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11年12月7日
占族朲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分佈區域
依據希伯來聖經民數記第32章的記載:
32:1 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的牲畜極其眾多;他們看見雅謝地(Jazer)和基列地(Gilead)是可牧放牲畜之地,
32:2 就來見摩西和祭司以利亞撒,並會眾的首領,說,
32:3 亞大錄、底本、雅謝、寧拉、希實本、以利亞利、示班、尼波、比穩,
32:4 就是耶和華在以色列會眾前面所攻取之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你僕人也有牲畜;
32:5 又說,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你僕人為業,不要叫我們過約但河。
32:39 瑪拿西的兒子瑪吉,他的子孫往基列去,佔了那地,趕出那裏的亞摩利朲。
32:40 摩西將基列賜給瑪拿西的兒子瑪吉,他的子孫就住在那裏。
依據希伯來聖經申命記第3章的記載:
3:12 那時我們得了這地。從亞嫩谷邊的亞羅珥起,我將基列山地的一半,並其中的城,都給了流便朲和迦得朲。
3:13 其餘的基列地和巴珊全地,就是噩王的國,我給了瑪拿西半支派。(亞珥歌伯全境乃是巴珊全地,稱為利乏音朲之地。
3:14 瑪拿西的子孫睚珥佔了亞珥歌伯全境,直到基述朲和瑪迦朲的交界,就按自己的名,稱這巴珊地為哈倭特睚珥,直到今日。)
3:15 我又將基列給了瑪吉。
3:16 從基列到亞嫩谷,以谷中為界,直到亞捫朲的邊界雅博河,我給了流便朲和迦得朲;
3:17 又將亞拉巴,以約但河為界,從基尼烈直到亞拉巴海,就是鹽海,並毘斯迦山根,東邊之地,都給了他們。
依據希伯來聖經申命記第33章的記載:
33:6 願流便存活,不至死亡;願他人數不至稀少。
33:13 論約瑟說,願他的地蒙耶和華賜福,得天上的寶物、甘露、以及地下所藏的泉源;
33:14 得太陽所曬熟的美果,月亮所養成的寶物;
33:15 得上古之山的至寶,永世之嶺的寶物;
33:16 得地和其中所充滿的寶物,並住在荊棘中者的喜悅。願這些福都臨到約瑟的頭上,臨到那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頂上。
33:20 論迦得說,使迦得擴張的當受頌讚。迦得住如母獅;他撕裂膀臂,連頭頂也撕裂了。
33:21 他為自己選擇了頭一段地,因在那裏有設立律法者的分存留。他與百姓的首領同來;他施行耶和華的厷義,並耶和華與以色列所立的典章。
依據希伯來聖經耶利米書第8章的記載:
8:19 聽阿,是我百姓的哀聲,從極遠之地而來,說,耶和華不在錫安麼?錫安的王不在其中麼?耶和華說,他們為甚麼以雕製的偶像,和外邦的偶像,惹我發怒呢?
8:20 收割已過,夏日已完,我們還未得救。
8:21 申言者說,因我百姓的損傷,我也受了損傷。我哀痛;驚恐將我抓住。
8:22 在基列豈沒有乳香麼?在那裏豈沒有醫生麼?我百姓為何不得痊愈呢?
依據希伯來聖經耶利米書第50章的記載:
50:19 我必再領以色列回他的居所;他必在迦密和巴珊得餧養,又在以法蓮山地和基列境內,魂得飽足。
50:20 耶和華說,當那些日子,那時候,雖尋以色列的罪孽,卻一無所得;雖尋偤大的罪,也一無所見;因為我所留下的人,我必赦免。
依據希伯來聖經何西阿書第6章的記載:
6:8 基列是行罪孽之朲的城,敝血沾染。
6:9 強盜成群,怎樣埋伏殺人;祭司結黨,也詔樣在示劍的路上殺戮行邪惡。
**************************************
印度支那(Indochina)半島南部地區,在「傣卡岱」語族也就是東方「亞捫」部族*尚未南遷進佔之前,原本是三個古國的領地:「扶南」,「占婆」和「真臘」。
「扶南」的原意是「邖地」或「檳榔」
「扶南」(Funan),支那史書或音譯寫作「夫南」或「跋南」,越南語音字寫作「Phu Nam」,高棉語(Khmer)音字寫作「Phnom」或表音為「bnam」或「vnam」。高棉語的原意,「bnam」是「mountain(邖地)」的意思。
「扶南國王」在高棉語表音作「Kurung bnam」,意思是「君主邖」,也就是「King of mountain」的意思。這是因為高棉語是源自印歐語族,「頭銜」是加在前面。高棉語的「Kurung」就如同是波斯語的「Kurus」(古列,居魯士),也就是臻語的「君主(Guun Ju)」。高棉語的「Kurung bnam」,就是「邖君主」的意思。
以臻語音辨識:「bnam」的原意相近「陂橠」(Pho Naa),也就是Hillside Jungle(坡地叢林)的意思。或者是「檳榔」(Bin Nng)的意思(詳見後文相關說明)。
「占婆」的原意是「馨芳」
「占婆」(Champa),支那史書或音譯寫作「占波」或「占城」或「瞻波」,越南語音字寫作「Cham Pa」。占族人(Cham people)自己以印度梵文(Sanskrit)的「表意」寫作「Campa-desa」或「Nagara Campa」或「Campa-pura」。
要注意的是:占族使用的梵文是翻譯的「表意」文字,這和口語發音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如同,英語口語的「Coconut」,如過以梵語文字記載是「Narikela」。占族語的梵語文字大部分都是在「表意」,不是「表音」。其他在印度支那半島區域的「印度化」(Idianization)語族,他們使甬的梵語文字也是如此。這是借甬梵文來表示「原意」,不是用在表示「原音」。
所諉的「甬」,臻語音「Iong」,Employ Others property(使用他人的所有物)的意思。*
梵語的原意:*
「Campa」,這是有「Bauhinia variegata」(羊蹄甲花樹)的意思。
「Campa-ka」,這是有Perfume(香水)或Fragrant flowers(香花)或Balm(芳膏)的意思。
「Desa」或「DeZa」,這是有Country(邡國),Region(郡國),Kingdom(王國),Area(地區)的意思。*
「Nagara」,這是有「City」(城市)的意思。
「Pura」,這是有「Town」(城邑)的意思。
「Raja」,這是有King(王者)的意思。
「Razi」,這是有Collection(收集)或Volume(聚積)的意思。這就如同亞蘭語的「Ramu」的意思。*
要注意的是:「Nagara Campa」的「Nagara」是加在前面,這應該是一種頭銜,不是「地區」的意思。
以臻語音辨識:「Cham-pa」的原意相近「馨芳」(Chhengˋ Phang),也就是「Aromatic」(發散出香氣)的意思。
占族是屬於母系社會的南島語族。根據占族人的傳說故事,他們的建國女王的名字是「Lady Po Nagar」。也就是說:「Nagara」應該是「Lady Po Nagar」的王族後裔的意思。到按例:「Nagara Campa」的原意應該是「Nagar王族的馨芳領地」。
「占婆」原本的國名在支那後漢國代的時期,音譯寫作「林邑」,越南語音字寫作「Lam Ap」,以臻語音表示就是「橠邑(Naa Ip)」,也就是「林業」的意思。
「邑」和「業」(臻語音「Giap」)的字意佯仿,「城邑」就是「城業」,「產邑」就是「產業」。差別是:「邑」是比較實際的「型樣」,「業」是比較抽象的形样。
真臘就是「西占」部族的「外金」(高棉)朲的領地
「真臘」(Chenla)的名字原意很複雜。支那古書在《後漢書》音譯為「究不事」,後來在《隋書》音譯為「真臘」,在《唐書》音譯為「吉蔑」或「閣蔑」,在宋代音譯為「真臘」。西元1271年的元國代紀年開始後的史書音譯為「甘勃智」,在明國代音譯為「甘武者」或「柬埔寨」。
越南語音字寫作「Chan Lap」,橠邑語(占族語)音字寫作「Kmir」。高棉人自己以印度梵文的表音寫作「Kambuja」。
這些不同語音字都是在稱呼原本住在現今柬埔寨北部的高棉部族(Khmer people)的領地。「Khmer」或「Kmir」比較正確的發音是像支那古書《唐書》的音譯「閣蔑」。
高棉朲就是南亞「檬語族」(Mon people,或譯寫作「孟族」)和南島「占語族」的混合部族,或可說是「東檬」部族,也可以說是「西占」部族。真臘就是高棉朲的郡國,他們原本是扶南的附鄘國。後來,西元600年左右,扶南敝真臘合併。
高棉口語音的「Mir」(蔑啊),這是有Gold(金子)的意思,梵文寫作「svarNa」。但是,柬埔寨的首都「Phnom Penh」,中語寫作「金邊」。如過是依詔高棉語的「Phnom」的意思,這應該是有「山邖」的意思;如過以音譯字,這應該是「扶南邊」或「檳榔邊」。無論如何,「真臘」或「占臘」的原意都難以辨識。
以臻語音辨識:「Mir」就是「金ah」(Gim ah)。
這要回到高棉朲也就是「東檬」部族的起源地緬甸(口語是「Burma」,書寫是「Myanma」),緬甸朲稱那些印度移民是「Ka-la」,這是有「Foreigners from the west」(從西方來的外國朲)的意思。「Ka」應該是有外來部族的意思,「-la」(臘)應該是有「West」(西)的意思。
到按例:「真臘」或「占臘」的原意,就是有「西占」的意思。「吉蔑」或「閣蔑」應該是有「外金」或「區金ah」(Khu Gim ah)的意思。這應該是和盛產「金」有關。*支那古書也有「林邑國有金山,金汁流出於浦」的記載,這就是在「西占」地區。
「東檬」部族自稱是從西方緬甸(東方「大馬色」)來的外國朲,後來和在地的占語族「匯合」,這就是「真臘」或「占臘」的原意。
「柬埔寨」的原意是「馨芳國」
「南亞語族」(Austro-Asiatic languages)
高棉部族和緬甸的「檬族」是近親語族,他們的語言在現今語言學分類稱作「檬高棉語族」(Mon–Khmer languages)。檬高棉語族又和印度(東方「亞蘭」)東部地區和孟加拉地區(東方「巴旦亞蘭」)的「莽達語族」(Munda languages)是近親語族。這是「南亞語族」(Austro-Asiatic languages)的主要語言。
印度梵語的「Kambuja」是有野蠻部族的意思,這就如同英語的「Barbarian」,主要是用在稱呼住在西北部「阿富汗」高原的外族。既然是用作為外國蠻族的稱呼,高棉部族就不可能自己會將國名稱作「野蠻國」,這就如同不可能會以英語的「Barbarian」作為自己的國名。
高棉語的「Kam-bu-ja」和占族語的「Cam-pa-desa」或「Campa-pu-ra」的音節發音相近。到按例:「Kambuja」其實就是繼承沿用「Campadesa」或「Campapura」的名稱作為國名,也就是「馨芳國」。只是發音略有不同。
*:有關「傣卡岱」語族也就是東方「亞捫」,詳見:泰國和寮國和支那雲貴高原東部地區就是東方的「亞捫」(Ammon)
*:有關「甬」,詳見:臻語發音的「音冋向冏」和「母音」的「氣數」(中)
*:有關梵語的音字原意,詳查:Sanskrit dictionary for spoken Sanskrit
*:有關Country(邡國),Region(郡國),Kingdom(王國),Area(地區),亞蘭語的「Ramu」,詳見:印度是東方的「亞蘭」(Aram),緬甸是東方的「大馬色」(Damascus)
扶南王國和橠邑王國
根據留存的古碑文,扶南王國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印度梵文。扶南王國的歷史記載,大部分都已經因為戰亂滅失。有關扶南的歷史文獻資料,大部分都是根據支那古書對扶南的片段記載。
根據西元636年左右,支那李唐國代的《梁書‧諸夷列傳.卷五十四扶南傳》*記載:「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氣候風俗大較與林邑同」。「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並羈屬扶南。頓遜之東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諸國,往還交市」。「王亦能作天竺書,書可三千言」,「扶南國俗本裸體,文身被發,不制衣裳。以女人爲王,號曰柳葉」。
根據不同支那古書的記載:
扶南是林邑的西南鄰國,扶南和林邑的喪葬婚姻風俗文化相近。這兩個國家都是以女人爲王的「母系社會」,同樣都是使用印度梵文,也就是「天竺文」。
頓遜在扶南的「南界三千餘里」。
要注意的是:支那史書記載的「七千里」,以「1里≒300步X1.5≒450公尺≒0.45公里」,大約是3150公里。「三千餘里」,大約是1350公里。這應該是以扶南和林邑的「京城」所在地的距離推估。
扶南和橠邑原本的疆域
根據支那古書所記載扶南和林邑(橠邑)的原本疆域,大約就是從現今越南中部的承天化省(Thua Thien-Hue)往西到「下緬甸」(Lower Burma)的馬來半島(Malay Peninsula)。他們原本的領地範圍含括印度支那半島的南部地區。
檳榔部社和橠椰部社
「橠邑」(林邑)又分成南北兩支占族:一支是在南方的「檳榔部社」(Kramuka-vamsa),一支是在北方的「椰杍部社」(Narikela-vamsa)。
梵語的原意:
「Kramuka」,這是有Areca nut(檳榔杍)的意思。
「Narikela」,這是Coconut(椰杍)的意思。
「Vamsa」,這是有Family dynasty(家代)或Race(種族)的意思。
以臻語音辨識:「Vamsa」的原意相近「部社」(Bo Sia)。
扶南王國位在橠邑王國的南方,同樣都是風俗文化相近的母系社會,同樣都是使用印度梵語文字。到按例:這兩支部族都是「占族」,在南方的扶南就是「檳榔部社」的王國,在北方的橠邑就是「椰杍部社」的王國。
占族以種植不同樹木作為部社「領地」的標界和样徵,這是和福爾摩沙平埔族(坪部族)一樣。比如,依據「麻豆協約」的記載:*
第二條
我們以活椰子與檳榔樹苗種種入土中,認可我們將讓渡並徹底奉獻並在所有方面給予崇高至大的聯邦議會,傳自我們先人、以及當前我們已在麻豆村以及附近平地佔有的,這種權限與各種財產權,包括我們的司法管轄權,即東至山、西至海和南北方之轄地,包括我們號令所能達到之處,應繼承的,或者在此透過佔有,根據所有人民權利所取得的財產權。
要注意的是:既然占族語使用的梵文文字和口語的發音不同。「扶南」原本應該是口語音的「檳榔」(臻語音「Bin Nng」),「林邑」原本應該口語音的「橠椰」(臻語音「Naa Ia」)。後來分別錯混。
「橠椰」就是椰杍樹的意思,「檳榔」就是檳榔樹的意思。這就如同「茛蕉」(臻語音「Ging Jio」,香蕉)和「甘蔗」(臻語音「Gam Zia」)和「蕃薯」(臻語音「Han Zhi」),食用部分的「椰榔蕉蔗薯」都是在植物名稱的後面。
柳葉和「Lady Po Nagar」和「橠椰」
根據支那古書的記載和占族的傳說故事,扶南和橠邑都是由一個「女王」建立的王國。支那古書是記載「柳葉」,占族的傳說故事是「Po Nagar」或「Soma」。差別是:根據占族傳說故事,「Po Nagar」的外族丈夫是支那貴族。但是,支那古書的記載,「柳葉」的外族丈夫是印度「婆羅門」(Brahmin),也就是祭司貴族。又根據占族的傳說故事,「Po Nagar」和外族丈夫生了兩個兒子。
梵語的原意:
「Naga」,這是有Serpent(毒蛇)或Mountain(邖)的意思。
「Soma」,這是有Mountainous range(邖區)或Moon(月亮)的意思。
支那古書所記載的「柳葉」應該就是「Nagar」,「柳」是錯混字,這應該音譯寫作「那妠枘」,也就是有「Na」音的字。
「Naga」的梵語原意是有毒蛇的意思,「Soma」是有月亮的意思。這也就是為何會有不知從何來的「柳葉」是蛇王和月神的女兒的傳說故事。那是將兩個梵語詞意混在一起。
占族傳說故事的支那貴族應該是印度婆羅門貴族。這是很清楚可以知道的事:扶南和橠邑都是「印度化」的王國,不是「支那化」的王國。
越南南部的慶和省
柬埔寨也有相似「Lady Po Nagar」和外國貴族丈夫的傳說故事。「Nagar」正好就是和「橠椰」的發音相近,並且根據占族的傳說,她是出生在「橠椰」部社的領地,大約位在現今越南南部的慶和省(Khanh Hoa)。這正好是在「扶南」和「橠邑」的分界地區。
到按例:「Lady Po Nagar」就是「橠椰」女王的意思,這不是名字而是頭銜。「橠椰」女王生的兩個兒子,一個繼承「橠椰」部社也就是「橠邑」,一個分出成「檳榔」部社也就是「扶南」。「Nagar」應該是表音又表意的拼音字,正好梵語的「椰杍」也是相近音的「Na-rike-la」。有誰會記載自己的建國女王是「毒蛇女王」?
緬甸檬族的「頓遜國」
扶南國西北方的下緬甸地區原本是檬語族的領地,上緬甸(Upper Burma)是「緬語族」(Burmese language)的領地。緬語族和圖博(東方「以攔」)的「藏族」是近親語族。他們的語言在現今語言學分類稱作藏緬語族(Tibeto-Burman languages)。
「頓遜國」大約位在現今緬甸的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地區,舊名是「丹那沙林」(Tenasserim)。這原本是檬族的郡國。檸檬正好就是緬甸著名的水果。
*:有關《梁書‧諸夷列傳.卷五十四》,詳見:維基文庫:梁書/卷54
*:有關「麻豆協約」,詳見:麻豆協約◎福爾摩沙第一份簽署的主權讓渡和約
*:詳見:柬埔寨發現大型金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