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臻字」的度量「稱」的標準「單位」(上)

大篆「單田」大篆「田單位」字样

支那古書「孫子兵法,軍形」(春秋姜媯齊,孫武):「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形也。」
支那古書「詩經,伐檀」(西姬周,著者不詳):「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父孺子孫和「姓氏名字」
「孫」和「子」和「父」的原意,在古支那母系社會都是一種職銜地位。「孫」「子」的意思,就是出自第三代繼承人的「孫」氏族的「子」。

支那春秋的齊國的立國先祖是「呂尚」,也就是「姜太公」。姜太公的姓是「姜」,氏是「呂」,名是「尚」,字是「子牙」。姜子牙完整的「姓氏名字」是「姜呂尚子牙」,生前的封銜是「尚父」,死後的諡號是「太公」。姜呂尚的母系是姜姓,「父系」是呂氏,所以原本的齊國又稱為「姜齊」,他原本就有姜呂氏族的「子」職銜。
後來,姜齊的王位繼承被「媯姓田氏」取代,因此又被稱為「田齊」,原本應該是「媯齊」。從支那古齊國的姓氏轉變,就可以知道支那差不多是在田齊國的時候逐漸轉變為「父氏」繼承的社會體制。

「父」是第一代的正式職銜,「子」是封授的第二代繼承人的職銜,「孫」是封授的第三代指定繼承人的職銜。「子」和「孫」在尚未繼承為「父」之前,可以分支成為「氏」。比如說,姓「姜」氏「子」,就是姜姓部族的第二代繼承氏族,姓「姬」氏「孫」,就是姬姓部族的第三代繼承氏族。
「父」是一種正式的最高職銜,所以就不會分氏,而是加在原來的氏或名的後面。另外還有一個「孺」,這是特別提拔封立的第二代繼承人,所以就會有「孺子」和「孫子」之分。「孺子」的職銜繼承權比「孫子」還大,但是比較少見。

「母父孺子孫」不一定會有血緣關係,這在古支那母系社會也不一定知道親生的父系血緣是誰。不要以後來的父系社會體制的邏輯來思考「父母孺子孫」的關係,這原本就不是親屬血緣的關係。原本的「氏」,其實就像母系社會的不同產業「部門(Departments)」。比如說,「陶」氏就是和製作陶瓷的工作有關,「田」氏就是和農耕收成的工作有關。不同的「氏」產業部門都各有「父」的職銜,比如「陶父」「田父」。
「父孺子孫」就像是現在的「董事長」「最高總經理」「總經理」「協理」一樣,除了正式的「董事長」,其他都是有繼承權的職銜。這些職銜的繼承升遷都是要經過「母系董事會」的同意,這是「母系職銜」的繼承,不是「父系血緣」的繼承。所以,「孫子」原本的意思不是指血緣的關係。

田齊國的軍事家「孫子」,從姓氏名字的「苗」源:孫子原本應該是姓「媯」,氏「田」,名「武」,字「長卿」,也就是「媯田武長卿」。「孫武」是出自「田」氏族其中的被指定的第三代繼承氏族,因此應該是「田孫」氏,之後又再加上第二代氏族繼承人的職銜,所以應該是「田孫子」。所以,「孫子」的正式姓氏名字就是「媯田孫武長卿」,他也是有田孫氏族的「子」職銜。

「田」和「陳」
但是,支那史書又有記載孫武的祖先是氏「陳」?根據一些考據說法,原本的「陳」字和「田」字在當時的「古音」是相近,所以「田」就是從「陳」改過來。這個考據說法是否正確?

甲骨「田」甲骨「田」字楚文「田」楚文「田」字

「田」,在姓氏或者是與農作活動無關的「田」,台語音「Tian」。比如說,「鹽田(Tian)」「田(Tian)賦」「心田」「丹田」等等。有關農作活動的「田」地,也就是「Farm」,台語音「Chaan」。
「陳」,在姓氏的台語音「Daan」,在「申說(Pronounce)」的台語音「Diin」。

原本的「臻字」都是一字一音,也就是說,「田」和「陳」字都有錯混。並且,即使「陳」字有錯混,也不會和「田」字發音相同,更何況這兩個字的字型差異很大,也就是完全是不同的意思。那究竟原本「田」字和「陳」字應該是發什麼音?這可以從度量衡的「單位」找出線索。

「單」和「鄲」和「陳」
以「田」字為形符或样符的常用字有「田佃甸鈿沺畋男畜畔畝單単里」等等,其中發音會有「Chaan」的字是「破音字」的「單」,也就是常用在「音譯」外支那游牧匈奴部族首領的「單于」。既然是「音譯」,那就表示這是原來的常用「音」,這就像翻譯「英格蘭」,這是「England」的音譯,「英格蘭」都是常用音。

甲骨「單」甲骨「單」字金文「單」金文「單」字金文「蟬」金文「蟬」字

甲骨文的「單」字的形样,也不像是「田」,反而像是一種「Unit」,就如同「絫」也是一種記量「單位」。「絫」就是「纍」也就是後來的「累積」的「累」。另外還有「壘」「櫐」「藟」「櫑」「疊」等等,這些字無論如何解釋,都是「田」的農作收成物或地上物的單位有關,不是指「田」地本身。所以「單」也不會是田地,而應該是一個收成的基本單位,也就是現在的「Unit」的用法。

「單」字在台語音「Dan」,不是「Chaan」。以「單」字為形符或样符的常用字有「單殫簞繟蟬禪闡戰鄲」等等,這些字也不會和「田」有關。其中的「蟬」字(台語音「Siam」),原本就是样形字。但是其中的「鄲」字和「陳」字有關,因為都帶有「阝」字旁,這是表示「地方」的意思,並且在台語音都是和「Dan」相近。不過,右「阝」的「鄲」是比較鄰近的地方,左「阝」的「陳」是比較險遠的地方。

「近東(Dong)」和「遠東(Dang)」和「估倲」
甲骨「東」甲骨「東」字楚文「東」楚文「東」字

型樣「陳」字,左「阝」右「東」。「東」字,台語音也有不同音:
一種在「方位」是「Dong」或「Dang」。比如「屏東(Dong)」「東(Dong)方文化」「遠東(Dang)」「東(Dang)南」「東(Dang)港」。
一種在「主位」是「Dong」。比如「股Dong」「作Dong」。

為何同樣是在福爾摩沙的「屏東」的「東港」,同樣都是「東」,發音卻不一樣?而且「在地人」不會唸錯音?這是台灣語很奇特又有趣的地方。這也是和地方的「遠近」有關,比較近的「東」唸作「Dong」,比較遠的「東」唸作「Dang」。所以,正確的發音就是:「近東(Dong)」相對「遠Dang」。如果是唸作「遠Dong」,這樣就會有比較近的「距離感」。不妨,可以對不同的「東」發音試試看,就可以領會這種「語音」的獨特性。

同樣的,「主位」就是比較近的地方,所以才會有「股Dong」「作Dong」,為了避免錯混,用在主位的時候,選寫作「倲(Dong)」,也就是「估倲」「作倲」。中語常用的「股」字,根本就是錯混字,「估」就是和「估價」有關,所以應該是寫作「估倲」。

「西」和「東」和「重」和「崬」和「童」
金文「重」金文「重」字大篆「重」大篆「重」字甲骨「力」甲骨「力」字大篆「力」大篆「力」字
甲骨「西」甲骨「西」字楚文「西」楚文「西」字

「重」字,其實就是上「力」下「東」。為什麼「施力」在「日木」的方向就是「東」?這和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地球是「由西向東」自轉,地球就是因為神靈的壓施「重」力,所以才會向「東」轉!不然,為何不是向「西」轉?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所以比較遠的東方比較「東(Dang)」!而相對的,台灣語的「西」就是和「繞轉」同義,「西徆迺拪」音「Sei」,這些字都是和地球的繞轉方向有關。台灣語的「西東」,就是「西繞東」的意思。

台灣語的「西」因為遠近,發音也有不同。「西」是比較抽象的「人事方位」也比較遙遠,也就是「肉眼」看不見的方位。「晒(Sai)」是比較實際的「地理方位」也比較鄰近,也就是肉眼可以看見的方位。也就是:「遠西」相對「近晒」

既然有不同的音,那一定有不同的「字」。那是什麼字?台語音的「Dang」,也有「重」的意思。「重」也有不同音:
在抽象的Important(重要性),臻語音「Diong」。比如「重要」「注重」「尊重」「嚴重」。
在實際的Weight(重量),這其實是「壓量」,臻語音「Dang」。那應該是什麼字?就是「崬」。比如「崬量」「崬罰」「秤崬」「崬病(重病)」。「崬」,中語音同「東」。
也就是說,形容比較遠的「東」方,應該是用「崬」字。比如「遠崬」「崬北」「崬港」。「崬」和「重」的差別,其實也就是上面的「力」字的形型的差別。「崬」的上「山」字形,應該是上「力」字型,而「重」字是上力字「形」。

」,臻語音「Deng」,Multiple(多層次)的意思。比如:「三緟奏」(三重奏),双緟門。中語音同「眾」。
」,臻語音「Dieng」,Again,Afresh(再一次,再新)的意思。比如:「歱來」(重來),「歱判」(再判)。中語音同「腫」。
」,臻語音「Dhiong」,Anew of All(全部的重新)的意思。比如:「湩整」(重整),「湩新」,「湩寪區」(重劃區)。中語音同「眾」。
彳重」,臻語音「Tiong」,Repeat(重複)的意思。「彳重」必須修復,尚未修復之前,選寫作「偅」。比如:「偅緮」,「偅犯」(多次再犯)。中語音同「眾」。

要注意的是:
「歱新」是再一次更新,「湩新」是「全部」更新。
「歱判」是再一次審判,「湩判」是「全部」改判,「崬判」是嚴厲的判刑。
「重罪」是嚴重的罪行,「崬罪」是嚴厲的「罪刑」。
「歱犯」是再一次犯罪,「偅犯」是多次再犯罪,「重犯」是重大犯罪,「崬犯」是罪行重大的犯罪人。
「緟緮」是型樣的多層次,「偅緮」是行動的多次相同。

這要看說話的人所要表達的意示是什麼意思。這確實不是很容易辨別,但是要分別清楚!這樣才不會有:「重判」是再一次判或嚴厲的判?「重聽」是再一次聽或聽力不好?「重奏」是再次演奏或大力的演奏或不同樂器一起演奏?那些都是不相關的意示,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示。那些是中語的「破音字」所肇成的笑話!

楚文「童」楚文「童」字金文「童」金文「童」字

同樣的,相像的「童」和「重」的样符字也有錯混。「動」字,台語音也有不同音:
一種是實際的震動或移動是「Dang」。比如「地動(地震)」「動手」「動工」。
一種是抽象的或「觀察」的震動或移動的物理現样是「Dong」,這應該是左童右力的「勭」字。比如「運勭」「波勭」「震勭」。這從金文的样形「童」字,就可以看到有「目」的样符字,這是在觀察目睹外界環境在「動」的意思。
所以,「震動(Dang)」和「震勭(Dong)」是不同的意思表示。這從「地動(Dang)」就不會是「地Dong」,就可以分別清楚,因為「動」比較是實際經歷也比較「崬」。

回到「鄲」字和「陳」字,原先應該也是因為東方氏族領地遠近的關係,所以聲調就有不同。「鄲」是平聲「Dan」,「陳」是上聲「Daan」。原本的「鄲」字可能是「東阝」,或者「陳」字是「阝單」,不過這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那是特定的支那古地名。那為何會有「陳」和「田」是「古音」相近的說法?
台灣語就是支那史書所謂的古音,這是辨識臻字的「真理」標準。不管「田」字是「Tian」或「Chaan」,「陳」和「田」這兩個字的發音沒有「相近」。

「陳」和「陣」和「軙」和「沈」和「訦」
那為何「陳」還會有「陳列」的意思?這也是錯混。臻字原本是古支那的殷商部族所「嫻熟」的文字,其他部族差不多都是一知半解的「半桶水」文盲。因此,在殷商王國滅亡之後,許多臻字就被大量謬解錯混。

大篆「阝申」大篆「阝申」字

「陳列」應該是寫作「陣列」,這從台灣語的發音就可以知道「陣」才是唸作「Diin」;在「排列」物品的時候,寫作「軙列」;選用「軙」字。至於「陳年」,應該是寫作「沈年」,也就是隨著年月沈澱的意思。另外,「陳述」應該寫作「迧述」,「陳情」應該是寫作「阝申情」,但是這個「阝申」字已經缺遺,這需要修復。或者寫作「軙情」或「迧情」或「訦情」。原本的「陣」字,也不是右「車」,而是像「東」字形,所以「陳陣」會被錯混,但是在台語音還是保留這兩個字的區分。整理如下:
「陳」:台語音「Daan」,一種姓氏。
「軙列」:台語音「Diin Liet」,Display(陳列)的意思。
「軙」,中語音同「陳」。
「迧述」:台語音「Diin Sut」,Statement(陳述)的意思。「迧」,中語音同「陳」。
「沈年」:台語音「Dimm Nii」,Aged(陳年)的意思。
「訦情」:台語音「Dimn Chieng」,Petition(陳情)的意思。
「訦」,中語音同「沈」。

「田」和「隀」和「種」和「廛」
既然「田」和「單」和「陳」的發音沒有太大關連,那「田」字原本應該是唸作什麼?如果不以「Chaan」的發音解釋,單看「田佃甸鈿沺畋」這些常用字,「田」字原本應該是唸作「Tian」。

金文「隀」金文「隀」字小篆「種」小篆「種」字

那「Chaan」,應該是什麼字?就是上面的金文「隀」字形少了左「阝」和右上「力」字。上「力」中「田入」下「土」,也就是像「重」字形,這是「耕種」的意思。所以才會有左禾右「重」字形的「種」字,禾力在「Chaan」就是「種」,種田的地方就是「隀」。這也就是為何「陳」會和「田」錯混,那是因為原本的「陳」應該是「隀」字形,「陳」和「隀」很相像。支那古「田齊」國,就是改「隀」字為「田」字作為氏,原本應該是「隀」氏不是「陳」氏。後來的「Chaan」字在支那就逐漸被「田」字取代而缺遺,但是在台灣語還保留這個音。

「種」在台灣語也有不同音:
在生物分類的「Species」,台語音「Jhong-」,這應該是左糸右宗的「綜」字。比如,「綜類(種類)」。
在特定種類的「Kind」,台語音「Jhiongˋ」,這應該是左糸右從的「縱」字。比如,「品縱(品種)」「物縱(物種)」「人縱(人種)」。「綜」是不同起源的種,「縱」是同一「綜」的特定不同類,兩個字合起來就是「綜縱(Jiong- Jiongˋ,種種)」。「縱」也可以是「縱貫」的意思。
在培育後代的「Seed」,台語音「Jhengˋ」。比如,「留種」「絕種」「種豴(Di)」「種豬(Du)」「卉種(花種)」。豴豬應該是不同種類的「Pig」,也可以選寫作「豬」字。
在種植動作的「Planting」,台語音「Jhengˋ」,這應該是左手右重的「揰」字。比如,「揰卉」「揰菜」「揰稻ah(種稻)」。「揰」字,中語音同「衝」的入聲。

大篆「單田」大篆「單田」字样

原本的「Chaan」字形,應該是像「界」字下改成「土」字,也就是上「田」中「入」下「土」,這個「Chaan」字也需要修復。這個字形還是有遺留,就是:「廛」字少了上「广」的「上田下坴」。

」,臻語音「Lak」,Go down,Sixth(向下,第六)的意思。中語音同「六」。
」,臻語音「Lak」,Fall-side,Down Fall(落位,掉落)的意思。比如:勎蓚(掉葉),勎阺(掉低)。中語音同「陸」。
」,臻語音「Liok」,Land,Continent(陸地,大陸)的意思。
「勎」是「坴」的動詞,勎「土」形成的地面就是「陸」。

「田坴」合起來就是「Chaan」,多了「广」的形符字,就是「田地庛宅」的意思。「田坴」這個字,已經缺遺,那就只好先選用「廛」或「隀」。考慮「廛」在中語的發音同「Chaan(纏)」,那就選用「廛」。比如:「廛庛(田家)」「廛垣(田園)」「揰廛(種田)」

一個「廛」加上「單」字上的「吅」,就是一個面積單位的「田」。這從大篆的「單田」字样就可以知道:一個「單位」都是以平面的面積來分算。這個「單田」字样是以「廛」為样符字,發音應該也是「Chaan」,但是和「單」字形很相像,這應該就是「單于」的出處。

因為「東」和「重」和「單」相似,所以「大篆「單田」」字和「單」字也很相似。因為「Chaan」是很常用的音,後來,被錯混為破音字的「單」。這是「多緟」錯混,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漢人」的一知半解的「半文盲」所製造出來的笑話。「單」字的發音原本就是「Dan」,就好像要音譯「England」,再怎麼錯混也不會選用「單」,翻譯成「單格蘭」,然後新造出「單」字有一個「破音字」發音相近「英」。這不是笑話嗎?

這也可以知道外支那的游牧部族應該在更早以前就已經有記載在支那「各國」的歷史文獻,但是因為後來的「漢人」帝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許多各國各家的歷史文獻的文字被黜滅錯混,才會有奇怪的「單于」出現,以及「東」「重」「童」「單」形样字的錯混。

:有關於「西」字,詳見:西恓悒拪迺遮遐揲摱楸蓚
:有關「坴」和「勎」和「陸」,詳見:逌關泩務理「冋位」加「向量」亽臻字(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