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11年12月11日
依據希伯來聖經創世記第49章的記載:
49:1 雅各叫了他的兒子們來,說,你們都來聚集,我好把你們日後必遇的事告訴你們。
49:2 雅各的兒子們哪,你們要聚集而聽,聽你們父親以色列的話。
49:3 流便哪,你是我的長子,是我的能力,我強壯時首生的,本當尊榮居首,權力也居首。
49:4 但你的情慾沸溢如水,你必不得居首;因為你上了你父親的床,污穢了我的榻。
49:18 耶和華阿,我向來等候你的救恩。
49:19 迦得必敝追擊者追擊,他卻要追擊他們的腳跟。
49:22 約瑟是多結果子的樹枝,是泉源旁多結果子的枝子;他的枝條探出牆外。
49:23 弓箭手將他苦害,向他射箭,逼迫他。
49:24 但他的弓仍舊堅硬,他的手臂健壯敏捷;這是因雅各之大能者的手,那裏有以色列的牧者,以色列的石頭。
49:25 你父親的神必幫助你;那全足者必將天上所有的福,地下深淵所藏的福,以及生產乳養的福,都賜給你。
依據希伯來聖經申命記第4章的記載:
4:41 那時,摩西在約但河東,向日出之地,分出三座城,
4:42 使那素無仇恨、誤殺了人的,可以逃到這三城之中的一座城,就得存活:
4:43 在曠野高原之地的比悉屬流便朲,基列的拉末屬迦得朲,巴珊的哥蘭屬瑪拿西朲。
依據希伯來聖經申命記第33章的記載:
33:6 願流便存活,不至死亡;願他人數不至稀少。
33:13 論約瑟說,願他的地蒙耶和華賜福,得天上的寶物、甘露、以及地下所藏的泉源;
33:14 得太陽所曬熟的美果,月亮所養成的寶物;
33:15 得上古之山的至寶,永世之嶺的寶物;
33:16 得地和其中所充滿的寶物,並住在荊棘中者的喜悅。願這些福都臨到約瑟的頭上,臨到那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頂上。
33:20 論迦得說,使迦得擴張的當受頌讚。迦得住如母獅;他撕裂膀臂,連頭頂也撕裂了。
33:21 他為自己選擇了頭一段地,因在那裏有設立律法者的分存留。他與百姓的首領同來;他施行耶和華的厷義,並耶和華與以色列所立的典章。
依據希伯來聖經阿摩司書第1章的記載:
1:3 耶和華如此說,因大馬色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為他們以打糧食的尖利鐵器打過基列。
1:4 我卻要降火在哈薛的家中,燒滅便哈達的宮殿。
1:5 我必折斷大馬色的門閂,剪除亞文平原的居民和伯伊甸掌握權杖的;亞蘭朲必敝擄到吉珥,這是耶和華說的。
1:13 耶和華如此說,因亞捫朲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為他們剖開基列的孕婦,擴張自己的境界。
1:14 我卻要在爭戰吶喊的日子,在暴風動盪的時候,點火在拉巴的城牆,燒滅其中的宮殿。
1:15 他們的王和首領必一同敝擄去,這是耶和華說的。
依據希伯來聖經撒迦利亞書第10章的記載:
10:6 我要堅固偤大家,拯救約瑟家;我要領他們歸回,因我憐恤了他們;他們必像未曾遭我棄絕一樣;因為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我必應允他們的禱告。
10:7 以法蓮朲必如勇士,他們心中歡喜如同喝酒;他們的兒女必看見而歡喜;他們的心必因耶和華歡騰。
10:8 我要向他們發哨聲,聚集他們,因我已經救贖他們;他們的人數必增多,如從前增多一樣。
10:9 我必播散他們在萬民中,他們在遠方必記念我;他們與兒女都必存活,且得歸回。
10:10 我也必領他們從埃及地歸回,招聚他們出亞述;我必領他們到基列地和利巴嫩;那裏必不夠他們居住。
*********************************************************
「沙混」古文明
「沙混」文明的福爾摩沙豐田玉
根據一些考古挖掘的考據,現今越南中南部的「沙混」文明(Sa Huynh culture)的玉石耳環,玉珠,玉鐲,玉垂飾等等玉飾,這在福爾摩沙台東和蘭嶼也有發現。經過科學分析,這些玉石是來自福爾摩沙花蓮出產的豐田玉。
除了越南以外,其他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有發現「沙混」文明的玉器或鐵器。
根據相關的科學分析,沙混文明的發展,大約是從西元前1000年開始到西元200年。沙混位在現今越南中部的沱灢(Da Nang,中語寫作「峴港」)的海岸地區。這裡原本是屬於占族的領地。
印度化和支那化的「交界」和交流
根據一些越南的傳說故事:
越南的開國先祖「鴻龐氏」(Hong Bang)的領地的南邊是「胡孫國」或記作「狐猻精國」。越南傳說故事的「胡孫國」或「狐猻精國」應該就是占族的領地。
根據一些考古挖掘的考據:
西元前2世紀左右,「緬語族」的驃朲(Pyu)才開始從北方支那大陸雲貴高原地區「大批」南遷到印度支那半島的上緬甸地區定居。
根據支那古書《史記南越列傳》的記載:
西元前111年左右,支那漢帝國征滅南越國(Nanyue),「支那化」(Chinization)的中原語族和閩越語族的邡郡邦國才開始「大批」南遷到印度支那半島的「越南」北中部地區定居。他們的南邊就是占族的領地,交界地區大約在越南中部的承天化省南部的丘陵地帶。
根據西元636成書的支那古書《隋書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七》*的記載:
西元40年左右,林邑之先,因漢末交阯女子徵側之亂,內縣功曹子區連殺縣令,自號為王。無子,其甥范熊代立,死,子逸立。
根據一些印度支那的梵文碑文的記載:
西元12世紀左右,「傣卡岱」語族才開始從北方支那大陸「大批」南遷到印度支那半島地區定居。
西元前2世紀之前,印度支那半島地區主要是南亞語族和南島語族的邡郡邦國。
支那古書隋書記載的「區連」是在漢國代「徵側之亂」的時候反叛「自號為王」,這應該是「收復」領地。「徵側之亂」是在西元40年左右,但是不同支那古書也有不同的記載,「區連」(或記作「區憐」,「區達」,「區逵」)是在西元137年左右(漢順帝永和二年)或西元192年(漢獻帝初平三年)*攻佔收復漢帝國「日南郡」南部的領地。
越南中部的承天化省
「日南郡」南部大約位置在越南中部的承天化省。「區連」可能是一個部社的領袖或者是一個部社的名字,他們不斷試圖收復原本的領地。根據支那古書《水經注》卷三六的記載:《林邑記》曰,其城治二水之間,三方際山,南北瞰水,東西澗浦流湊城下,……岨峭地險,故林邑兵器戰具悉在區粟。「區栗」是城名。
根據越南史書的記載,「區連」記載作「Sri Mara」,這是梵語的稱謂。「Sri」就是英語「Sir」(先生)的意思。這並不是王,如過是甬梵語「王」的稱謂,應該是「Varma」或「Varman」或「Burman」或「Barman」或「Raja」或「Raj」或「Raju」等等。這會因為不同梵語文字而不同,也會因為記寫而錯混。
印度支那地區主要是使甬梵文的「婆羅米系文字」(Brahmic scripts),婆羅米梵文字又再分為許多不同的「邡文」。
這就難以辨識,到底是支那化的「區」是音譯自印度化的「Sri」或寫作「zrI」,或者印度化的「Sri」或寫作「zrI」是音譯自占族的語音?其他在印度支那半島區域的「印度化」(Idianization)語族,他們敝記載的梵語文字或支那文字也是如此「歧異」。
以臻語音辨識:「區」的臻語音是「Khu」。
*:有關《隋書卷八十二南蠻列傳第四十七》,詳見:維基文庫:隋書/卷82
*:「漢順帝永和二年」是根據《後漢書》卷一一六,「漢獻帝初平三年」是根據《水經注》卷三六。
「印度化」的橠邑王國和扶南王國
西元前200年左右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原本南島語族並沒有「王國」制度,而是以「部社」領地為單位的聚落邡國(Country)。
西元前3世紀左右,印度文明包括王國統治制度和宗教信仰開始向東傳播到印度支那半島和向南到印度尼西亞(Indonesia)群島。
西元前200年左右,印度梵文古書開始有記載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Jawa)和蘇門答臘(Sumatra)有印度化的王國。他們是屬於南島語族。同時期間,支那大陸中原的漢帝國建立不久。
西元前1世紀左右的海上絲路
西元前1世紀左右,馬來半島和印度和支那之間開始有海路貿易,這是「海上絲路」(Maritime silk routes)的開通。包括絲綢和香料和瓷器和金銀貴重金屬,可以藉由海上絲路航運往來到遠西方的地中海經過非洲埃及陸橋和紅海和印度洋到遠東方的太平洋。不同地方的文物和技術和宗教也相互傳播「交流」,這比陸上絲路便捷。
根據支那古書《後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大秦國一名犁鞬(Italy,義大利),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與安息、天竺交巿於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綵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郊)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
西元166年左右(漢桓帝延熹九年),歐洲羅馬帝國的「大秦王安敦」遣使抵達印度支那的越南中部的「日南郡」,他們試圖直接和支那漢帝國通貿交市。從羅馬帝國的使者所「表貢」的物項「象牙犀角玳瑁」,可以辨識這是印度洋沿岸地區的貨物。這些貨物在當時的地中海地區,也算是「珍異」。但是,這些對漢帝國來說,沒什麼特別。
「大秦王安敦」就是羅馬帝國「五賢皇朝代」的第四「凱撒」安東尼斯(Antoninus Pius)。*要注意的是:所諉的「凱撒」是頭銜,不是人名,也就是相當於支那的「帝王」。
根據橠邑和扶南和支那古書記載的傳說故事:「Po Nagar」或「Soma」或「Naga」或「柳葉」的外族丈夫,他都是從海乘船來到。這是不會有矛盾的敘述。
到按例:印度支那半島東部地區的橠邑和扶南的「印度化」王國開始建立的期間,應該是在西元0年到西元200年之間。這時候,印度到支那的「海上絲路」的航運已經很發達。最早不會超出西元前100年。
要注意的是:既然是「王國」,那就不可能又會有「區連」稱王,另外又有「柳葉」女王建國。印度化的「王國」官僚制度,不是一句「自號為王」就可以建立。
印度化「位銜」的橠邑王和扶南王
以下是相關支那古書有記載的「先前」橠邑王和扶南王,按西元紀年的先後時間排列:
橠邑王(林邑王)
區連或區憐或區逵(梵文名Sri Mara,40-192),范熊(269),范逸(284),范文(336),范佛(349),范胡達(梵文名Bhadravarman I,400)。
扶南王
柳葉,混塡或混須或混潰,混盤況,盤盤,范蔓或范師蔓,范金生,范旃(225),范長(243),范尋,旃檀(梵文名Candana,357),憍陳如或僑陳如(梵文名Kaundinya),僑陳如闍耶跋摩(梵文名Kaundinya Jayavarman,484)。
發現到真相了嗎?支那古書記載的林邑王和扶南王的「姓氏」都是「范」,並且正好都是在相近的時間出現。
梵語的原意:
「Varma」,這是有Bulwark(堡壘)或Defence(防衛)或Armour(盔甲)的意思,也就是有「Protector」(扈衛者)的意思。
「Varma」的原意是扈衛軍的首領,或者說是「郡王」或「將軍」,這不是真的「國王」。橠邑和扶南的「Varma」,剛開始應該還是「母系」部社在指定繼承,只是多了印度化的「位銜」(Position Title)稱謂,實質如同是福爾摩沙坪部族的「角頭」。*差別是屬於北方「橠椰」部社或南方「檳榔」部社的「Varma」(角頭)。
「Varma」在支那古書敝音譯為「范」或「跋摩」加在名字前後。要注意的是:這是以支那語法的錯誤翻譯,也就是將「Varma」翻譯變成「姓氏」。
根據支那古書《梁書‧諸夷列傳.卷五十四扶南傳》*的記載:
柳葉人衆見舶至,欲取之,混填即張弓射其舶,穿度一面,矢及侍者,柳葉大懼,舉衆降混填。混填乃教柳葉穿布貫頭,形不復露,遂治其國,納柳葉爲妻,生子分王七邑。其後王混盤況以詐力間諸邑,令相疑阻,因舉兵攻並之,乃遣子孫中分治諸邑,號曰小王。盤況年九十餘乃死,立中子盤盤,以國事委其大將范蔓。盤盤立三年死,國人共舉蔓爲王。蔓勇健有權略,復以兵威攻伐旁國,鹹服屬之,自號扶南大王。乃治作大船,窮漲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開地五六千里。次當伐金鄰國,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蔓姊子旃,時爲二千人將,因篡蔓自立,遣人詐金生而殺之。蔓死時,有乳下兒名長,在民間,至年二十,乃結國中壯士襲殺旃,旃大將范尋又殺長而自立。
原本就是占族的「范蔓」(范師蔓)敝「國人共舉爲王」才有「扶南王」的名號出現,在此往前推算90+3=93年,這是「混盤況」出生的年代,也就是占族開始逐漸敝印度化的年代。「范師蔓」應該是「師蔓范」也就是梵文的「Sri Mara Varma」,他就是支那古書記載的「區連」,他是出自南方的「檳榔」部社。這正好是符合支那古書所記載的時間。
扶南和橠邑原本的疆域
「典孫」就是「頓遜國」,范師蔓領軍擴張「開地五六千里」就是後來扶南和橠邑的領地範圍。
占族在西元100年左右敝「印度化」
根據支那古書的記載:
西元225年(支那東吳黃武四年)左右,扶南王范旃遣使到東吳。
西元240年左右,扶南王范旃遣使到天竺。
西元269年(支那東吳建衡元年)左右,橠邑王范熊聯合扶南王范尋北上進擊東吳。
最晚在西元225年以前,范蔓的姊姊的兒子范旃已經「篡蔓自立」,這是母系社會的緣故。以西元225年為時間點往前推算到西元137年是間隔88年,往前推算到西元192年是間隔33年。范蔓(區連)不可能在西元137年就領軍在日南郡作戰,更不可能在西元40年就領軍作戰,只有西元192年才是正值年輕力壯的時候。范蔓在位期間差不多是33年。再以西元192年為時間點往前推算93年就是西元99年,這就是占族開始敝「印度化」的年代,也就是在西元100年左右。
到按例:
占族王國的先前「王系」簡列表
柳葉或記作「Po Nagar」或「Soma」。從她分出椰杍部社和檳榔部社,還有各自的小邡國(Country)。
混盤況,西元100年左右出生,大約活90歲。
盤盤,在位三年。
范師蔓或記作范蔓或區連,梵文名Sri Mara Varma,西元192年左右敝舉爲占族王。他劃分出南方檳榔部社的扶南邦國(State)和北方椰杍部社的橠邑邦國。
范金生,范師蔓的兒子,他敝篡位殺死。
范旃,范師蔓的姊姊的兒子,西元225年左右,他篡位殺死范金生。
范長,范師蔓的幼子,西元243年左右,他殺死范旃。
范尋,范旃的大將,西元245年左右,他殺死范長。
范熊,北方椰杍部社的「郡王」,西元269年,他聯合南方檳榔部社的扶南郡王范尋,他們一起北上進擊支那東吳國在越南的領地。
范逸,范熊的兒子,西元284年左右,他登位橠邑邦王。
范文,椰杍部社西卷邡王范稚家的奴隸,西元336年左右,他篡位殺死橠邑邦王的兒子。
范佛,范文的兒子,西元349年左右,他登位橠邑邦王。
范胡達,梵文名Bhadravarman,范佛的兒子,西元400年左右,他登位橠邑邦王,他遷都到越南中部地區,興建印度梵教*祇廟和王宮。這是印度化橠邑王國(Kingdom)的成型。
印度「佛教化」的扶南
西元357年左右,原本信奉印度梵教的扶南改信奉印度佛教。這可以從「旃檀」和「僑陳如」的梵語名字得知:這是佛教的稱謂。他們應該是佛教的「國師」顧問,不是王。
根據支那古書《梁書,諸夷列傳,卷五十四》也有記載:有神語曰「應王扶南」,憍陳如心悅,南至盤盤,扶南人聞之,舉國欣戴,迎而立焉。復改制度,用天竺法。這是很清楚可以知道的事:既然是「復改制度」,當然是更改原本的印度梵教制度變為佛教制度。
這裡記載的「神語」,不知從何而來?這是撒但魔鬼種類的「祇語」和人說的「鬼話」!
盤盤的位置
「盤盤」(Pan Pan),這應該是地名,不是人名,或者是:從盤盤來的外地朲。「盤盤」約位在現今馬來半島的泰國(東方亞捫)「北大年」(Pattani)地區。那裡原本也是印度化的國家。混塡和混盤況和盤盤,他們應該都是來自印度尼西亞或馬來半島的印度化王國。
根據支那古書的記載,頓遜(典遜)和盤盤的國主的頭銜都是「崑崙」也就是「Kurung」,頓遜和盤盤應該都是屬於檬族統治的印度化國家。根據《梁書》的記載,當時在「海崎上」有五王,後來都變成扶南的附鄘國。「海崎」應該就是指馬來半島。「混」應該就是「Kurung」的音譯,這是「國王」的頭銜。「Kurung(混)」是頭銜不是姓氏,這就如同英語的「King」一樣不是姓氏。
占族的男性王銜不是「Kurung(混)」而是「Varma(范)」或寫作「跋摩」,這是因為真正幕後的「君主」是母系在指定繼承。占族的國王在打戰擴張或扈衛領地,土地是由不同部族的母系王后分別繼承。「Kurung(混)」就如同是現在的虛位元首,所以占族歷史時常會有「迎而立焉」的情事發生。「Varma(范)」就如同是日本幕府時代的「征夷大將軍」*,所以時常會有「郡王」相互爭殺篡位的情事發生。後來「混」在梵語文字記載很少使用,但是在口語還是有使用「Kurung」,所以才會有「Kurung bnam」,以支那古書的音譯就是「混扶南」。
橠邑和扶南的印度化過程,剛開始其實是很混亂的拼湊制度。這不像後來西元16世紀開始,基督教傳教士到遠東海外殖民地傳教,會藉由國家的軍事和教育強化信仰。這是很清楚可以知道的事:只有幾個「婆羅門」或生意人或水手,如何將整個印度支那半島東半部「印度化」?既沒有軍事武力,也沒有學校在教育當地朲,這是很容易就「無以為繼」。這也就是為何印度支那地區的印度化王國的口語和文字相差很大,這是因為只有少數幾個印度化「顧問」在使用梵語文字記載,更何況那些顧問還不一定是學有專精的印度祭司貴族,那是他們高抬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他們會將自己的名字記載為「國王」,因為當地朲看不懂那些梵文是什麼意思。
*:有關羅馬帝國「五賢皇朝代」的第四「凱撒」安東尼斯(Antoninus Pius),詳見:國家主權(SOVEREIGNTY)和統治主權(SOVEREIGN)PK大戰:英法百年戰爭(二十)
*:有關「角頭」,詳見:角頭
*:有關《梁書‧諸夷列傳.卷五十四》,詳見:維基文庫:梁書/卷54
*:有關日本幕府時代的「征夷大將軍」,詳見: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一)
「梵度教」的真臘合併佛教的扶南
根據西元530年左右成書的支那古書《南齊書,卷五十八,南夷列傳》*的記載:
永明二年(西元484年左右),朅耶跋摩遣天竺道人釋那伽仙上表稱扶南國王臣僑陳如朅耶跋摩(Kaundinya Jayavarman)叩頭啟曰:……..仰序陛下聖德仁冶,詳議風化。佛法興顯,從僧殷集,法事日盛,………又曰:臣有奴名鳩酬羅,委臣逸走,別在餘處,構結凶逆,遂破林邑,仍自立爲王。永不恭從,違恩負義,叛主之愆,天不容載。
那伽仙詣京師,言其國(扶南)俗事摩肸首羅天神,神常降於摩耽山。…..菩薩行忍慈,本跡起凡基。一發菩提心,二乘非所期,曆生積功業,六度行大悲。勇猛超劫數,財命舍無遺。….衆生感緣應,隨機授法藥。佛化遍十方,無不蒙濟擢。
由以上支那古書的記載可以得知,扶南國在西元484年左右已經敝佛教化,但是還保留梵度教(Brahmanism)*的制度:
所諉的「梵度」,梵文「Brahman」,支那文音譯作「婆羅門」或「梵天」。梵語的原意:
「Brah-」,這是有Enlarge,Swell(擴大膨脹)的意思。
「mana」,這是有Measure(測量)或Rate(比率)的意思。
「Atman」,這是有「Spirit」(靈體)或「Soul」(靈魂)或Breath(呼吸)或Self(自我)的意思。
「Brahman」,這是有Enlarging Measurement(擴張的量度)或Enlarging Spirit(擴張的靈體)的意思。
所諉的「摩肸首羅」,梵文名「Mahesvara」,或音譯或意譯寫作「摩醯首羅」或「摩醯濕伐涅」或「伊邪那天」或「商羯羅天」或「大自在天」。梵語的原意:
「Mahi」,這是有Earth(大地)的意思。
「Mah-an」,這是有Vast(寬闊)的意思。
「Sva」,這是有of Self(自己的)的意思。
「Svara」,這是有Sound(聲音)或Vowel(母音)的意思。
「Mahesvara」,這是有Great Master(偉大的主)或Sovereign(君主權)的意思。後來變為「Shiva」或寫作「Ziva」或「Siva」(濕婆)的偶样崇拜的「敬銜」。
「Ziva」或「Siva」,這是有Benignant(和善)或Gracious(高尚)或Sewer(縫紉者)或Bliss(福祐)的意思。
原本是屬於梵度教的「濕婆」「偶祇」(Idol Deity)又敝佛教吸收變成一種名為「大自在天」的「菩薩」(Bodhisattva)。
「Bodhi」,這是有Knowing(持續知覺)的意思,也就是有Knowledge(知識)的意思。支那佛教徒音譯作「菩提」。
「Sattva」,這是Essence(原質)的意思。
「Satya」,這是有True(真實的)或Truth(真理)的意思。
以臻語音辨識:
「Brahman」的原意相近「梵度」(Hoan Do)或「梵靈」(Hoan Lieng)或「梵吾」(Hoan Ngo)。「吾」,臻語音「Ngo」,Self(自我)的意思。
「梵」字,上林下「凡」,這是有膨脹擴張的「林」的意思。「凡」字的原意是:體積膨脹擴張的「表面」,也有「Include」(包括,含括)的意思。*「林」就是複數的「木」的意思,也可以表示「眾生靈」。原本的支那文音譯或意譯的「梵」是臻義。
「Brahmanism」(梵度教)的祭司就是「婆羅門」(Brahmin),因此或敝取譯為「婆羅門」教。這就如同是「祭司教」或「牧師教」,這就是會錯譯。這必須區分清楚:
「Brahmanism」的「臻譯」就是「梵度教」或簡稱為「梵教」,「Brahmin」的音譯是「婆羅門」,這是指「梵度教」的祭司。
「Mahe-svara」的原意相近「闊垤亽聲」(Kua Due e Siann)。
「Mahe-sva-ra」的原意相近「大地亽自家王」(Dua Deh e Ju Gah Ong)。
「Bodhi-sat-tva」的原意相近「悟知原本」(Ngo Di Wuan Bun)或「悟知原真」(Ngo Di Wuan Jin)。
「Bodhi」就是「悟知」的意思。什麼「菩提」?這就如同剛學英語的中小學生將「Knowing」翻譯為「若引」!這完全沒有任何對應的實質意義,不如直接用「Bodhi」!什麼「大自在天」的「菩薩」?只有愚昧到「慘不忍睹」的那些傻瓜才會把「闊垤亽聲」或「悟知原本」當成敝包裝美化的「偶祇」在崇拜!
所諉「那伽仙」,梵文名「Nagasena」,這是佛教一支門派的稱呼,意思是從梵度教婆羅門祭司轉成佛教的信徒。
所諉的「僑陳如」,梵文名「Kaundinya」,同樣也是佛教一支門派的稱呼。
這就如同支那春秋戰國時代的「道家」或「墨家」或「儒家」的意思。「Nagasena(那伽仙)」和「Kaundinya(僑陳如)」原本都是人名。
但是,佛教化的扶南邦王將「僑陳如」變成一種附加的「頭銜」,這就如同將「孔子」或「荀子」加在自己的名字前面,變成一種「正式」的頭銜,並且還保留原先印度化的「varman」尾銜。扶南邦王「僑陳如朅耶跋摩(Kaundinya Jayavarman)」的落落長名號,扣掉頭尾的印度化名銜,剩下的「Jaya」(遮耶)才是自己的梵文名字。如過原本是以色列名字的「迦得」變成「孔夫子遮耶跋摩」,那是不是愚昧到「慘不忍睹」的敝擄囚的傻瓜?
扶南邦國在信奉佛教的「僑陳如朅耶跋摩」統治期間,北方椰杍部社的橠邑王國敝他的逆臣「鳩酬羅」篡位,他叩頭上書遣派一個印度(東方「亞蘭」)的佛僧向支那南齊帝國(東方「以東」地區)求援出兵征討橠邑。這就是天竺道人那伽仙所諉的「佛化遍十方,無不蒙濟擢」。
西元500年左右的「橠邑」和扶南和真臘
西元550年左右,一個出身自檳榔部社的扶南邡王,他的名銜是「帕法郡王」,梵文名Bhava varman,支那文音譯名「拔婆跋摩」。他「入贅」到東檬部族的真臘郡國(Chenla Region),或者說他「贅娶」真臘厷主(Princess)。他在真臘郡王死後,繼承真臘郡國。當時的真臘郡國仍然還是信奉梵度教。
西元600年左右,真臘「帕法郡王」聯合他的弟弟「質多西那」(Citrasena)攻佔合併扶南邦國。帕法死後,質多西那繼承真臘邦王,他的名銜是「莫翰達郡王」,梵文名Mahendra varman,意思是「偉大的郡王」。
佛教的扶南變成梵度教的真臘的附鄘郡國。但是,真臘邦王還是屬於占族的檳榔部社。同時期間,椰杍部社的橠邑邦國是占族的「王國」(Kingdom)。這是很清楚可以知道的事:「椰杍」明顯比「檳榔」大,這是有大小排序的样徵意義,而且很難取代。
*:有關《南齊書,卷五十八,南夷列傳》,詳見:維基文庫:南齊書/卷58
*:「Brahmanism」又敝稱為「Hinduism(印度教)」,那是後來才有的「統稱」。原本在印度的泛「梵」信仰,因為各種「宗教學説」和「宗教儀式」林立,衍生出許多不同教派。原先都是「一梵靈」的信仰,後來「歧異」變為「多祇」的宗教,並且將「名詞」或「形容詞」加工「型樣化」變成「偶祇」去崇拜。那就如同將「天干」型樣化成不同的「甲」或「乙」或「丙」等等不同的「偶像」,並且還可以詳細闡述「甲」有什麼「神力」,「乙」可以保佑什麼,「丙」可以毀滅什麼。
*:有關「凡」字,詳見:「臻字」的度量「稱」的標準「單位」(中)
福穆薩真理國國徽旗(National Emblem and Flag of Formosa)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文章分類
- 「以諾書」(Book of Enoch)臻英譯本 (5)
- 「物縱」地理分佈 (46)
- 543雜文 (19)
- 三分之二斃淘汰亽「666」獸印記 (114)
- 不厷平的審判就是不義 (147)
- 不要褻瀆「神」! (671)
- 天災地禍 (186)
- 日本天理教原典《御筆先》 (17)
- 日本神道教與天理教 (4)
- 扔到「硫磺火湖」焚燒的對样 (967)
- 末世神學 (220)
- 正本清源 (21)
- 西緬加利未亽軍事廛業 (235)
- 科學新知 (46)
- 英法百年戰爭 (30)
- 真理國度經貿通關傿證 (182)
- 神示(Signs) (117)
- 國際軍事廛業統計 (169)
- 國際競賽廛業統計 (32)
- 敝禔亽得勝者 (49)
- 義斯蘭御彌赫迪教瞺 (16)
- 滿洲國(Manchukuo)簡史 (3)
- 福穆薩通貨度量衡歷史考據 (199)
-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簡史 (4)
- 臻字典 (22)
- 臻醫學 (36)
- 臻譩古蘭經 (15)
- 臻譩英臻字選 (50)
- E言堂 (547)
- E篇散文 (9)
- E篇諰冊心得 (28)
- EUSO寓言 (8)
- EUSO演義福穆薩史 (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