓100個穆斯林戰士進入城內掩護攻城,哈立德殺死看門的守衛打開東城門。城外的穆斯林軍隊隨即殺進大馬士革。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大馬士革歸由伊斯蘭教團統治繳納人丁稅,其他不想被穆斯林軍隊統治的人,允許限3天之內逃離活命。後來,戰敗的亡命的他們,依然被哈立德領軍抄近路追上,難逃死劫。

在此大馬士革圍城戰役期間,在麥地那的哈理發阿布巴克爾病逝,在他死後奧馬爾接任。雖然奧馬爾和哈立德是同家族的堂兄弟,但是他接任後,隨即卸除哈立德的軍權,改任命阿布烏拜達(Abu Ubaidah)為主帥指揮作戰。
雖然他被卸除最高的指揮軍權,但是他依然在新的穆斯林遠征軍隊司令阿布烏拜達的調派下,率領軍一支約4000人的精銳機動騎衛隊(Mobile guard)襲擊作戰。

:詳見:安拉之劍: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立德)下
:加薩尼王朝是阿拉比亞人所建立的,佔有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與阿拉比亞半島交接的邊境緩衝區域,並成為羅馬帝國的藩屬。後來,他們信奉一性教義的基督教。
:安提阿位於現今土耳其南部,土耳其人稱之為安塔基亞(Antakya)。安提阿當時屬於拜占庭帝國敘利亞行省的大城,又稱為敘利亞的安提阿(Syrian Antioch)。

擊潰拜占庭帝國的雅莫科河戰役
伊斯蘭曆15年,也就是在西元636年。拜占庭帝國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集結約10萬的聯軍,其中包括有亞美尼亞(Armenia)和加薩尼的基督教軍以及斯拉夫(Slavs)軍隊。他準備集中這支龐大的聯軍逐一的圍擊分散駐守的穆斯林軍隊。哈立德得知這個軍事情報後,隨即建議阿布烏拜達下令分散在各地駐守的穆斯林軍隊撤退,選尋戰略要地來集結應戰。最後,約40000人的穆斯林軍隊在雅莫科河(Yarmouk River)附近的峽谷平原的唯一一處高地駐戰。決戰前夕的軍事會議中,哈立德被賦予最高的統帥指揮權來領導打這場決定最後勝負的硬戰。
在雙方一連交戰6天的最後一天,哈立德指揮穆斯林騎兵團將拜占庭的騎兵隊殺趕出戰場,拜占庭步兵團失去掩護如同無人看管任人宰割的龐大羊群,之後,拜占庭聯軍被團團圍住整個陣勢大亂,開始全面驚慌敗退,但是卻找不到方向。之後,尚未能逃離的約有5萬人的拜占庭軍團如同龐大羊群,大部分都被殺趕跌入懸崖,其他的則在戰場陣亡。這場持續六天的雅莫科河戰役(Battle of Yarmouk),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指揮穆斯林軍隊僅以傷亡約4000人戰勝。

伊斯蘭教團的敘利亞
拜占庭聯軍在雅莫科河戰役幾乎全軍覆沒的戰敗消息傳到安提阿,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幾乎崩潰。他歸咎這是因為自己的不倫的近親婚約,而使神決定將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成為伊斯蘭教團的敘利亞。當晚,他乘船離開回君士坦丁堡。
在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決定遺棄敘利亞後,駐守的拜占庭軍隊也逐一退出,僅剩下一些地方武力和殘餘抵戰不想撤退的拜占庭軍隊。穆斯林軍隊迅速的收復他們新佔有的領地,並且繼續擴張。

:加薩尼王朝是阿拉比亞人所建立的,佔有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與阿拉比亞半島交接的邊境緩衝區域,並成為羅馬帝國的藩屬。後來,他們信奉一性教義的基督教。
:安提阿位於現今土耳其南部,土耳其人稱之為安塔基亞(Antakya)。安提阿當時屬於拜占庭帝國敘利亞行省的大城,又稱為敘利亞的安提阿(Syrian Antioch)。
:在伊斯蘭穆斯林軍隊還沒攻襲波斯帝國之前,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才剛在西元627年結束戰爭。當時的拜占庭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親自率領軍隊打敗波斯帝國。但是伊斯蘭帝國的崛起,讓他的王中之王的豐功偉業,化稱烏有。
:亞美尼亞是位於黑海和裏海之間的內陸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訂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自古就是歐洲羅馬帝國和亞洲波斯帝國爭奪的屬國。據傳,舊約聖經記載的挪亞在大洪水後在此落腳建城。當時的拜占庭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出身自亞美尼亞家族。
:雅莫科河是約旦河(Jordan River)的支流,戰場位在加利利海(Galilee)東南附近地區。

耶路撒冷圍城戰
伊斯蘭曆16年,也就是在西元637年。穆斯林遠征軍隊司令阿布烏拜達決定發動約2萬人的軍隊圍攻佔領聖城耶路撒冷。在經過4個月的圍城後,糧盡援絕的耶路撒冷同意繳納人丁稅投降。自此,一直到西元1099年基督教十字軍東征為止,耶路撒冷歸由伊斯蘭帝國統領有400多年。

佔領安提阿的鐵橋戰役
在耶路撒冷圍城戰後,哈立德繼續和他的機動騎衛隊聯合其他穆斯林軍隊持續征戰敘利亞北部掃滅殘餘抵戰不想撤離的拜占庭軍隊,在攻佔下敘利亞北部大城阿勒頗(Aleppo)後,一路乘勝進入拜占庭帝國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n)圍攻南部大城安提阿。
西元637年,一路敗戰的拜占庭帝國企圖守住安提阿,奧古斯都希拉克流斯集結約有2萬人的軍隊抵戰。雙方發生鐵橋戰役(Battle of Iron Bridge),毫無意外,拜占庭軍隊以傷亡逾半慘敗。穆斯林軍隊佔領富裕繁榮的安提阿。

Photobucket

安拉之劍收鞘
在佔領安提阿後,哈立德繼續和他的機動騎衛隊聯合其他穆斯林軍隊繼續掃滅附近的拜占庭軍隊,在征服佔領另一個大城馬拉什(Marash)後,遠在阿拉比亞半島麥地那的哈理發奧馬爾以私藏鉅額戰利財物為由,強迫哈立德退役。他和他的機動騎衛隊告別後,南往麥地那找奧馬爾理論為何如此?他的堂兄弟哈理發奧馬爾委婉告訴他:你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了,沒有人像你一樣有如此的功績,而這不是人所能完成的事,這是安拉所完成的。

聽到如此緣由,被畏稱為是「安拉之劍」的哈立德,結束他不曾敗戰的神奇勝戰的光榮軍旅。他在短短3年的期間率領穆斯林軍隊擊潰波斯和拜占庭兩大帝國,征佔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奠立了伊斯蘭教團成為伊斯蘭帝國的根基。

:伊斯蘭曆前2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天使吉卜利里的協助下,經歷一次夜間的神奇旅行。他騎乘著一匹有著美女相貌和背上有翅膀以及有孔雀的尾巴的神馬,他首先到耶路撒冷一遊,接著,他再遊歷天堂和地獄,並且和早先的其他先知們會面談話,他因此見到了易卜拉欣(Ibrahim)和穆薩(Musa)與爾薩(Isa)。在這次夜間神奇旅行後,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的聖城之一。
:安那托利亞,又名小亞細亞(Asia minor),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半島。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安那托利亞的希臘文與原意是,東方日出之地。
:馬拉什就是現在土耳其南部的卡赫拉曼馬拉什(Kahramanmaraş)。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六)

Muhammad

羅馬教廷大分裂(八):穆罕默德的穆斯林戰鬥教團
伊斯蘭曆元年,也就是西元622年,從麥加避走麥地那後,穆罕默德隨即建立政教合一的統治政體。從麥加遷移來的穆斯林被稱為遷士(Muhajirun),麥地那的穆斯林被稱為輔士(Ansar),由遷士領導輔士來幫忙治理和作戰。阿里和阿布巴克爾以及奧馬爾,這三個遷士是他的左右手。他們謀殺了反對他們的異教徒詩人,肅立他們伊斯蘭政教合一的統治權威。他們在麥地那成為驍勇強悍又毫不留情的戰鬥教團

巴德爾戰役
由於在麥加的家產被沒收,為了支應在麥地那的生活開銷,穆罕默德領導麥地那的穆斯林打劫麥加的商隊。西元624年,他指揮300名的穆斯林埋伏在巴德爾(Badr)準備襲擊麥加的商隊。這支麥加商隊的領隊是阿布素福彥(Abu Sufyan),他是屬於阿撥閃斯家族支系的伍瑪業家族(Umayyad)。在事先得知被穆斯林埋伏後,阿布素福彥從麥加援調1000人來保護商隊。雙方發生激戰,穆罕默德領導的穆斯林戰士,以少擊多打敗麥加人。
雖然這是發生在阿拉比亞半島沙漠上的一場小戰役,但是在巴德爾戰役(Battle of Badr)的勝仗後,穆罕默德統治下的穆斯林教團,可以和其他家族部落結盟,奠立了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國家主權地位。

Badr Council
穆斯林的軍隊會議

麥加和麥地那的全面戰爭
在巴德爾戰役後,麥地那和麥加全面性的敵對戰爭開始。
西元625年,戰敗的伍瑪業家族的阿布素福彥集結約3000人的部隊直接報復攻擊麥地那。穆罕默德採取守勢,率領約1000人出城應戰。雙方在伍侯德山區(Mount Uhud)交戰,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穆斯林軍隊佔有上風,但是弓箭隊的調度不當,最後他們戰敗,穆罕默德還因此而受傷。
雖然在伍侯德戰役(Battle of Uhud)戰勝後,麥加的部隊沒有乘勝攻擊,但是阿布素福彥採取與麥地那附近的游牧部族貝杜因人(Bedouin)結盟,並且籌畫與麥地那的猶太人裡應外合,準備徹底擊垮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團。

西元627年,阿布素福彥集結約10000人的同盟軍隊,包括麥加人以及貝杜因人和阿比西尼亞人的組成的傭兵部隊,準備包圍攻擊麥地那。雖然穆罕默德的穆斯林軍隊僅約有3000人,但是他們已經事先在麥地那城外周圍挖掘壕溝。面對壕溝的阻攔,習慣長驅奔馳作戰的麥加同盟軍隊不知如何攻擊應戰,經過約1個月的消耗圍城戰後,貝杜因和阿比西尼亞的傭兵部隊失去耐心離去,同盟軍瓦解,阿布素福彥只得領軍撤退回麥加。

一手持刀劍一手持古蘭經的穆斯林
在圍城戰結束後,在麥地那的伊斯蘭教團開始清算屠殺通敵的猶太人。穆罕默德告令猶太人,只有改信奉伊斯蘭教,不然就被處死。除了少數猶太人以外,約有600個男壯丁被處死,其他婦女和小孩成為奴隸,而他們的家產全被沒收。自此,「要不就改信奉伊斯蘭教,不然就被處死。」成為日後伊斯蘭教團武力傳教的信條。直到後來又依據古蘭經第9章第29節的記載:安拉說,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地交納丁稅。伊斯蘭教團的穆斯林除了一手持刀劍,另一手持古蘭經,又再有繳納貢稅的保命選擇。

:在古蘭經中,分為在麥加啟示和在麥地那啟示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文內容。在麥加啟示的經文比較像是基督教的仁愛和慈憫傳教方式,在麥地那啟示的經文就像是猶太教摩西和約書亞(Joshua)時代的武力戰鬥傳教方式。兩種差異相當大。(詳見:聖戰:伊斯蘭
:巴德爾約位在麥地那西南方135公里處。
:阿拉比亞的居民,為適應沙漠土地的雙重性,分為兩個主要的集團:流動遊牧的部落和定居綠洲城鎮農耕或經商的部落。貝杜因人就是主要的游牧部落民族。
:這場同盟軍圍城戰役和清算猶太人,清清楚楚記載在古蘭經第33章第20節到第27節。遵循安拉的啟示,在麥地那時期的穆斯林唯有勇敢的上戰場戰鬥,如果說謊怯戰,會遭到安拉的懲罰。而對於違抗安拉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以及異教徒所採取的無情甚至是殘忍殺戮的對待方式,一一都記載在古蘭經中。比如說,依據古蘭經第8章第12節的記載:安拉說,你們當斬他們的首級,斷他們的指頭。不過,又依據第8章第17節的記載:安拉說,你們沒有殺戮他們,而是安拉殺戮了他們;當你射擊的時候,其實你並沒有射擊,而是安拉射擊了。凡此種種無情甚至是殘忍殺戮的對待方式,在古蘭經中都一一的翔實記載,毫不造假美化。
有關於摩西的武力傳教方式,也是翔實地記載在希伯來聖經的申命記(Deuteronomy)中,遵循安拉的啟示,當時的猶太軍隊更加殘忍殺戮,他們並沒有給予異教徒有信仰猶太教的保命選擇,而是全部殺滅,然後掠取戰利品。
只能說,穆罕默德所帶領的穆斯林軍隊,如同摩西所帶領的猶太軍隊,都是安拉的武裝傳教軍隊。

哈代比亞協定
在同盟軍傾全力圍城戰失利後,麥加的聲威地位隨即低落,與敘利亞的商隊交易路線也被截斷。麥地那周圍的游牧部落和綠洲陸續降服,並且奉獻貢稅。麥加和麥地那之間的戰爭,勝敗情勢已定。早在巴德爾戰役的勝仗後,遵循安拉的啟示,穆罕默德已經將朝拜的方向從耶路撒冷轉往麥加卡巴天房(Ka'aba)的方向。如今勝負情勢已定,遵循安拉的啟示,穆罕默德命令麥地那的穆斯林準備好牲畜要前往麥加朝覲(Hajj)。

西元628年,察見他們浩浩蕩蕩約有1400人逼臨麥加城,古萊氏族人派出武裝騎兵隊出城攔阻。穆罕默德不想在朝覲的過程中,爆發流血的戰爭,於是以迂迴的方式避開麥加的騎兵隊。雙方在哈代比亞(Hudaybiyya)對峙談判。雖然穆罕默德保證不會羞辱麥加城中其他多神異教的聖殿,他依舊無法進城朝覲,必須延後到明年。但是雙方達成了十年停戰的協定,以及兩個城市的居民可以自由往來。

在哈代比亞協定簽署後,回到麥地那的穆罕默德開始派出使者送信給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奧古斯都和波斯帝國的帝王,以及其他阿拉比亞周圍的國家。他在信中直接要求他們必須改信仰伊斯蘭教,他的麥地那伊斯蘭教團準備開始武力擴張傳教。
在此期間,麥加古萊氏族的麥赫札姆家族的驍勇戰將哈立德(Khalid ibn Walid)皈依伊斯蘭教來到麥地那成為穆斯林,穆罕默德告訴他,他將會以安拉的旨意來使用刀劍作戰。

伊斯蘭曆7年,也就是西元629年,麥地那的穆罕默德率領約2000人的穆斯林,牽帶60隻犧牲的駱馲進入麥加城。這是穆斯林在麥加卡巴天房的第一次朝覲(The first pilgrimage),一連持續3天。

伊斯蘭教團與東羅馬帝國第一次交戰
在第一次朝覲回到麥地那後,伊斯蘭曆8年,穆罕默德派出約3000人的軍隊到拜占庭帝國的猶太行省為被殺的使者報仇。雙方發生木塔戰役(Battle of Mu'tah),這是伊斯蘭軍隊第一次與羅馬軍團作戰,羅馬軍團聯軍約有10000人。最後拜占庭帝國以傷亡約3300人慘勝,伊斯蘭軍隊傷亡約有600人。哈立德率領伊斯蘭軍隊以少敵多奮力作戰,他在此戰役中砍斷了九把刀劍。為此,穆斯林戰士畏稱哈立德是安拉之劍(The Sword of Allah)。但是光榮戰敗的他們回到麥地那後,遭受其他穆斯林的責難。穆罕默德平息所有穆斯林,告訴他們以後還會與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軍團作戰。

重返麥加
Photobucket穆罕默德騎駱駝進入麥加城

哈代比亞協定簽訂2年後,麥地那伊斯蘭教團才剛與拜占庭帝國的軍團作戰結束不久,他們與麥加的紛戰再度燃起。一支與麥加結盟的巴克爾(Bakr)部族無端偷襲攻擊一支剛與麥地那結盟的克胡札(Khuza'a)部族。這是明顯的挑釁,因為麥加人支助武器和戰士給巴克爾人。穆罕默德得知後,他隨即寫信遣派使者到麥加威嚇,告訴他們只能選三種條件的其中之一,要不就是金錢賠償血債,要不就是與巴克爾人解除盟約,不然就是宣告哈代比亞停戰協定無效。
對於他的威嚇,麥加人隨即回告他們選擇第3種。但是不久,他們因為這個衝動的決定而懊悔。伍瑪業家族的阿布素福彥代表麥加到麥地那談判,希望可以繼續維持停戰協定。穆罕默德斷然拒絕。

伊斯蘭曆8年,也就是西元630年,穆罕默德集結一支約12000人的穆斯林軍隊從麥地那經過沙漠長驅殺進麥加城,輕易地攻拿下他們俯叩朝拜的聖地。在麥加城內穆斯林的接迎下,穆罕默德赦宥了皈依伊斯蘭教的麥加人,並且將所有在卡巴天房內外的多神異教的至少360個塑像全部搗毀。他宣告卡巴天房是異教徒的禁地,他在避走麥地那8年後,重返麥加。

征服阿拉比亞半島
在征服重返麥加後不久,他繼續率領驍勇強悍又毫不留情的龐大穆斯林軍隊南征北討,並且輕易的橫掃阿拉比亞半島。從北到與拜占庭帝國接臨的猶太行省,東到波斯灣(Persian Gulf),南到阿拉比亞海岸的葉門(Yemen),西到紅海,整個阿拉比亞半島內的游牧部族和綠洲城鎮都降服在麥地那伊斯蘭教團的統領之下,無論是猶太人或基督徒或是游牧的貝杜因人,他們只能有三種選擇:要不就改信奉伊斯蘭教,要不就被處死,不然就是繳納貢稅。猶太人和基督徒大部分選擇繳納人丁稅除外,其他阿拉比亞半島的居民全部成為穆斯林。

穆罕默德的告別朝覲
伊斯蘭曆10年,也就是西元632年,穆罕默德告訴他的伊斯蘭教團親信,要他們派人通知各地的穆斯林,希望他們可以陪他一起到麥加聖地的卡巴天房朝覲,因為天使吉卜利里已經來告知,他的使命就要結束,這是他最後一次的朝覲之旅。在往麥加的路途路上,據說將近有約7萬名穆斯林陪著他到麥加。而這最後一次的告別朝覲(The Farewell Pilgrimage),據說總共約有10萬名穆斯林湧進麥加聖地和他們的先知穆罕默德告別。

回到麥地那3個月之後,穆罕默德因為劇烈的頭痛去世。他被穆斯林敬稱為是最後的封印先知。

穆罕默德在卡巴天房置放黑玄石

:依據古蘭經第2章第125節記載:安拉說,祂以天房為眾人的歸宿地和安寧地。你們當以易卜拉欣的立足地為禮拜處。祂曾命令易卜拉欣和易司馬儀說,你們倆應當為旋繞致敬者、虔誠住守者、鞠躬叩頭者,清潔祂的房屋。又依據古蘭經第22章第26節記載:安拉說,祂曾為易卜拉欣指定天房的地址。
相傳,麥加卡巴天房是阿丹(亞當)依照天上的原型而建築的。大洪水氾濫之後,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和易司馬儀(以實瑪利)曾重建一次。易卜拉欣正在建築卡巴的時候,天使吉卜利里(Jibril,也就是基督教的加百利Gabriel)把黑玄石(Black Stone)遞給他,那塊黑玄石現在仍然嵌在卡巴天房的東南隅上,在朝覲的典禮中,人們都要撫摩它。而黑玄石是從天堂掉下來的,用來指示阿丹建築天房神殿的地點。
:據網路上原圖來源的註明:這幅圖畫原來的名稱是穆罕默德騎駱馲進入麥地那,不過,應該是進入麥加。
:依據古蘭經第33章第40節記載:安拉說,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男人的父親,而是真主的使者,和眾先知的封印。
在猶太教希伯來聖經中,也有相關於穆罕默德的預言。依據申命記第18章第18節的記載:神說,我要由他們的兄弟中,給他們興起一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我要將我的話放在他口中,他要向他們講述我所吩咐他的一切。
以穆斯林的觀點來說,經文中的兄弟就是指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以實瑪利(Ishmael)和以撒(Isaac),而穆罕默德就是以實瑪利的後裔。而無論是降示律法和率領教軍作戰傳教以及身為政教合一的領袖,與摩西一樣的先知,就只有穆罕默德最相像。另外就是穆罕默德是被天使吉卜利里強迫說出安拉的啟示。
以穆斯林的觀點來說,在新約聖經約翰福音中所提到的保惠師(Helper),也是指穆罕默德。

在古蘭經中記載有,關於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的是非爭議。依據古蘭經第2章第113節記載:安拉說,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是誦讀天經的,猶太教徒卻說:「基督教徒毫無憑據。」基督教徒也說:「猶太教徒毫無憑據。」無知識的人,他們也說這種話。故復活日真主將判決他們所爭論的是非。而依據古蘭經第4章第171節,也記載有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天經(the Scripture or Book of God)是被竄改過的。
同樣的,會不會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也有竄改經文的問題?
依據古蘭經第15章第1節記載:這是一部使事情明白的天經。
依據古蘭經第15章第9節記載:安拉說,祂確已降示這教誨,而且祂確是這教誨的保護者。
依據古蘭經第41章第3節的記載:這是一部節文詳明,是為有知識的民眾而降示的阿拉伯文的天經。
依據古蘭經第41章第41節到第42節的記載:安拉說,這確是堅固的天經,無論是在前或在後,任何虛假謬誤都無法進入。這是從至睿的,可頌的主降示的經書。
依據古蘭經第41章第53節記載:安拉說,祂將在四方和在他們自身中,把祂的許多蹟象昭示他們,直到他們明白這經書是真理(the Truth)。
也就是說,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成就萬物的永恆存有」安拉在保衛的,沒有人可以加以竄改。如果懷疑,那就是懷疑「成就萬物的永恆存有」安拉的全能,連人為的竄改也無法阻攔。

至於為什麼是阿拉伯文,而不是其他外國文?這個問題,依據古蘭經第41章第44節的記載:安拉說,這經書是給相信的人的嚮導和藥方;不相信的人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他們是在遙遠的地方被召喚的。
也就是說,這不是語文的問題,而是相不相信的問題。對不相信的人來說,無論是用什麼語文,都是他們聽不懂的遙遠外國語言。

延伸閱讀:
伊斯蘭教義問答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五)

Photobucket

羅馬教廷大分裂(七):伊斯蘭帝國的崛起
伊斯蘭(Islam)紀年是從穆罕默德(Muhammad)和跟隨他的穆斯林(Muslims),自麥加(Mecca)逃避迫害遷移到麥地那(Medina)的那一年開始算起。也就是西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曆的元年1月1日。在阿拉比亞(Arabia)穆罕默德是個常見的名字,意思是聲望很高的人。他的古萊氏族人(Quraysh)稱他為阿敏(Al-Amin),意思是忠實可信賴的人。

安拉的先知
在他還沒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就已經死去,在他6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去世。成為孤兒的穆罕默德先由他的祖父撫養。在他8歲時,他的祖父去世後,穆罕默德轉由他的伯父阿布塔列卜(Abu Talib)收養長大。在一次跟隨他的伯父的商隊前往敘利亞的時候,穆罕默德遇見一個基督教的隱修士巴希拉(Bahira)。巴希拉告訴他,以後他會成為安拉的先知。
他的忠實和令人信賴的名聲,獲得一個富有寡婦赫底徹(Khadijah)的青睞。在他25歲的時候,他和大他15歲的赫底徹結婚。妻大夫小的他們過著幸福的日子,直到在穆罕默德年近40歲的時候,他前往麥加郊外的希拉山洞(Cave of Hira)隱居冥思,他開始接受天使吉卜利里(Jibril)所帶來的安拉的啟示。這一年是西元610年,而此時,正當法蘭克墨洛溫王朝各王國相互在殘暴謀殺與荒淫無度的期間。

依據古蘭經第96章的記載:吉卜利里告示穆罕默德,你應當奉你的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祂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祂曾教人用筆寫字,祂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但是,人卻是悖逆的。
突然接受安拉的啟示,他感到驚嚇,他驚慌地跑躲回家裡。他的妻子赫底徹安撫他,並支持他成為安拉的先知,並且她成為他的第一個信徒。除了他的妻子,他的堂弟阿里(Ali)和好友阿布巴克爾(Abu Bakr)以及他的養子宰得(Zaid),他們是最先的伊斯蘭信徒穆斯林。
之後,穆罕默德以熱烈積極的情緒,致力於身為先知的任務。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逼真的、動人的文辭,用簡潔、清新、富於表情的說教,頌揚萬物的唯一主宰安拉,勸告他的族人捨棄多神教的信仰改信奉安拉。在他斷斷續續接受安拉的啟示期間,西元613年,穆罕默德才開始他的第一次公開傳教。

穆罕默德的傳教

在麥加的多神教信徒和祭司對他不理不睬,甚至守衛麥加聖地秩序的他的古萊氏部族的族人也在嘲笑他,他們用盡方法想要破壞他的傳教,因為唯一的安拉神教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雖然只有很少麥加人信仰他的宗教,但是他是如此熱烈積極而堅定的傳教。他的親朋好友,以及戰亂被俘虜到麥加的奴隸和貧苦無依的外地人,漸漸越來越多成為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

:Islam(伊斯蘭)的阿拉伯文原意是順從、和平和安寧。在宗教的涵義是,順從信服宇宙萬物的唯一主宰安拉(Allah),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寧與社會大眾的和平。Muslim(穆斯林)的原意是順從者,是指順從信奉安拉的伊斯蘭教信徒。
:麥地那位在麥加北方約350公里處。這段穆罕默德自麥加逃避迫害遷移到麥地那的出走歷險事件,又稱為希吉拉(Hijra)。也因此伊斯蘭曆,又稱為希吉拉曆。伊斯蘭曆是月亮週期曆,沒有閏月。每當新月出現時定為每月的第1日,12個月為一年,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時48分。
:阿拉比亞(Arabia),也就是地球上最大的阿拉伯半島。
:古萊氏部族是麥加的卡巴(Ka'aba,又稱為克爾白)神殿的守衛部族。古萊氏部族據傳就是希伯來聖經中所記載的亞伯拉罕(Abraham)的被逐出的兒子以實瑪利(Ishmael)的後裔(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十九):聖彼得的羅馬教廷)。
在古蘭經中亞伯拉罕稱為易卜拉欣(Ibrahim),以實瑪利稱為易司馬儀。摩西(Moses)稱為穆薩(Musa),耶穌稱為爾薩(Isa)。
:吉卜利里(加百利)第一次的出現是在希伯來聖經但以理書中,名字的意思是「天主的人」、「天神的英雄」、「上帝已經顯示了他的神力」或「將上帝之秘密啟示的人」。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四):法蘭克王國

從麥加避走麥地那
Photobucket

眼看他的伊斯蘭信徒越來越多,多到足以威脅在麥加的其他多神教的利益,而這個共同利益也是關係到管理卡巴神殿的古萊氏部族的利益。他們由古萊氏部族中的麥赫札姆(Makhzum)和阿撥閃斯(Abd-Shams)兩大家族領導,在使用揶揄嘲笑的方法無效後,他們開始迫害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經常有穆斯林奴隸被殺害和虐待。穆罕默德所屬的哈希姆(Hashim)家族保護著他,使他不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脅和傷害。

伊斯蘭曆前7年,也就是西元615年,在麥加的一些穆斯林為了躲避嚴酷的迫害而逃到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的基督教阿克沙姆王國(Kingdom of Aksum)尋求庇護。眼看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依然繼續堅定地傳教,伊斯蘭曆前5年,麥赫札姆和阿撥閃斯兩大家族施壓採取聯合抵制哈希姆家族商隊的行動。這個聯合抵制持續有3年,但是最後失敗,因為哈希姆家族持續保護著穆罕默德,並且,又有阿迪(Adi)家族中能文能武的奧馬爾(Umar or Omar)成為穆斯林。
未料,伊斯蘭曆前3年,也就是西元619年,他的伯父阿布塔列卜和他的妻子赫底徹相繼去世,這是悲傷的一年。不僅如此,阿布塔列卜的家族族長地位改由與穆罕默德不合的人接任。失去家族勢力的保護,他的生命安全時刻都受到威脅。他只能開始想辦法盡快離開麥加,找尋可以避難的地方。
麥地那是個主要信奉一神教的城市,因為那裡住著很多猶太人並且很多剛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穆斯林聚集在那裡,而那裡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正發生著敵對的戰爭。麥地那的穆斯林派代表團到麥加請求穆罕默德到麥地那仲裁調停。麥地那就是穆罕默德和跟隨他的穆斯林可以避走安身的希望綠洲。他開始不動聲色的安排在麥加的穆斯林陸續遷移往麥地那,以免遭到追殺迫害。

穆罕默德的夜間神奇旅行

在此期間,伊斯蘭曆前2年,穆罕默德在天使吉卜利里的協助下,經歷一次夜間的神奇旅行。他騎乘著一匹有著美女相貌和背上有翅膀以及有孔雀的尾巴的神馬,他首先到耶路撒冷一遊,接著,他再遊歷天堂和地獄,並且和早先的其他先知們會面談話,他因此見到了易卜拉欣(Ibrahim)和穆薩(Musa)與爾薩(Isa)。在這次夜間神奇旅行後,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朝拜的方向。

伊斯蘭曆元年,也就是西元622年,麥加的古萊氏部族雖然發覺城中的穆斯林已經陸續完全遷移,僅剩下穆罕默德和他的堂弟阿里和他的好友阿布巴克爾,這幾個重要頭領。為了避免後患,他們準備要殺死穆罕默德。但是,在阿里的冒險喬裝睡在他的床上,而他和阿布巴克爾成功趁夜離開麥加避逃到麥地那。後來,智勇雙全的阿里也安然離開麥加。這段籌畫從麥加避走麥地那的歷險過程,穆斯林稱為希吉拉(Hijra)。而穆罕默德和跟隨他的穆斯林遷避到麥地那後,伊斯蘭帝國就此崛起。

Photobucket穆罕默德抵達麥地那

:阿比西尼亞就是現在非洲的衣索比亞(Ethiopia),當時的阿克沙姆王國在非洲是個強大的帝國,領域含括現今的衣索比亞、蘇丹(Sudan)和索馬利亞(Somalia)。衣索比亞是個很奇特的古老國家,最古老的人類化石露西,就是在衣索比亞考古挖掘發現。另外,衣索比亞自古就與一神教相當有淵源。西元前10世紀,阿比西尼亞的阿克沙姆王國的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仰慕以色列王國的所羅門王(King Solomon)的智慧而到以色列。兩人因而有一段不倫戀情,據傳並生下私生子,但是也因此所羅門被神遺棄,不久以色列王國內戰分裂。
約櫃(the Ark),也就是置放神降示給摩西的十誡石版的聖櫃,而十誡也就是在伊斯蘭古蘭經的討拉特(Tawrat)。這個約櫃原本放在耶路撒冷所羅門王所建的聖殿裡,但是後來卻失蹤不知去向。有一種傳說,約櫃是被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私生子梅尼利克(Menelik I)偷運回阿比西尼亞,也就是現在的衣索比亞。
在衣索比亞信奉的是一性教義(Monophysitism)的基督教。所謂的一性教義,認為耶穌所同時具有的神性和人性,就像是在大海裡的一滴蜂蜜,神性已經取代人性,因此耶穌只具有神性。這是自「三位一體」(Trinity:Three persons in one essence)之後延伸的基督教義分歧(詳見:「三位一體」與「無限多位一體」),這次的爭議是在性格(Personality)。為此,西元451年,基督教會在迦克敦(Chalcedon)舉行第四次普世主教會議。最後制訂迦克敦信經(Chalcedonian creed)為正統教義,規定耶穌有完整的單一位格,但是同時具有神人二性。自此,一性教義變成異端。支持一性教義的教會自成一派組成另一個向東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衣索比亞正教會就是其中的自主教會之一。向東正統教會現在依然是附屬於東方正統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的體系。
:穆罕默德這次神奇的夜間旅行,使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的聖地之一。耶路撒冷因此就成為猶太教和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信徒共同的聖地。

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四)



羅馬教廷大分裂(六):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西元324年,西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在克瑞索波利斯戰役擊潰東奧古斯都李西紐斯,整個羅馬帝國完全歸由君士坦丁一人統治。隔年325年,君士坦丁隨即召集帝國境內所有基督教區的主教(bishop),在尼西亞(Nicaea)舉行宗教會議,以解決耶穌和神之間關係的教義爭辯對立越演越烈的問題。

尼西亞信經
關於耶穌與神之間的關係,在早期使徒傳教的時期,並沒有爭論到依據新約聖經所記載的神子(Son of God)耶穌和天父神(God the Father),兩者之間究竟是本質(substance)完全相同,或者是僅是相似的問題。直到西元3世紀初的一位迦太基拉丁文神學家特圖良(Tertullian)論述三位一體(Trinity)的教義。他依據新約福音經書的經文創述聖父聖子聖靈(the Father, Son and Holy Spirit)是神的質體合一(one in essence)而顯現的三種位格(person)。。後來,迦太基特圖良的三位一體教義論述在埃及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教會引起對立兩派的爭辯。
其中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Alexandria)一派支持三位一體教義,另一主教阿瑞烏(Arius)一派反對耶穌和神是質體同一的三位一體教義。雙方在神學教義的爭辯對立越演越烈,使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因此而不合,奧古斯丁君士坦丁為了解決可能發生的教會分裂而成為統治問題。為此,他召集帝國境內的主教,西元325年在尼西亞召開會議。這是基督教創立以來,首次舉行的普世主教會議(ecumenical council),又稱為第一次尼西亞普教會議(The First Council of Nicaea)。


第一次尼西亞普教會議

這是一場盛大隆重的主教會議,羅馬帝國境內總共有1800名主教受到邀請,其中1000名屬於東部教會,800名屬於西部教會。但是僅約有300名主教出席,雖然如此,主教們的隨從和其他自行前來參見的眾多信徒,依然使這次會議盛大隆重。他們繼續爭論著三位一體教義,最後投票表決,只有兩個主教支持阿瑞烏一派的教義。於是,「三位一體」成為正統的信仰教義,並制定成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藉以規範所有基督信徒的信仰。而阿瑞烏教義淪為被譴責的異端(heresy)。這是第一次的基督教義異端分歧,也是原本是被迫害的基督教開始迫害異端教派的開始。


尼西亞信經

在這次尼西亞普世主教會議後,羅馬和亞歷山大和安提阿(Antioch)被推舉為三個地位崇高的教區。其中又以富裕且是聖彼得和聖保羅殉教地的羅馬教會最為崇高。自此,羅馬教會更加確立在所有普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至高頭銜地位。

:尼西亞位於現今土耳其伊茲尼克(İznik)。
:拉丁文原本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義大利語為Lazio)的方言,後來則因為發源於此地的羅馬帝國勢力擴張而將拉丁語廣泛流傳於帝國境內,並定拉丁文為官方語言。早期的基督教大部分是用希臘文轉譯希伯來文的經書。
:所謂的本質相同(substance)的概念,是指質的相同,沒有位格(person)的意涵,質相同又具有位格就是質體(essence)。比如說,木頭人沒有位格,但是木材本質相同,而真人具有位格,就是質體的相同。可以如此定義:「位格」是有意志(will)可意識(conscious)的靈體(Spirit)單元(the Person is a Spiritual unit, whose will being conscious.)。而靈體也是質體。

這也可適用於佛教的覺識教義的闡述,在佛教教義中這個位格靈體單元可以切分到無限小,但絕不會是空無,如果變成虛空,那就沒有任何覺識可生起。而這個靈體單元可以因緣識而結集成無限大。靈體單元在這無限小和無限大之間又可因緣識不同而相互結集成大小型態不同的無限多種。如此種種全是妄念假象,即使如此,依然必定有覺知如此種種妄念假象的靈體單元存在。這種佛教教義的闡述可從楞嚴經中得到領悟。當然,這必定會有個問題存在,最先初的覺識是哪個靈體的覺識?這是無法窺探的問題。
空間和時間和自我都是覺識,在這些覺識生發之前必定存在超脫一切的靈體單元,這個最先初的靈體就只能是「成就萬物的永恆存有」,也就是唯一的神,沒有其他。而祂的無限小等同無限大,祂的唯一等同於無限多,祂的短暫也是永恆,也因此空間和時間和自我對祂而言都是沒有意義的。

雖然父、子、靈(the Father, Son and Spirit)這三種名稱,確實有出現在新約聖經,但是三位一體論(Trinity)的教義並沒有在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的經文中出現。特圖良原本是精通羅馬律法的律師,或許他是因為屋大維身兼奧古斯都、凱撒和大統帥三種稱號而得到的啟發(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奧古斯都的羅馬皇庭)。
在新約聖經四部福音書中,約翰福音記載父子靈的有關經文最多,而約翰據傳是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依據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1章第32節到34節的記載:施洗約翰幫耶穌施洗,他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身上,而這見證了耶穌是神的兒子。又依據第10章第30節記載: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I and My Father are one)。又依據第14章第11節記載:耶穌說,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裏面的父作他的事。
依據如此的相關記載,確實很容易歸納出「三位一體」的論述,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一神教義不會有矛盾產生。
延伸閱讀:「三位一體」與「無限多位一體」
:亞歷山大城是埃及地中海岸的海港。亞歷山大是按其奠基人古希臘馬其頓(Macedon)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命名的,後來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為古希臘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規模和財富僅次於羅馬。但埃及由伊斯蘭教統治後,改以開羅為新首都,亞歷山大城的地位不斷下降。
:當時東部和西部教會是以使用的語言來分別。東部教會使用希臘文,西部教會使用拉丁文。
:安提阿位於現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亞(Antakya)。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十九):聖彼得的羅馬教廷
:Catholic的希臘文原意是公開普及普遍的意思。最早使用Catholic Church(普公教會)名稱的是西元2世紀初期的安提阿教會主教伊格那丟斯(Ignatius)。後來Catholic Church成為最高權威教會的頭銜稱號,而這個頭銜由羅馬教會取得。Catholic Church也就是漢文翻譯的天主教會。

君士坦丟斯家族相互殘殺
雖然在尼西亞普教會議後,支持「三位一體」教義的教派得到優勢的正統地位,但是,如此強大一致的基督教會,必定會使統治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感到威脅不安。隨著基督教勢的越顯龐大,為了鞏固統治權力,君士坦丁轉而支持阿瑞烏異端來牽制,並且還反過來將捍衛「三位一體」教義最有力的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斯(Athanasius)撤職流放。西元337年,君士坦丁他臨死前,他是由阿瑞烏教派的主教施洗來正式成為基督徒。在他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君士坦丟斯二世(Constantius II)以及君士坦斯(Constans)繼位為奧古斯都,共同統治羅馬帝國。除了君士坦丟斯二世是支持阿瑞烏教義,其他兩個奧古斯都都是支持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一體」教義。但是不到幾年,那兩個同樣是支持「三位一體」教義的奧古斯都兄弟開始相互殘殺。

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

西元340年,統領高盧和伊比利亞半島和不列顛的君士坦丁二世出兵攻擊統領潘諾尼亞(Pannonia)和義大利半島和非洲的奧古斯都弟弟君士坦斯。君士坦丁二世被他的奧古斯都弟弟君士坦斯擊敗,並在戰場中死亡。在他死後,君士坦斯接領他的統治領域。自此,羅馬帝國分別由東西兩個奧古斯都兄弟統治,一直到西元250年,一個駐守萊茵河邊境的將領馬格涅丟斯(Magnentius)在軍團軍隊的支持下篡稱為奧古斯都,他殺死了沒有軍團軍隊支持的君士坦斯,並且統領整個帝國西部領域。
西元251年,東奧古斯都君士坦丟斯二世在潘諾尼亞的莫薩大戰役(Battle of Mursa Major)中擊潰東進來勢洶洶的篡皇馬格涅丟斯。敗戰的馬格涅丟斯領著破敗的軍隊一路逃回高盧,西元253年,他又再次被擊敗後,他刎劍自殺。自此,整個羅馬帝國歸由支持阿瑞烏教義的君士坦丟斯二世一人統治。
君士坦丟斯二世朱立安

他統治著龐大的羅馬帝國,他猜忌提防並殺害任何可能會意謀篡位的貴族親戚。但是他又無力一人治理龐大又內亂叛亂頻頻加上東方波斯帝國和北方日耳曼蠻族的強大外患進逼的羅馬帝國。於是,西元355年,君士坦丟斯二世只能提舉最後僅存的一個男性貴族親戚,也就是他的堂兄弟朱立安(Julian)為凱撒。

:潘諾尼亞行省大致相當於今日匈牙利西部、奧地利東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塞爾維亞北部。
:朱立安的祖父母是君士坦丟斯一世和狄奧多拉(Theodora)。狄奧多拉是四帝共治時期東奧古斯都麥西米恩的繼女,她嫁給西凱撒君士坦丟斯一世作為第二任妻子。君士坦丟斯的第一妻子是海倫,也就是君士坦丁的母親。

蠻族大入侵
西元361年,統領羅馬帝國西部疆域的凱撒朱立安在高盧軍團的擁立下,自稱為奧古斯都。君士坦丟斯二世在準備領軍西往征戰期間病死。在他死後,他的堂兄弟朱立安接任為奧古斯都,一人統治著內憂外患不斷的龐大羅馬帝國,他上任後隨即清算審判君士坦丟斯二世的親信官員,一一將他們放逐或處死或囚禁。他不是基督徒,他既不支持阿瑞烏教義也不支持尼西亞信經,但是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基督教會,他試圖回復舊有的羅馬多神教為國教。即使朱立安信奉柏拉圖的哲學主義,他是最後一位不是基督徒的羅馬帝國奧古斯都。

西元363年,羅馬帝國奧古斯都朱立安領軍東往與波斯薩珊尼帝國(Sassanid Empire)的傑出帝王沙普爾二世(Shapur II)的軍隊作戰期間受傷身亡。朱立安死後,他的隨行軍團將領卓維安(Jovian)接任為奧古斯都。基督徒的卓維安一上任隨即告令恢復基督教在帝國的尊崇地位,並且支持以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一體」教義為正統。由於戰事持續不利,卓維安與波斯帝國薩珊尼皇朝談判和平協議,自此羅馬帝國勢力撤離自迪歐克雷提恩以來所收復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西元364年,卓維安領軍回君士坦丁堡期間可能是因為食物中毒死在床上。卓維安死後,他的軍團將領法楞廷尼(Valentian)接任為奧古斯都。法楞廷尼上任後,再任命他的弟弟法楞斯(Valens)為東奧古斯都統治羅馬帝國東部疆域,兄弟兩人共同治理內憂外患不斷的龐大羅馬帝國。雖然他們是具有軍事才能的奧古斯都兄弟,但是龐大又內亂叛亂頻頻加上東方波斯帝國和北方日耳曼蠻族的強大外患進逼的羅馬帝國,使他們不停領軍征戰疲於奔命來勉強守護帝國的邊境。


匈奴人騎馬攻擊作戰

未料,西元371年前後,突如其來的匈奴人大舉西進攻襲哥德人。更高大的匈奴人騎馬攻擊作戰兇暴無情,日耳曼蠻族哥德人遭逢未久,即喪失抵抗的勇氣而敗退。哥德人無計可施,只能往西四處逃難,企圖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西元375年,積勞暴怒的西奧古斯都法楞廷尼突然腦溢血死亡後,他的東奧古斯都弟弟法楞斯與他的兩個兒子法楞廷尼二世(Valentinian II)和格拉提恩(Gratian)共同治理羅馬帝國。尋求庇護的西哥德人請求在君士坦丁堡的法楞斯准許他們渡過多瑙河,移居羅馬帝國境內。他以必須交出武器為條件答應他們的請求。自此,羅馬帝國的邊境逐漸開始潰解。
西元378年,法楞斯率軍和叛變的西哥德人交戰,戰敗被燒死陣亡。這是第一次日耳曼蠻族部隊擊潰打敗軍備整齊訓練有素的羅馬帝國軍隊。羅馬帝國軍隊不再無敵,之後,開始了一連串的蠻族大入侵羅馬帝國。

在東奧古斯都法楞斯死後,他的姪子格拉提恩任命軍團將領狄奧多西(Theodosius)接任東奧古斯都。與支持阿瑞烏教義的法楞斯不同,狄奧多西支持尼西亞信經。法楞斯是最後一個支持阿瑞烏教義的奧古斯都,在他死後,阿瑞烏教義淪為一直被迫害的異端教派。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二):基督徒的大迫害
:依據後來的考證,卓維安應該是因為燒碳取暖而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日耳曼蠻族大入侵


君士坦丁堡的基督國教
支持尼西亞信經教義的東奧古斯都狄奧多西上任後,他隨即罷黜放逐支持阿瑞烏教義的主教,並逐步建立以尼西亞信經教義為正統的教會組織。西元381年,狄奧多西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普世主教會議,頒布一系列法令支持以「三位一體」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並確立如此正宗教義的基督教為國教。另外,並告令教會在管轄教區有司法裁判的權力,以及提舉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崇高的地位僅次於羅馬教會。君士坦丁堡成為東部希臘教區的政教合一權威中心,自此,帝國東部的教會稱為東方正統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與西部的拉丁羅馬普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分庭抗禮。

羅馬帝國的最後統一
雖然在君士坦丁堡普教會議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但是內憂外患不斷的羅馬帝國開始迅速衰敗。在狄奧多西繼續鎮壓征撫西哥德人叛亂期間,西元383年,西奧古斯都格拉提恩在一次篡皇叛亂中被殺,狄奧多西與法楞廷尼二世聯合敉平叛亂後,西元392年,法楞廷尼二世原因不明自殺。在他們死後,狄奧多西一人統一治理兵荒馬亂即將崩潰的龐大羅馬帝國。

狄奧多西

西元395年,狄奧多西病死,他是最後一個統一治理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在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領西東羅馬帝國疆域,自此以後,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不再合併。

西羅馬帝國滅亡
而在狄奧多西死後,日耳曼西哥德蠻王阿拉列(Alaric)也趁機開始領軍大舉入侵橫掃羅馬帝國。在此之後的80年期間,各個日耳曼蠻族相繼入侵瓜分西羅馬帝國的高盧和不列顛和伊比利亞半島與非洲疆域,並且永恆的城市羅馬城兩次遭到蠻族洗劫。羅馬人看著雄偉的建築物被搗毀,珍貴的典籍被付之一炬,繁榮的城市被廢棄,纖弱高貴的婦人成為野獸手中的玩物。在此日耳曼蠻族大入侵期間,又有「上帝之鞭」匈奴酋王阿提拉(Attila)率領兇猛匈奴大軍直撲暴走蹂躪。

西元476年,最後一位西奧古斯都羅慕路斯(Romulus)被蠻族將領歐多法卡(Odovacar)廢黜後,西羅馬帝國自此滅亡。而羅慕路斯這個的名字,正好也是羅馬史詩神話中建立羅馬城的人的名字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三):匈奴蠻族大暴走
:在羅馬的神話史詩中,羅馬城是由一對雙胞胎羅慕路斯(Romulus)和瑞慕斯(Remus)所建立,他們的父親是戰神馬爾斯(Mars),而他們的母親則是特洛伊戰爭中流亡逃難的特洛伊人的後代。後來羅慕路斯殺死瑞慕斯成為國王,並以他自己的名字Romulus命名羅馬城(Roman)。

法蘭克王國興起
西元五世紀後半,當西羅馬帝國的統治逐漸衰絕期間,日耳曼蠻族之一的法蘭克人已經趁機佔領了高盧北部萊茵河下游到北海的大片領域,分散成若干小部落王國。相較於其他日耳曼蠻族,法蘭克人是最落後和最野蠻的一支。除了法蘭克人,在高盧東南有勃艮地人佔領,上游則有阿拉曼人,另外在高盧中部則有一個羅馬將領塞格里勒(Syagrius)佔領統治。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元481年,佔領萊茵河在北海出海口一帶低地的日耳曼法蘭克撒利恩族(Salian Franks)由年僅15歲克羅維(Clovis)承繼一統各部落王國。西元486,他率領法蘭克蠻軍擊敗塞格里的羅馬軍團,接後十年期間,克羅維東征南討,將原有的萊茵河下游出海口低地領域往東擴展,並擊敗阿拉曼部落王國,再併獲萊茵河上游領域。

西元493年,克羅維再與勃艮地王國的公主克蘿緹爾妲(Clotilda)通婚。克蘿緹爾妲是虔誠的羅馬普公教會信徒,在妻子的勸信下,西元496年,克羅維與他的手下部眾在理姆茲(Rheims)受洗皈依信奉基督教。他並且以羅馬普公教會的護教戰士自居,擴張領域建立起法蘭克墨洛溫王朝(Merovings)。

西元511年,克羅維死後,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持續擴張統領高盧全境,更再往東越過萊茵河爭奪其他日耳曼人的領域。一直到西元751年,掌權攝政的矮子丕平三世(Pepin Ⅲ,the Short)廢黜墨洛溫王朝的傀儡國王,僭位為法蘭克國王,開始卡洛林王朝(Carolings)。後來,矮子丕平應羅馬普公教會教宗求援,兩次出征義大利半島驅退倫巴地王國壓迫圍逼教廷,並以自己的名義,將征領得到的土地贈與教宗。羅馬教宗獲得丕平的贈地,自此得以擁有獨立的統治主權國家,稱為教宗領。西元768年,矮子丕平三世去世之後,法蘭克王國由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三年後,其中一兒子去世,法蘭克王國歸由另一個兒子查理(Charles,the Great)一人統治。

Photobucket利奧三世加冕查理

西元800年耶穌誕生之日,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聖誕彌撒後,教宗利奧三世(Leo III)將一頂皇冠加冕在查理頭上,並在眾人的擁護歡呼下,被尊稱為皇帝(emperor)。而法蘭克王國也取代西羅馬帝國和羅馬普公教會緊密結合,與東馬馬帝國政教合一的君士坦丁堡東方正統教會分庭抗禮。

: 註:勃艮地人原本佔領分佈在萊茵河中游流域一帶。西羅馬帝國主政將領阿依特斯(Aetius)曾擊敗勃艮地人,最後將勃艮地人徙置在高盧東南,承認為另一個藩屬王國,擁有現今瑞士、法國和義大利交界區域的統治主權。(見英法百年戰爭(三)
: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四):法蘭克王國
: 註:emperor(皇帝)源自羅馬帝國的最高行政獨裁官屋大維的大統帥(Imperator)稱號,表示為羅馬軍隊的最高司令。屋大維身兼奧古斯都、凱撒和大統帥三種稱號。詳見:英法百年戰爭(二十):奧古斯都的羅馬皇庭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
西元814年查理大帝死後,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Louis,the Pious)繼任為國王。路易的懦弱使查理大帝的法蘭克帝國立即開始有瓦解危機。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繼承的領地而兵戎相見。西元840年,虔誠者路易死後,長子洛塞爾(Lothair)繼承王位,試圖聲張王權,其他的兩個兄弟日耳曼人路易(Louis,the German)和禿頭查理(Charles,the Bald)聯合起來,誓約結盟對抗洛塞爾。後來三兄弟瓜分了法蘭克帝國成為中東西三個法蘭克王國。

西元869年,中法蘭克王國的繼承人洛塞爾二世死後,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挑起戰端,又分瓜了中法蘭克王國在高盧的大部分領土。自此,一如羅馬帝國的分裂,法蘭克也分裂成西東兩個王國。西法蘭克成為法蘭西王國(France),東法蘭克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而在此法蘭克蠻族王國興起取代西羅馬帝國,旋即又如羅馬帝國分裂的期間,遠東方崛起的伊斯蘭教帝國也取代了波斯帝國,成為歐洲所有基督教國家的宿敵。

:西元962年薩克森公爵(Duke of Saxony)奧托一世(Otto I)在羅馬由教宗約翰十二世(John XII)加冕稱帝。973年,他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西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